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偶像劇的追捧,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這個主體因素,它是偶像劇作用于現代人的前提,為滿足“感官刺激”、“情感慰藉”、“壓力釋放”和“自我同一性”等心理需求,很多現代人主動選擇收看偶像劇。本
人將從偶像劇著手探討現代人(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偶像劇作為在當代中國非常流行的一種大眾文化,還未引起國內學術界的足夠重視,現有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對具體劇目做描述性的藝術特點分析,或者是對這種劇的文化功能做簡單的道德批判,這些思路僅從偶像劇的表象上看問題,沒能看到偶像劇與當代社會的深層聯系。可以說,偶像劇這個名稱雖被廣泛使用,但其內涵卻并未得到闡明。本文下面將從現代性及對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的視角出發對此作出闡述。
一、什么是偶像劇
偶像劇是現代性條件下的一種大眾流行文化,它是在感性文化的層面上對現代性發展所做出的審美反應。偶像劇是一種緊跟社會時尚趨勢、向大眾傳達時尚信息、引領大眾消費理念和消費想象的感性欲望文化。從消費可以促進生產的角度來說,人的本能欲望的開發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但偶像劇的合法性價值不應該被任意夸大,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不可能僅以感性欲望立身,而一定要用理性的力量給感性欲望限定一個疆域。
在探討偶像劇與現代性發展及對現代人的心理需求之間的內在關系之前,本文先對“偶像劇”作出語義上的界定。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對“偶像劇”的詞條解釋是:“指集數不多(一般30集以內)、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員、符合社會流行的造型服飾、適合年輕人的偶像藝人、以細膩愛情戲為主,主要場景為現代的時裝電視劇、以青少年為主要收視對象的劇種。”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巨大,個體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心理需求,他們通過偶像劇中符號的解讀,實現了需求的滿足。由作者之前的問卷調查發現,現代人看偶像劇主要原因:畫面唯美、音樂好聽(61.8%),浪漫的愛情故事(54.4%),偶像明星的魅力(46.6%),周圍人都看(41.7%),放松心情、釋放壓力(33.9%)以及演繹了現實社會的生活(14.8%)等。
二、偶像劇滿足了現代人哪些需求
美國社會學者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是具有特定需要的個人,他們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特點在于把受眾作為了傳播活動的起點,認為偶像劇這種媒介傳播活動的主動權是由受眾自己控制。
情感需求。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頂著巨大的壓力,因此,現代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孤獨的一面,而偶像劇的情感又具有浪漫性的特點,浪漫性來自于從幼稚走向成熟所必然相伴的豐富想象和自由的憧憬。所以,偶像劇往往與“多夢”聯系在一起,當現實生活中人的情感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便會轉向虛幻的故事以尋求寄托。而偶像劇中,各種完美主義的生活模式、感情模式、家庭模式,為現代人營造了一個理想化的、夢幻般的世界,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生活、愛情以及其他如財富、地位、成就感、認同感的向往;為處于情感真空的人提供了寄托夢想、體驗真情的場地,滿足了他們歸屬和愛的需要。
感官需求。從拍攝場地到角色的造型,再到角色使用的手機、乘坐的交通工具,偶像劇鏡頭里展現的“形式美”,通過一種時尚、浪漫的視覺符號,去刺激每一個人的感官,而這符合人們追求完美、浪漫、時尚、動感的審美心理。“人的審美需求是一種情感需求,審美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活動,它由情感所驅動,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知覺、想象、理解等。”由于物質的極大豐富,現代人的情感表現為“情感的強烈性、復雜性和浪漫性”三個特點,而偶像劇中包含的外在刺激,正好迎合了現代人的情感需求,引起巨大的情緒反應。
壓力釋放需求。據調查,現代人為什么喜歡看偶像劇,得到這樣一些回答:“累的時候就想一集接一集地看,在偶像劇中墮落的感覺超爽”;“論文、就業、考證,工作,家庭,現實生活壓力太大了。看這種片子不需要思考。沉湎于風花雪月的劇情之中,也是一種很好的休息”等等。
年輕人,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或者已經畢業工作的人,都承受著來自于學習、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壓力。升學的煩惱、就業的困境、人際溝通的困惑、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等問題接踵而來,面對現實壓力,他們選擇逃避到虛幻的故事中去尋求片刻的安寧。偶像劇正是以其輕松幽默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現實生活的枯燥和壓力,在感動與歡笑中釋放了生活里的壓抑情緒。
“同一性”需求。“自我同一性”是個體關于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在社會上占有什么位置的認識,是個體對過去、現在、將來的“我”的認識和體驗的整合。“自我同一性”對個體有著個體適應和社會適應的意義。
埃里克森認為現代人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形成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壞,“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引起了每個現代人的思索。在生理、認知上的成熟以及社會因素的作用下,開始“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思考其他人看待他們的方式,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并且思考他們未來的可能選擇。”
為解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埃里克森認為現代人可以通過“尋找可以信仰的人和觀念”來實現。當不能獲得恰當的自我認識和肯定時,由偶像明星扮演的角色便成了現代人可以參考的模范。他們就像一面鏡子,向大家反饋了他/她是誰,應該成為誰的信息。
偶像劇中社會生活是重要的主題之一,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強化了現代人對自我身份的認識和構建。劇中的女性人物往往或者溫柔善良,或者單純可愛,或者性感潑辣,或者賢良淑德;而男性人物或者勇敢正直,或者才華出眾,或者重情義、有責任感等等。出于對劇中角色的喜愛,則表現了現代人對這類性格品質的認同。而劇中角色給現代人樹立了生活的榜樣,并使人產生無窮的幻想和生活的熱情。
三、偶像劇的社會價值
偶像劇向觀眾傳達了現代消費社會的一些范本,供觀眾進行想象和模仿,使得普通大眾在自身與社會之間找到了一種虛擬的維系;
偶像劇在販賣欲望與誘惑的同時,有效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觀眾從偶像劇當中得到的除了想象和向往外,在條件許可的情形下會成為她們的生活現實本身。
偶像劇在藝術上的迷幻特性在某種程度上發揮著很好的快樂功能、消遣娛樂功能,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宣泄情緒壓力的場所。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