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發現的微粒世界中,粒子類有輕子、介子、重子、強子、超子以及它們相應的反粒子。
輕子(lepton)就是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費米子,它們參與弱相互作用與電磁作用和引力作用。已經發現的輕子包括電子、子(渺子)、子(陶子,重輕子)三種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的粒子,以及它們分別對應的電子中微子、渺子中微子、陶子中微子三重不帶電的中微子。加上以上六種粒子各自的反粒子,共計12種輕子。中微子又譯作微中子, 質量非常輕(小于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所有中微子和它們的反粒子都是電中性的。子(渺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7倍,是一種不穩定的亞原子粒子,渺子衰變會產生一個中微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子(陶子,重輕子)是電子的3600倍,質子的1.8倍。陶子是唯一可以衰變成強子的輕子,其他的輕子的質量都不夠。陶子是第三代的輕子(電子是第一代,而渺子是第二代)。
介子的靜質量介于輕子和重子之間,質量大約是電子264~273倍。介子衰變產生一個中微子或一個反中微子。介子都不能穩定存在,經歷一定平均壽命后即轉變為別種基本粒子。
重子是強相互作用的費米子,同時它們也參加弱相互作用和引力。帶電荷的重子也參加電磁力作用。最為熟悉的重子是質子和中子,其他還有強子等粒子。質子以外的其他重子最終都要衰變為質子, 從而保證了質子的穩定性。質子是電子質量的1842倍。 質子是唯一獨立穩定的重子。中子假如不與其它中子或者質子一起組成原子核的話不穩定,會衰變。
強子包括重子和介子,是所有強相互作用的粒子的總稱。
超子即比核子更重的重子。超子奇怪在于以強相互作用產生,卻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在中子進行的衰變中,會產生四種典型的負(貝塔)衰變:
微中子(貝塔)衰變 :在一些中子衰變中,會產生一些質子、電子、微中子現象。
輕中子(貝塔)衰變:在一些中子衰變中,會產生一些質子、電子、微中子、輕子、渺子、介子等現象。
重中子(貝塔)衰變:在一些中子衰變中,會產生一些質子、電子、微中子、渺子、介子、強子、重子等現象。
超中子(貝塔)衰變:在一些中子衰變中,會產生一些質子、電子、微中子、輕子、渺子、反陶子、介子、重子、強子、超子等現象。中子衰變的重要后果就是衍生出氫原子。反中子進行衰變中,同樣產生四種典型的反負(貝塔)衰變:反微中子(貝塔)衰變、反輕中子(貝塔)衰變、反重中子(貝塔)衰變、反超中子(貝塔)衰變。反中子衰變產生的重要后果就是衍生出氧原子。正是氫氧這兩種原子,促進了宇宙的衍生,以及《元素周期表》中一切原子的衍生。沒有中子衰變,就會沒有氫氧原子;沒有氫氧原子,就會沒有宇宙的誕生以及地球和人類的誕生。一句話,沒有中子衰變,就會沒有宇宙中的一切!
一切原子,一切粒子,在強大的外部壓力或者內部壓力下,會引起收縮反應或者正(貝塔)聚變反應。正(貝塔)聚變場中:一個質子,一個電子,一個微中子在強大壓力下會聚變成一個中子。相應地,反正(貝塔)聚變中會產生反中子現象。如果在強子對撞場中,兩束同質海量粒子相撞——碰撞處會產生粒子排斥現象,逸出處會有微量的粒子逸出場外,微量的反粒子會滲入場內。所以發生粒子碰撞的場中,會產生微量的反電子,反質子,反中子現象,而不是海量的反粒子現象。中子是中子星的基本粒子,反中子是反中子星(黑洞)的基本粒子;氫原子是恒星(太陽)的基本粒子,氧原子是類星體(太陰)的基本粒子。宇宙是正反對立、矛盾統一的宇宙!恒星內核聚變會產生中子星,但中子星內核不管怎么聚變不會產生反中子星(黑洞),宇宙不是“葵花寶典”,不存在“欲練神功先自宮”的規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切原子,在合核場中都得遵循合核規律:同核相斥,異核相合,兩原子間的核力與兩原子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兩原子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合核規律是建立在庫侖規律上,而庫侖規律又建立在牛頓的萬有引力規律上,而萬有引力規律更是建立在惠更斯,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理論成果上。以往的理論學說,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原子由一個質子,一個中子,一個電子組成,而核子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原子的質量基本集中在核子里,電子繞著質子轉動,氘原子是最簡單的原子,屬于熱式原子;氫原子是唯一沒有中子的原子;氧原子由8個反原子組成,屬于冷式原子。因此,原子的性質由質子決定,原子的質量由重子決定,原子的體積由電子決定,原子的功能由中子決定。
《元素周期表》的一切原子,基本上都有不同的同位素,而一切同位素以及同位素化合物也同樣由中子決定!如氫有3種同位素。一種是氕,它只含有一個質子。另一種是重氫——氘。它含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還有一種是超重氫——氚。它含有兩個中子和一個質子。輕水〈天然水 〉化學式H2O,相對分子質量為18。重水(氧化氘)是由氘和氧組成的化合物。分子式D2O,相對分子質量是20。比普通水(H2O)的分子量18高出約11%,因此叫做重水。有另一種重水稱為半重水,HDO,它只有一個氫原子是多一個中子的重氫,還有一種由重氧原子(氧17或氧18)組成的重水分子,稱為“重氧水”。超重水的化學分子式為T2O,相對分子質量為22,每個重水分子由兩個氚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同素異形體也由中子決定,如碳元素有金剛石、石墨、無定形碳;磷元素有紅磷、白磷。
宇宙中,脈沖星屬于中子星,但所有的中子星并不都是脈沖星;脈沖星在1967年由英國學生喬瑟琳-貝爾發現,而她的導師休伊什卻獲得1974年諾貝爾獎!中子星的密度小于黑洞(反中子星),大于白矮星;中子星表面溫度估算超過1000萬℃,中心溫度可以超過60億℃;中子星密度為每立方厘米一億噸甚至十億噸之巨!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一顆典型的中子星半徑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中子星和黑洞(反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和引力最強大的兩類頗具神秘感的天體。白矮星是一種體積小、低亮度、低光度、高密度、高質量、高溫度的恒星;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和太陽差不多,它的密度是1000萬噸/立方米左右。白矮星質量小于1.44個太陽質量,密度超過每立方厘米10噸;表面溫度一萬℃至20萬℃,內核溫度超過一億℃;白矮星是紅巨星的內核。紅巨星是原恒星的體積膨脹到十億倍之多,表面溫度比太陽低,發出的光越來越偏紅;它的光度變得很大,極為明亮!太陽(黃矮星)直徑是地球直徑109倍,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是月球直徑400倍,直徑為139.2萬公里,體積為地球130萬倍;質量為地球33.34萬倍;表面溫度5780℃,中心溫度約為1560萬℃;密度約為1.4克/立方厘米,約為水的密度1.4倍!
所有的顯性星體如脈沖星、中子星、白矮星、紅巨星、太陽、地球之類,基本上都屬于外冷內熱式星體。宇宙是由陰陽物質衍生的宇宙,根據已知推測未知邏輯,黑洞(反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星體——毫無疑問,黑洞(反中子星)屬于外熱內冷式隱性星體,內核溫度是可以超過零下60億℃以下,表面溫度可以超過零下一千萬℃以下;黑洞(反中子星)是宇宙的寒冷和黑夜之源。太空處于最純凈的真空狀態,高達數百攝氏度的溫差,存在各種傷害人體的輻射,以及迥乎于地球的微重力環境,讓人類最起碼的生存變得絕無可能。2008年9月27日,中國宇航人翟志剛從“神舟七號”飛船出艙在太空行走,面對太陽照射時的一面,溫度可高于100℃,一片光亮;無陽光照射一面溫度低于-100℃,一片黑暗。可見太空的寒冷和黑暗源自黑洞(反中子星),而不是來自太陽!
在宇宙合核規律下,黑洞(反中子星)吞噬中子星衍生類星體,中子星吞噬黑洞(反中子星)衍生白矮星,中子星吞噬類星體衍生紅巨星,類星體吞噬紅巨星衍生彗星,白矮星吞噬彗星衍生類太陽(黃矮星)恒星,紅巨星吞噬彗星衍生星云,彗星吞噬星云衍生行星等各種現象。隨之而來,中子和反中子衍生出各種原子和同位素,以及放射性元素和同位素半衰期,如部分原子的半衰期——碳C(14):5730年;氯Cl(36):40萬年;鉀K(40):13億年;鉍Bi:是宇宙年齡的10億倍。釙Po(210):138天;砹At:8.1小時;氡Rn(222):3.8天;鈁Fr(223):21分鐘;錒Ac(227):21.77年;釷Th(232):140億年;鏷Pa(231):32760年;鏷233:27天;鈾U(238):45億年;鈾235:7.1億年;镎Na(237):214.4萬年;镎239:2.3天;钚Pu(244):8千萬年;钚239:2.4萬年。
宇宙正因為有耐衰久鉍、鈾238、鉀40之類放射性原子的存在,宇宙才“天長地久”,長生不老。相應地,在宇宙衰變規律下,如鐳通過半衰變變成氡,氡通過半衰變變成鉛;所有序數比鉛大的元素,通過半衰變變成穩定的鉛;一切同位素都會變成穩定的原元素。宇宙規律是小原子聚變成大原子規律,輕原子聚變成重原子規律;大原子衰變成小原子規律,重原子衰變成輕原子規律;合核規律和衰變規律等等所有規律的集合。氫氧是衍生宇宙之源,而合核規律是衍生一切規律之母!
宇宙中一切規律由宇宙中所有星體(物體)產生,而所有星體(物體)由各種原子衍生,而各種原子由氫氧這兩種原子衍生,氫氧這兩種原子由中子和反中子通過(貝塔)衰變來衍生。中子衰變理論是衍生各種原子的基礎理論,是《原子合核方程式》的奠基石,是探索宇宙誕生、宇宙現象、宇宙規律的理論之源,是粒子理論、量子理論、夸克理論、超弦理論、原子核理論、納米材料理論等理論的根源理論;沒有中子衰變理論,一切物理理論都是無根之源、難圓其說。
(作者單位:廣州全一快遞公司曉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