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增長不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教育質量也越來越深入的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面對這一新情況,針對“教育質量”這一主要問題,該文通過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對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進行解讀和對照,意圖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從而為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改善提供一個新的切入視角。
隨著社會的發展,由聯合國提出的提高教育質量“勢在必行”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鄧小平在《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中指出: “我們國家, 國力的強弱, 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 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 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 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
但是,一個國家若想有所發展,它必須依靠高質量的教育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個體能力的提高。教育質量已經陷入了太多的框架里面,甚至已經誤入歧途。 然而,平等、公正或者包容的觀念作為定義基礎教育的核心概念已經深深地植入了人們的心中。因此,不管教育質量的定義是清晰明了的還是含蓄不明的,任何關于基礎教育質量的理解都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了一起。
一、功能主義的理論視角
功能主義(也叫“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在生物學占據統治地位的19世紀發展起來的。功能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會學理論家如奧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賓塞、埃米爾.涂爾干的著作。功能主義強調這樣一種模式,即社會的每一個部分都對總體發生作用,由此維持了社會的穩定。[1]它認為認識事物的實質、本質或第一原因是不可能的,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和屬性;主張排除實體概念,在相互依存構成整體的諸因素和諸事物的聯系中把握對象,而對事物的現象和屬性的認識在于了解其功能。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的系統,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并對社會整體發揮著必要的功能。整體是以平衡的狀態存在著,任何部分的變化都會趨于新的平衡。在理論上不重視行動個體,而是強調社會制度,大多數社會和文化現象都可以被認為是具有功能的,因為它們為維持整個社會結構做出了貢獻。
我們可以用結構性的功能方法,當做一種基本分析的方法來闡明那些殘障兒童的內在和具體的內在。有學者認為認為培養出“核心能力”是可能的,這些核心能力是指可以最低限度的促進人類繁榮的一般概念,并致力于在其他的領域來尋求一些理論支持,以使得教育質量欠缺概念化的問題得到一些解決方案,并讓大家越來越關注學校和社區、教育體系和社會之間的交互作用,以便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我們從學校的視角來追詢怎樣更大限度的利用學校設施來促進社區發展。例如針對學校膳食,讓社區成員利用學校的建筑來為學生們準備餐飲,這樣就可以在課余時間利用校區場地來發揮社區功能,也可以極大的調動社區成員對學生教育的積極參與。
二、人力資本理論視角
人力資本的方法在對關于教育質量發展的論述上占有了話語主導權。梯利是以“人力資本”這個視角批判教育質量,然后又推出了促進社會公平理論化的關鍵人物之一,他界定了為了社會公平的教育質量的三個層次:包含,相關以及民主參與。
人力資本理論起源于經濟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關于人類生產能力的嶄新思路。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資本,即對生產者進行教育、職業培訓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時的機會成本等的總和,表現為蘊含于人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從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來看,教育并不是自古以來就具有社會基本建設的地位和功能, 只是進入工業時代以后才逐步具有了這樣的地位和功能, 并且越來越顯示出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在當今世界,現代教育的經濟功能倍受青睞。現代社會的特征和現代生產的特征把科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經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樣,也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幾乎無一例外地是建筑在這樣一種意識之上的。正是在這樣一種意識的支配之下,以人才的培養為中介,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相當多的國家實行了科技——經濟——教育三位一體的改革戰略,教育的經濟功能的重要性被空前地突出出來。從而也使以發揮經濟功能為目的的教育改革得到最普遍和最大限度的確認。
社會公平理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是道德哲學理論。就這些論點來看,它們提供了理解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缺陷的分析方案。有學者認為這個方法為那些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的不平等性提供了一個分析途徑。社會公平取代經濟增長,成為新的發展目標,即給予個體選擇“存在價值”或者“行為價值”的自由。因此,素質教育可以定義為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習者能夠拓展他們的能力,包括生產經濟產品的能力以及遵循個人意愿的能力。
三、沖突論的視角
沖突論發端于馬克思,是社會學最初的理論取向之一。但它在20世紀中期的發展則歸功于韋伯和齊美爾。沖突論強調人們因有限的資源、權利和聲望而發生的斗爭是永恒的社會現象,也是社會變遷的主要源泉。 他們強調社會的流動的、不斷變化的性質。沖突主義者認為,社會秩序是建立在統治階級的控制權力上,統治階級利用學校來再生產與其特殊利益相符合的統治地位。因此,學校成為一種社會控制和再生產的機構。與此相近的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認為,經濟支配階級,教育的鑰匙的分布也隨著社會出身的不同而定。
例如,教育規模的簡單擴張并不能降低基于家庭背景的教育不平等,因為新增的教育機會并非劣勢階層子弟所能獨享,所有適齡學生都在競爭這一新增機會。如果教育機會的分配機制沒有改變,那么教育機會在不同家庭背景間的比例分配關系就不會改變。結果是,雖然教育擴張能使劣勢階層子弟教育機會的絕對量有所增加,但相對機會的劣勢不會改變,教育不平等水平不會降低,這被稱為不平等的最大化保持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教育機會擴張會產生平等化效果,但這個效果要到達某個臨界點之后才發生,只有當優勢階層的入學率飽和后,家庭背景的影響才會降低。所以在教育擴張下,教育不平等的削弱,會逐漸從初等教育開始,并逐漸延伸到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類似的社會調查還可以參見美國教育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不平等的童年》。
四、技術手段的應用及語言對教育質量的作用
國外學者巴吉扎和蘇澤蘭德通過對盧旺達城市新引進的信息通訊技術(簡稱ICTs)的應用,并在教室中用電腦來評估究竟是什么影響著學生的學習。他們在爭論應用信息通訊技術是否能夠提高學生們的能力,比如搜索能力、綜合以及傳播信息的能力,或者就某一個共同目標知識匯總并同其他人交換看法的能力等,但目前信息通訊技術在學校的應用并不足以保證將其功能轉換成這樣的能力。即,這些研究者們并未充分證明在教學過程引進新的信息通訊技術會更好的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針對那些語言被邊緣化的人群,教育中的語言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關鍵的因素。一些學者從一個批判的視角來看待語言人權和語言公民權的概念,并且爭論說當語言人權成了政治通貨之后,語言公民 權通過強調語言使用者所提倡的語言在教育中的作用而為語言政策的實施提供了一個途徑。尤其是在當前全球性成為教育社會學核心主題的擴展和強化,語言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對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性的體現,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針對以上的具體維度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不同教育系統的教育專家對“教育質量”這一問題的分析和認識。
五、結論
通過功能論、人力資本理論、沖突論等多個視角對教育質量的批判、家庭資本和學校設施的融合、語言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等方面,來逐層展開討論,我們可以借此有所啟發:
要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質量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凸顯,原有的起源于經濟學理論的人力資本論已經不能滿足教育質量的發展、也跟不上社會的進步了。那么,來重新審視教育質量問題,以促進社會公平的推廣和普及就顯得刻不容緩。
要合理開發校外教育資源,動員社區力量,共同致力于教育質量的提高,以此來促進社會的發展。
要深入研討新的信息通訊技術在教學中的恰當應用,針對一些地區語言在教學中的運用,尤其是那些被邊緣化的語言在教育過程中的運用也直接反映了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是否得以體現的依據之一。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