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由此帶來了政治、經濟、法律、技術和社會各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碳審計就是現代審計領域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新興舉措,是一種全新的環境規制工具。該文在系統分析碳審計產生的時代背景,全面梳理國內外碳審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碳審計的發展之路。
一.低碳以及碳審計來源
隨著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使用所引起的環境問題逐漸受到各國政府及全世界人民的強烈關注,這些現象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促使人們關注到一種全新經濟發展模式,即低碳經濟。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發表了《氣候變化的經濟學》,對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評估,并成為歐盟在向低碳經濟轉型方面的理論基礎。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2009年底聯合撰文《綠色增長才是可持續復蘇》指出用一致的全球經濟政策回應經濟危機,更要開創一種新的綠色全球經濟。
基于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碳審計已成為當前許多國家共同關注并全力予以實施的一項嶄新的工作。英國的碳審計主要分能源及燃氣消耗、交通和運輸、采購、廢棄物和水的利用五個區域進行審計和評估。建設低碳社區是英國在碳審計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也有一些國家采用稅收懲罰政策,如芬蘭、加拿大等國實行碳稅政策,即對重排放的工業和產品進行強制性征稅,有效起到了碳減排的目的。
不難看出,無論是發展低碳經濟,還是征收碳稅、碳關稅或推行碳交易市場制度,審計理念、審計原則、審計方法和審計主客體在內的傳統審計體系都將受到全方位的挑戰。此時碳審計應運而生。一般來說,碳審計是指遵循普通的審計理念,探索性地管理碳排放問題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舉措。具體說,碳審計是審計主體(包括國家審計機關、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機構)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運用審計方式、方法對有關地區、組織或個人在生產、經營和消費或生活過程中消耗含碳元素的自然資源因碳排放所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獨立、客觀、公正地審驗、鑒證或第三方評論,并出具審計報告的一種經濟監督和經濟控制行為。
二.碳審計內容
英國的低碳審計發展較早,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具體負責對低碳經濟發展諸環節的審計任務,并制定出了具體的低碳審計目標與內容。以英國的“低碳”審計框架為基礎,結合我國國情,認為當前我國進行“低碳”審計應包括以下內容:
低碳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審計。這是我國國家審計目前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低碳政策制定不僅關系到低碳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其他連帶產業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可貴的指導性作用。首先審計關于制定低碳政策方面,其主要是指審查政策制定過程的規范合理性,制定的程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是否存在違背低碳經濟目標的行為。
低碳收支的審計監督。這是目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監督機制,也是我國急需完善的機制。本文認為低碳收支的監督一般包括以下幾點: 申請資金的合理性。低碳扶持資金是針對低碳項目或產品而劃撥的,審計中要嚴格把關提出申請的項目或產品是否真的屬于低碳經濟的范疇;低碳資金的效益性,主要審計低碳資金的使用是否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是否還存在不足之處,以及是否及時準確地向有關部門匯報這些問題。低碳資金使用的真實性,主要審查是否存在對低碳資金舞弊、貪污、挪用等現象,使用環節是否影響低碳資金的真實有效。
低碳產品的審計認證。最初歐洲國家采用了一系列稅收激勵政策來發展低碳經濟,其具體表現在:鼓勵高效節能車輛的使用、開發風能太陽能、降低相關稅率等。但是這些產品使用低碳稅收減免的前提是存在低碳產品,或進行低碳行為與交易。由此帶來了有關低碳產品、低碳行為和交易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具體包括:是否是低碳產品、產品是否達到相關標準、是否發生了低碳行為與交易,等等。這些對審計人員也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三.碳審計的發展現狀
我國經過 30 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在成為GDP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也從 2006 年開始一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并在近幾年保持著較快的增速(王愛國,武銳,王一川,2011)。根據“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原則,我國積極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在 2009 年 11 月 向國際社會承諾到 2020 年全國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在 2005 年基礎上下降 40%至 45%;2011 年 3 月 17 日又進一步明確在“十二五”期間單位 GDP 碳排放將減少 17%,到本世紀中葉,爭取實現碳排放的“零增長乃至負增長”(王愛國,2012)。
為了履行碳減排義務,在宏觀上,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國政府基于自身在資源稟賦、能源結構、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也明確提出了“轉方式、調結構”和“節能減排”的新構想,借此實現經濟社會由以經濟優先為導向的高速增長模式向以環境優先為導向的持續發展模式的戰略轉變。我國尚未建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但是從 2008 年開始已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先后建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等 10 余家碳交易平臺;同時,早在 2005 年就頒布了《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運行管理辦法》。截至 2010 年 8 月 9 日,我國共有 915 個 CDM 項目注冊成功,占全部注冊項目的 54%,占東道國 CDM 項目簽發總量的 60%,項目總數和估計年減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于楠,楊宇焰,王忠欽,2011),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四.啟示
基于當前現狀我們發現:不論中外均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當務之急,但是,針對碳審計的研究則廣泛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主要集中于碳審計的概念界定、碳審計與碳會計的關系、碳審計的主體和客體的界定、碳審計的內容、碳審計的程序、碳審計適用的標準等等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反過來講這也為碳審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的前提下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雙贏”局面,就必須加大碳審計工作的推進力度,盡快改變傳統的以 GDP 為中心的政績考核模式,不斷推行“綠色 GDP”的考核模式,為碳審計工作的開展創造科學的決策環境。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