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有了人類,神話故事便也浩浩蕩蕩的出現了,中國的上古神話故事籠罩著一種強大的自然力量的感召,彌漫著傳奇夢幻的色彩[1]。從神話中可以管窺到中國學問的源遠流長,可以領受到文學的獨特魅力。可以說,神話傳說是一種帶著奇異之光的文學世界。
關鍵詞: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文學
中圖分類號:I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誰不是聽著一個個神話故事長大的呢,有誰沒有過對神話世界的幻想與憧憬?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在神話故事的熏陶下長大的。幼年的時候也一定聽過無數個令自己心馳神往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橋段。我仿佛仍記得幼年時的一個仲夏,星星閃著柔和的光,夜色似籠著輕紗的夢,我和媽媽在院子里,談著牛郎與織女,談著嫦娥奔上月。細細品味,猶如進入了一個籠著奇幻之光的神奇世界。讀神話故事,體會不一樣的文學魅力,領略獨特的人物情節。
我們可以從創世神話開始讀起,每一個字眼都能讓我們感嘆中國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想必人人皆知:“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2],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歲,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盤古不僅分開了天和地,同時也是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締造者。
另一則神話則說他死后,其呼吸變成了風云,聲音變成了雷霆,兩眼變成了日月,肢體變成了山岳,血液變成了江河……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一種奉獻精神。有一種大愛存在于任何地方,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童話故事[3],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奉獻者們的姿態最是端莊而典雅,仁愛的心靈最能觸摸到人們的心靈。說到奉獻精神,古代神話里面很多地方都有所體現。還記得為了人類而盜火的那個天神么?還記得解救眾生的那個女神么?有的神可以為了信仰而讓自己遭受被鳥啄食心臟的痛苦,這是一種人性的超脫,體現了一種真善美、樂于付出與奉獻的精神。
除了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的故事也廣為人知,《太平御覽》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這就是女媧造人的故事,故事里面講到,人類是女媧娘娘用泥巴捏出來的。富貴的人就是用黃土造出來的,貧賤的人就是用繩絙造出來的。讀到這里,不得不贊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想象力。
關于中國的起源,人類的由來,在神話世界里有許多種可能,許多種風情。現在讀起這些神話傳說,我的腦子里面不禁涌起了許多奇幻的想象,仿佛可以想象到盤古是怎樣開天辟地、使天地乍現的。仿佛可以想象到女媧娘娘是怎樣用泥巴一點點造出人類的。
除了人類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話。商民族的始祖契是“簡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誕生和經歷更具傳奇色彩“江嫄因踩到了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這類神話幾乎在各部族都有,而且不少在情節和結構上有相同的地方。這些離奇的想象象征著美好,他們反映了部族成員對自己祖先的追念,體現了民族自豪感。今天的我們細細讀來,還是能感受到故事里面的民族凝聚力。中國的文化淵源流長,黃夏子孫的歷史浩浩湯湯,每一個字符每一個發音都飽含著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神話的出現,給人民帶來了祥瑞與安慰[4]。有不少帶著饑寒之苦的勞動人民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對神頂禮膜拜。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是遠古歷史的回音,它真實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幼年時瑰麗的幻想、頑強的抗爭以及步履蹣跚的足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神話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特征。
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選擇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中的巨大能量使他從現實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5]。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將神話看做素材,而是將其當成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這是對神話世界、神話感情的皈依。
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向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換成人類的命運,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沉睡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渡過難關。
神話,用潛移默化的力量,使人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6]。我們需要神話,在閱讀神話的同時不能一味的沉溺于虛幻的想象,更要聯系到當代的實際,使神話具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與魅力。假如現實的世界有時候真的太硬太冷太現實,是神話的到來,讓生活變得更軟更暖更理想。
參考文獻
[1]王進明,于春海.論中國上古神話中的自然觀[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01)
[2]王園園.淺論上古神話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J].大眾文藝(理論).2009(22)
[3]胡梅.人妖戀小說與上古神話[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4)
[4]石育良.上古神話與六朝志怪[J].學術交流.1992(05)
[5]張慶利.中國上古神話的民族精神[J].綏化學院學報.2006(06)
[6]盧卓元.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悲劇美和崇高美[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7(04)
[7]王進明.淺論中國上古神話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