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紛繁復雜。外交戰略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該文僅從幾個方面來分析說明。金融危機對我國是機遇也是挑戰。從歷史分析各國的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表明我國必須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周邊環境決定我們必須既要鞏固“周邊外交”同時也要加強“泛周邊外交”。冷戰雖已結束但西方的和平演變并沒有結束,對此我們要不斷提升軟實力,增強我國的文化感召力。
“成霸業者,必欲占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對于大國崛起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之一。也可以說,大國崛起都是在一定的國際環境中完成的。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日益強大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增多,國際環境對中國崛起的影響亦是越發重要。能否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所處的國際環境,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的國際環境進行外交戰略的選擇分析。
中國發展的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一,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美國經濟特別是金融受到重創,許多人士擔心“金元帝國”會出現1960年之后的第二次美元危機,美元深陷信任危機,許多國家紛紛降低美元的外匯儲備。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創歷史新高,美國民眾的購買力也同時大幅下降。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撼動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金融危機雖然也對我國產生了連鎖影響,但是我國經濟并沒有受到重創。中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采取的各項措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是負責人的大國,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甚至有人提出用人民幣代替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全球化的今天,國際政治經濟化國際經濟政治化,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的崛起營造了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世界各國特別是中國的周邊國家都想搭乘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快速列車,亞洲的新地緣經濟因素是中國保持其穩定的基本條件,同時中國參與和推進亞洲多變合作機制,則是亞洲的新地緣政治因素開始形成的標志。1
第二,冷戰結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進一步減小,國際形勢趨于緩和。但是冷戰后,地區熱點卻不斷增多,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嚴重。硬性劃分一條敵我界限,無論是明的還是暗的,只會適得其反;友好國家十之八九會選擇置身事外,采取某周不偏不倚的立場。2美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根本利益是不會貿然與中國為敵的。亞洲不存在必要的戰略和政治條件,可以把所有國家結合起來,除非中國采取大規模的挑釁行動。
應該說全球化的今天,對于中國的發展是有著諸多的益處的,對于這些優越條件我們只需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對話,減少對抗,避免均勢對抗;堅持和平崛起戰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搞軍事同盟,不走片面軍事崛起的路子,對霸權主義進行必要審慎的斗爭,充分把握時機。下面我們重點談一下有關中國崛起的不利國際環境和外交戰略選擇。
中國發展的較為不利的國際環境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十分重視進出口貿易,出口貿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這也造成了我國經濟增長對最出口貿易的嚴重依賴。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不景氣,外部市場消費能力下降,對我國的出口行業造成極大破壞。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我國已過了“人口紅利”的時代,人力成本顯著增加,許多外資企業紛紛轉移投資地點,轉向人工成本更為低廉的越南,緬甸等國家地區,使我國大量民工面臨失業。東南亞,中亞等國紛紛與我國爭奪外資,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道路越來越崎嶇。加入WTO后,由其是奧巴馬政府上臺后不斷對我國采取反傾銷,對我國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提高產品準入門檻。不僅美國對我國采取反傾銷,歐盟、印度、巴西、日本等國也不時采取此種措施,打壓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目前看來,國際環境的變化對我國出口行業越發不利。
第二,我國家是個海陸疆界都比較大的國家。和我國接壤的國家,前蘇聯解體之前有12個,解體之后有15個。這樣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復雜性。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戰略安全影響重大。南海地區存在諸多島嶼歸屬爭端問題,菲律賓等國也不時向我國挑釁。西部地區由于歷史遺留等原因,與印度邊界還沒有清楚劃分。海峽兩岸形勢更是時好時壞。周邊國家的局勢已經頗為復雜,在加上美國等霸權主義國家的從中作梗更是使我國的地緣政治環境撲朔迷離。美國強硬派以新現實主義的地緣政治理論為主導理論,其中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在美國周邊地區建立“預防性遏制”的網絡。其主要跡象如下:在東南亞、南亞和中亞實行滲透并擴大其軍事力量存在和大量準入;全面強化以日美安保同盟為核心的亞洲同盟體系;提升臺灣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逐步將臺灣重新納入西太平洋島嶼鏈的盟國防務體系;以日本和印度作為其亞太戰略的兩大支點;控制與石油儲藏資源和管道以及海上航線相關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里海地區和南中國海;調整核武器,把核武器從威懾手段提升到可以使用的作戰手段;加快北約東擴,實現歐亞兩端的盟國體系向中間聯接。這樣危險的周邊及國際環境迫使我國的任何行動舉措都必須謹慎。
第三,冷戰雖已結束,但西方世界從未放棄對我國的“和平演變”。只不過現階段的手段方式更為隱蔽。冷戰結束后同時也是計算機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美國引領了這次新科技浪潮,從中大獲裨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計算機 都在應用美國微軟公司的軟件操作系統等,這樣美國政府也就很容易掌握許多他國個人企業政府的機密。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冷戰后,世界各國意識形態不再針鋒相對,各國都大量引進和吸收外國科學文化。好萊塢的大片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占領了我國電影市場的大部分票房,雖然這些大片標榜著獨樹一幟,但無一不充斥著美國的思想和價值觀。改革開放后,大量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中國,對我們的思想造成了不小的沖擊。搖滾樂,嬉皮士,奢侈品等也進入人們的生活中來。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中國人。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一些侵襲。許多原有的價值觀開始受到懷疑和否定。
第四,9.11后國際形勢變化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國際規范的變化,本文主要想強調的國際規范的變化是指雙重標準的國際規范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默許。大國采取雙重標準的政策是國際政治中的普遍現象,一般是大國一方面自己采取雙重標準政策,另一方面批評他國采取雙重標準。3比如,國際社會在防止伊朗和朝鮮發展核武器的同時,卻默許了印度發展核武器。國際社會在防止導彈技術向美國的敵國擴散時,幾乎沒有大國反對美國與盟友進行反導彈技術合作。種種事實表明,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依據身份差別執行國際規范。大國強國可以做的事,小國弱國是不可以的;盟國可以做的,敵國是不可以做的;國際社會開始用雙重標準作為判斷標準。
國際社會在國際規則的制定上出現了新趨勢,就是國際規則是約束既定對象國家的,而并非所有簽字國都需要執行條約;國際行動的合法性也將更多取決于采取行動國家的性質,而不是采取的行動是否符合國際規定4。例如,對朝鮮這樣的“流氓國家”可以實行軍事制裁,但對以色列這樣依靠美國的國家在戰爭中使用違反國際規定的武器,就沒有采取軍事制裁。
這樣的雙重標準雙重規則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非常不利的。嚴重損害了我國的正當權利,阻礙我國的正常發展。
外交戰略選擇分析
第一,中國發展必然選擇和平崛起的道路與方式。西班牙的崛起模式是“海權+殖民擴張”,荷蘭崛起模式是“海權+殖民擴張+暴利的商業貿易”,英國的崛起模式是“海權+殖民擴張+暴利的商業貿易+工業革命”,美國的崛起模式是“海權+殖民擴張+暴利的商業貿易+工業革命+技術創新+軟實力”5二戰后聯合國的建立以及各種國際法和國際準則的建立,毫無疑問中國不可能通過殖民擴張,進行暴利商業貿易,建立海上霸權的模式來實現在現今時代的崛起。中國只能融入現今國際社會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國際秩序。拿破侖時期的法國和希特勒時期的德國都毫無節制的對外擴張,妄圖推翻現有的國際體系,稱霸世界。但他們窮兵黷武的結果是帝國很快瓦解。與暴力大國挑戰現存國際體系和秩序,最終消耗掉崛起過程中所積累的成功結果不同,英國在實現崛起后,總體上和平的對待現存的國際體系,通過對歐洲大陸實行均勢戰略,維護了崛起成果至一戰前夕。美國19世紀完成崛起之后,也遵循了孤立主義的原則,沒有過早卷入歐洲的紛爭中,也沒有挑戰現存國際體系。在某種意義上,英美維持崛起果實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制定了正確的應對戰略,實行平衡戰略或有限孤立政策,不過分卷入直接的戰爭和權力斗爭之中,更不尋求以武力改變現有國際體系,從而獲得相對安寧的發展環境。6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分析中國發展必須遵循和平發展的道路,而不是原有西方式的零和崛起。
第二,鞏固“周邊外交戰略”加強“泛周邊外交”。我國復雜嚴峻的周邊形勢迫使我們要及其重視周邊外交。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黨的十六大報告又表達了“我們將繼續加強睦鄰友好,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區域合作,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7開始建立起我國致力于和周邊國家發展政治、經濟合作的周邊外交框架。使我國的周邊外交戰略不在是僅僅以發展自身經濟為目標,向致力于周邊安全促進共同發展的系統的、全面的周邊外交戰略方向轉變。
所謂“泛周邊外交”,就是把中國現有的周邊外交的概念和地理范圍擴大,把整個歐洲大陸、中東、大洋洲等都納入中國周邊外交的范圍。8和歐洲大陸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有利于化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圍堵,同歐洲國家更多的進行貿易往來等。與中東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是出于為我國的重要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著想。中東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未來中國的發展命運都要高度依靠石油這種戰略資源,如果不能搞好同中東石油國家的關系,將會對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消極影響。大洋洲看似與中國的關系部密切,但隨著中國經濟安全線的不斷延伸,它的作用日益加強。
第三,提升軟實力,增強中國聲音的影響力。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東方國家、發展中國家、曾經的體制外的國家在現代國際體系中的崛起。9中國與西方國家發展水平不同、歷史文化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最為重要的是中國與主要的西方大國社會政治制度完全不同。諸多的差異與不了解就必然造成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解和壓力。這樣我們就必須要加大力度宣傳自己,使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努力發展我們的傳媒事業,使我國的傳媒也能真正在世界掌握話語權。而不在是任由西方媒體歪曲我們。
全球化的今天,一切事物環境都日新月異。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也是千變萬化的,每一種分析都不免帶有時代和個人的局限性,所以對于外交戰略我們也應以發展變化的思維來選擇。外交戰略模式的選擇,中國應該在堅持獨立自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前提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靈活地采用。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