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現今的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同的交易主體形成了以阿里巴巴為例的B2B模式、以當當網為例的B2C模式以及以淘寶網為代表的C2C模式等各種不同的電子商務運作形態,但其交易過程中的業務數據無紙化特點卻是共同的。這個特點與傳統會計處理過程不相吻合,使電子商務會計核算出現了困境。
在傳統的企業(商業)運作模式下,交易過程以紙質原始憑證的形態呈現于會計人員面前,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任務是以會計的方式將紙質原始憑證所記載的交易過程再現,呈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因此,會計處理過程是以取得原始憑證(紙質)作為起點的。同時,企業交易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與有效性的判斷也常常依賴于紙質原始憑證上的各種簽章的存在。因此,在傳統會計核算過程中,各類原始憑證的“原件”是進行會計人員從事工作所要求的首要的條件。然而,電子商務運作模式卻以“無紙貿易”取勝[6],各項會計處理所需的業務數據則是直接記錄在電子存儲設備上(磁盤或光盤),成為了電子數據。這樣,電子商務會計處理過程就面臨了兩個問題:一、電子數據在法律上能否被認同,成為交易的證據?二、若電子數據得到法律認可,如何實現企業與企業的數據無縫對接,從而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一、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
在電子商務模式下,參加交易的各方通過電子數據的的交換表示交易的達成。電子數據代替傳統的書面票據證明交易的存在。這些電子數碼信息流,作為一種傳達民商事主體內在意思表示的介質,其存在依賴于電腦硬盤或磁盤,呈現依賴于電腦顯示器,不能直接地被感知。這就使得電子數據不具備傳統法中書面數據的各項優點,如易于長久保存,可配合手書簽名等。進而也就影響到其對交易當事人訂立合同意向以及此種意向性質及訂立合同后果的證明能力,即其法律效力[1]。
對于電子數據法律效力的認定問題,需要從法律規定中尋找依據進行解決。事實上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早于1996年就頒布了一部關于電子數據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電子商業示范法》。該法針對“非書面形式傳遞具有法律意義的信息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礙及信息法律效力的有效性”提出了“功能等同”的方法,這種方法將法律對傳統書面信息的要求及書面信息可達到的的目的和作用作為應用的前提,即將對書面信息的要求作為標準,若電子商務模式下產生的電子數據達到了這些標準,就可以同書面文件一樣享受法律上的認同。
同時我國的《合同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還對前文提到的書面原始憑證中用于證明交易合理、合法及有效性的各種簽章進行了電子數據方面的規定。對于書面信息而言,并非“書面形式”本身即具有法律效力,還必須配合交易當事人的簽章及書面原件等條件才能夠達到法律的要求,起到證明法律事實的作用[4]。交易當事人的簽章不僅是對當事人身份的認定,還表示了當事人在締約時與合同事項的相關性。然而在電子商務模式下,電子數據信息以信息流的形態存在,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交易當事人在電子合同中進行親筆簽名并加蓋印章是不可能的實現的事情,因此我國《合同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對此做出了規定?!逗贤ā返?1條:\"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一章第二條第一款:“當事人約定使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文書,不得僅因為其采用電子簽名、數據電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這些規定實際上從正面對電子簽名、數據電文以立法的形式對其法律效力進行了肯定。
電子商務模式下,交易當事人進行電子簽名時持有以電子數據密碼表示的密鑰,他可以在電子商務中,利用密鑰對發送的電子數據進行加密,形成數碼形式的字母、數目字或其他符號的值,附著在被加密的電子文件中。它代表了該電子文件的特征。如果有第三人對電子文件進行篡改,但他并不知道發送方的私人密鑰,那么在文件發生改變時,電子簽名的值也將隨之而發生改變,不同的文件得到的是不同的電子簽名數碼值[2]。
二、電子數據的安全性
電子數據的安全性直接決定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然而處于網絡環境的電子數據卻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安全威脅。
首先,電子數據的生成過程有偽造的可能。傳統業務數據存在于紙質憑證,紙質憑證經由經辦人、批示人、簽約人親筆簽名才能生效;電子數據在描述業務過程時,也采取同樣的模式。但是計算機中所有的數據表示都是以符號(0,1)進行[5],無法識別某電子簽名出自何人之手,使簽名喪失了對業務數據的證實作用。業務數據的真實性也就少了一層保障。
其次,電子數據的傳輸過程存在安全隱患。電子商務交易通過網絡完成,則交易各方的數據傳遞也是在網絡環境中完成的。但是由于各交易方的信息處理平臺不盡相同,會使數據傳輸過程不流暢以致拖延傳輸時間,降低信息時效性。同時也存在數據傳輸通道堵塞,網絡癱瘓的可能性,這對整個交易過程更會造成關鍵性的影響。例如目前我國各個國有專業銀行網絡選用的通信平臺不統一,就不利于各銀行間跨行業務的互聯、互通和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另外,數據傳輸可能會遭到黑客攔截,致使商業機密泄露。
最后,電子數據的存儲過程難以控制。電子數據的存儲介質以光盤、磁盤及服務器硬盤為主[3]。但數據存儲以后卻會遭到黑客和病毒的攻擊,光盤磁盤物理外觀完好無損,但卻無法打開,其中的數據也無法讀取,信息遭到破壞。而服務器硬盤一旦被格式化,全部數據則毀于一瞬。
針對以上問題,唯有從技術手段上減少系統漏洞進行預防。如,應用加密技術對數據訪問人群、存取人群加以控制和鎖定;亦可對數據進行加密,使數據在日常以密文狀態存在,獲取授權后再解密為文本狀態。應用授權技術對訪問數據的內容、數據操作權限進行控制。針對外部訪問者,應設計引入防火墻的應用加以限制。對于數據使用者所做的每一次操作諸如修改、查詢、刪除等,應進行系統審計,由系統詳細記錄每一用戶的過往操作。同時還要設計數據備份與恢復方案,防止以外的數據毀損??傊挥腥娼鉀Q了以上的電子數據安全問題,會計信息質量才能得以保障。
三、結論
綜上所述,電子業務數據與傳統業務數據存在形式上的巨大差異使會計信息處理過程受到阻滯,必須從法律形式與數據安全性兩方面完成電子數據與傳統會計處理過程的對接,才能產生出有利于電子商務業務發展的會計信息,從而實現會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