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這種思想在現今社會中廣為流傳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是,根據當代西方經濟學對生產效率的評判標準,“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在假定要素邊際產量大于零的情況下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是不可能存在的現象。如果允許要素的邊際產量小于零,那么這種現象就只存在于人員過多,機構臃腫的企業。此時裁減人員確實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不僅不是有效率的生產,而且代表著要素邊際產量小于零時的嚴重低效率生產。它也就不是生產效率的正確的評判標準。
如果在百度里鍵入“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這句話,那么我們會收集到大約783萬個結果。這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不僅說明了人們是多么關注自己做事情的效率,而且還說明了人們試圖在追求一種非常完美的境界,那就是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但是以最小投入真的能夠實現最大產出嗎?生產效率真的意味著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嗎?本文將對這一廣為流傳的思想觀念進行理性地探討,以期獲得正確的生產效率觀念,從而正確地指導我們的生產實踐。
一、經濟學關于“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看法
在經濟學中,關于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經濟學家從來不曾有“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這種觀點。最先對這種觀點進行系統批判的經濟學家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著名的波蘭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奧斯卡·蘭格。他在著作《政治經濟學》 中指出,資本主義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實現利潤最大化是通過經濟(理性)原理來實現的。經濟理性原理的內容是支出一定的生產資料,實現最大程度的目標,或者為了實現一定程度的目標,力求支出的生產資料最少,使目標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經濟理性原理的第一種表述稱為最大效果原理,它是把能支配的一切生產資料的支出當作出發點,以能支配的生產資料實現最大程度的目標;經濟理性原理的第二種表述稱為生產資料節約原理或最小成本原理,它是把最小生產資料支出得到目標一定程度的實現作為出發點,同時利用節約化的生產資料以提高目標的實現程度。這樣就可能使用可支配的生產資料支出實現最大程度的目標。因此,經濟理性原理的兩種表述形式實質上是等價的。
但是,蘭格認為,如果把經濟理性原理的兩種表述形式合并起來形成“以最少生產資料支出達到最大效果”這種表述,那就不正確了。因為合并后的表述會產生邏輯上的矛盾。假設第一種形式得到滿足,即一定的生產資料支出實現了最大程度的目標。此時,生產資料支出不能減少,因為這會降低目標的實現程度;假設第二種形式得到滿足,即以最小生產資料支出實現了目標的某一具體程度。此時,不可能再提高目標的實現程度,因為這將要求增加生產資料的支出。
因此,經濟學認為,以最小的投入不可能獲得最大的產出。經濟學對生產效率的評判標準是:以一定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或者利用最小的投入實現一定的產出。當廠商的生產具有效率時,就實現了利潤最大化。這是因為在自由競爭市場,在成本投入一定的情況下,產出最大也就是收入最大,從而利潤就最大;在產出一定也就是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成本投入最小,從而利潤就最大。綜上所述,經濟學認為,生產效率有兩個評判標準:終極標準和具體標準。終極標準是利潤最大化,具體標準是以一定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或者利用最小的投入實現一定的產出。
二、關于投入和產出之間關系的全面理解
為了全面和正確理解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現將投入和產出按照各自變化情況分成9種關系組合(見表1)。
表1 投入和產出的關系組合
投入增加投入不變投入減少
產出增加缺乏效率有效率
(最大效果原理)缺乏效率
(減員增效)
產出不變無效率效率不變有效率
(最小成本原理)
產出減少無效率無效率缺乏效率
1.如果按照前述經濟學關于經濟效率的具體評判標準,只有(投入不變,產出增加)和(投入減少,產出不變)這兩種組合是有效率的生產。而(投入增加,產出不變),(投入增加,產出減少),(投入不變,產出減少)這三種組合很顯然是無效率的生產。
2.(投入增加,產出增加),(投入減少,產出減少),(投入減少,產出增加)這三種組合不方便運用生產效率的兩個具體評判標準進行分析,而只宜運用生產效率的終極評判標準利潤最大化進行分析。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為了方便起見,現以勞動這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產出為例(見圖1)。(投入增加,產出增加)這種組合實際上描述了勞動投入量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