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從革命的挫折到革命的成功,從民族革命的大義大智、堅忍不拔到階級革命的勇敢犧牲、堅定不移,中國共產黨展示出它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中流砥柱風范。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如同一個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形成一個總的合力。中國共產黨在近代中國錯綜復雜的社會思潮與階級力量的交鋒中,異軍突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現相結合,順應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的潮流,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擔當起改造舊社會,創造新中國的歷史重任,成為引領中國社會前行的中流砥柱,使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革。
中國社會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以后有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處于最黑暗、最腐敗的社會制度和政治統治之下。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實現國家振興進行過長期的多方面的努力,但這些英勇的斗爭成效甚少,屢遭失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以先進的科學理論為指導、能代表人民利益并密切聯系群眾、組織上堅強有力的政黨,作為凝聚和組織全國革命力量的領導核心。直到1921年7月23日,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想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天辟地的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一個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工人階級有了自己的先鋒隊和堅強的戰斗司令部,中國新的革命運動有了發動者和領導核心。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一、意識形態的鮮活創新
從1984年的鴉片戰爭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70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救國救民真理只能是馬列主義,領導革命的政黨只能是共產黨。先進的中國人最后選擇了馬列主義,領導革命的政黨只能是共產黨。先進的中國人最后選擇了馬列主義。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最早意識到:“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了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
對于近代以來中國的主要政黨、政團組織來說,外生型革新性政黨對意識形態高度重視的一般特征,以及中國君子人格重道輕器的歷史傳統,都使它們把豎起獨特的理論旗幟看成是凝聚同志,區分敵我的首要任務。共產黨的理論具有普遍的世界性的意義。共產主義理論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把握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對近代文明發展趨勢和必然結果認識的基礎之上,它不但適用于西方,而且適用于東方,適用于中國。其次這一理論從創建時起就宣稱開放、發展是其基本特征,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階段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容。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初就宣稱“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在理論形態上,它以共產主義基本原理為指針,以聯共革命經驗為參考。在經歷了大革命興起與失敗,土地革命的成功與挫折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認識到把馬列主義理論教條化,把蘇聯經驗神圣化,以及狹隘的經驗主義的危害,因而在抗戰初期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命題,總結和概括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形成了體系化的新理論“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統一的思想”,并強調黨以此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中國共產黨還指出,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批判地接收中國的與外國的歷史遺產,反對任何唯心主義的或機械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當中越抗越強,越抗越大。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和各級黨組織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依靠人民的力量,打敗了國民黨軍隊,推翻了國民黨政權。
二、隊伍建設質量并重
政黨的理論構建、推進對黨和黨的事業發展固然重要,但它的傳揚,以及依據它制定的黨綱黨策的實行則依賴于黨的組織建設。對于革命政黨或革命黨轉變而來的執政黨而言,嚴密的組織是事業成功的基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革命隊伍建設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創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初創時期隊伍建設的情況。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俄國十月革命結束以后,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這兩件事不僅僅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且從中培育出最初的一批中共干部,中國共產黨的許多早期領袖都是在工人運動中成長起來的。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綱領》規定了入黨條件、接收黨員手續、黨的組織結構和黨的組織工作制度等,為了保證黨的先進性,大會十分注意黨員的質量。都了1922年6月,黨員發展到了195人。中國共產黨是嚴格按照列寧的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黨,首先民主集中制原則對黨員干部在組織性和紀律性都有了嚴格的要求,同時還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中生活,使他們的黨性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黨的二大進一步把馬克思建黨學說同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實踐結合起來,在中國建立起了一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到后來的第一次國民革命時期,黨從50多人的小團體,發展到5萬多黨員,遍布全國的黨,在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上取得相當大的成績。但還處于幼年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隊伍建設的情況。大革命失敗以后,黨的干部隊伍遭到極大的破壞,黨的工作重心被迫從城市轉移到農村,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決扎根農村,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理論和十月革命經驗,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總結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的經驗教訓,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黨的建設和建立、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取得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創造性地提出了適合中國特點的建黨路線和干部路線。正如毛澤東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指出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已經脫離了幼稚狀態,成長和成熟起來。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隊伍建設情況。在艱苦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于黨的政策、路線正確,黨的組織和干部隊伍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一批干部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迅速地成長起來,吸收了大批優秀分子入黨,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為全國性無產階級的政黨的成立打下了基礎。到1942年,黨員人數已經由長征結束時的3萬發展到80萬。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在干部建設方面的偉大創造就是1942年-1943年的整風運動,大大提高了黨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的工作水準。1945年4月,在抗戰勝利的前期,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大,把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三大作風概括為黨的三大作風,也就是常說的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路線。七大強調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黨員干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反對脫離群眾的命令主義,軍閥主義和官僚主義。抗戰勝利時,中國共產黨已經有了120多萬黨員,人民軍隊已經發展到120萬余人,民兵20萬人。
隨后的解放戰爭迅速推進與發展,不僅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實行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還在于制定和實施了正確的組織路線,加強了對干部隊伍的管理,保證了黨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的貫徹執行。
三、政治工作的篤實有效
“戰爭”是中國現代歷史的主題,因此軍隊成為政治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軍關系也就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關系,而且它還成為黨民關系的自然延伸。建立一支“黨軍”是聯共革命成功的主要經驗之一。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內的政治工作主要是由共產黨人來做的,所以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人在創建人民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時,不但延續了黨軍傳統,而且在實踐中進行了更具中國革命特色的重大創新。其一,支部建在連上。在連隊設黨支部,在優秀士兵中發展黨員,在班排設黨小組,在連以上設黨代表并擔任黨組織書記。這就在部隊建起嚴整的黨組織體系,為黨全面建設和掌握部隊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其二,為組織領導某一地區武裝起義或組織指揮重大戰役而設立的黨的高級領導機關,統籌戰局中涉及的各方面工作而建立前敵委員會制度。軍事機關與政治機關,在前委的指導之下,平行地執行任務,協調工作;其三,形成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官兵一致”,肅清封建主義,廢除打罵制度,建立自覺紀律,實行同甘共苦的生活。“軍民一致”,這就是秋毫無犯的民眾紀律,宣傳、組織和武裝民眾,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打擊危害軍民的敵人。“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我們的勝利不但是依靠我軍作戰,而且依靠敵軍的瓦解;其四,提出人民軍隊的三大任務,即打仗、籌款、做群眾工作,克服單純的軍事觀念;其五,嚴格軍隊紀律,反復灌輸“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等。這些不但保證了人民軍隊軍事力量壯大、軍事行動的勝利,而且軍隊和人民形成了魚水之情。軍隊視人民為再生父母親,人民視軍隊是自己的子弟兵。人民群眾也正是通過軍隊正義之士,仁義之師的形象來認識共產黨的。
四、對侵略者的頑強抵抗
自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卷進西方主導的近代化進程后,中國所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自然而然地都與國外力量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到了現代,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發展,使得不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兩極對立或多極并存混斗的局面。在中國,主要表現為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權對國外帝國主義勢力的妥協性,以及對社會主義和民主進步力量的敵對性;代表工、農階級為主體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共產黨人對帝國主義勢力斗爭的堅定性,以及對社會主義、民主主義力量的同情、友好和互相支持。
七七事變之前,共產黨和國民黨在抗日問題上的斗爭,主要是要不要抗戰的問題。共產黨和全國人民認為“戰則存,不戰則亡”,蔣介石卻認為“戰則存,不戰則亡”,盧溝橋戰役的打響給這個爭議作了總結:抗戰時正確的,只有抗戰才是生路。但是國民黨并沒有放棄投降妥協的立場,因此兩黨之間仍繼續進行著如何抗戰、能否堅持抗戰的斗爭,也就是主站和主和之間的斗爭,表現為從抗日戰爭開始一直到結束,共產黨和國民黨對待帝國主義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國民黨戰場和解放區戰場上形成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抗日戰爭以開始,國民黨就極力謀求對日妥協投降,在“七七”事變的第二天,國民黨專員就去和日軍談判,企圖以“雙方同時撤兵”的辱華條件來謀求所謂的局部解決。1939年國民黨五中全會上,蔣介石竟然公開提出“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狀態”作為他們對日投降的條件。國民黨執行的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反人民的方針的結果就是在戰場上的一敗再敗,喪失了大片國土。
在日本侵華的14年間,正是共產黨人長期真誠地為了民族利益而斗爭,才贏得了人民的信任,才壯大了自己的隊伍。東北淪陷后,中共滿洲省委就同義勇軍合作抗日。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中共中央號召各界民眾支援十九路軍。長城保衛戰期間,有300多名共產黨員在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中工作。1934年4月共產黨提出,社會賢達領銜,發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幾十萬群眾簽字。1935年8月1日,中國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同胞書》,呼吁國內人民,為抗戰救國團結奮斗。華北事變發生后,中共組織和領導了一二九運動,促進了民族的覺醒。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與民族資產階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政策。1936年5月,共產黨積極參與成立各界救國聯合會。年底,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國內和平。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全面抗戰后,中國共產黨將自己的軍隊改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將根據地改稱為國民政府下的邊區。八年抗戰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持全民抗戰路線,采取持久戰略方針,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敵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日軍52.7萬余人。
中國共產黨在八年抗戰中歷盡千辛萬苦,成為中華民族誓死抗戰的中流砥柱,成為民族勝利的氣質和驕傲。其實,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從革命的挫折到革命的成功,從民族革命的大義大智、堅忍不拔到階級革命的勇敢犧牲、堅定不移,中國共產黨展示出它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中流砥柱風范。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代表著光明、希望的中國共產黨,拋棄了代表了黑暗、失望的中國國民黨。有了共產黨,才有了新中國。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