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樸園扭曲變態的人性導致了《雷雨》的悲劇。論文通過對周樸園形象的分析,展示他沖突與悖論中的扭曲人性,探索來自社會家庭、自身角色的沖突、以及生存本身對人性的影響,從而發現其人性扭曲的悲劇根源。
關鍵詞:周樸園;人性;沖突;扭曲;悲劇
Abstract:Zhou Puyuans distorted human nature lead to the tragedy of Thunderstorm.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houPuyuans image,show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in conflict and paradox.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to human nature from the social、family and the conflict of their different roles,and survival itself,and discover the tragedys root of distorted human nature.
Keyword:Zhou Puyuan;human nature;conflict;distorted;tragedy
中圖分類號:I20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前言
周樸園一直被作為惡的代表,遭受人們的口誅筆伐。他是《雷雨》中所有災禍的制造者。[1]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探究周樸園的內心世界就可發現,周樸園并非一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他也是本悲劇最大的承受者。在《雷雨·序》中曹禺明確講到,“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2]。作者正是懷著這種悲憫的心情賦予了周樸園復雜而立體的人性特征,在他身上,大量的“惡”的夾縫里,還有某些“善”的呻吟。
一、周樸園人性中的陰暗
周樸園人性中確實有著密密麻麻的被人們所怨恨不齒的陰暗處。他不但專橫、粗暴、自私,而且還十分虛偽、假模假樣。
(1)虛偽、自私——以對待侍萍的態度為例
談到周樸園人性中的陰暗,首當其沖得便是他的虛偽與自私,我們以他對待侍萍的態度為例來討論。侍萍的健在人世,使他恐慌,他害怕這很可能會影響他的名譽、地位時,馬上厲聲斥問侍萍“誰指使你來的” [3],并意圖用金錢來收買打動侍萍,周樸園虛偽、自私的嘴臉盡收眼底。
(2)卑鄙、殘酷、利益至上——以對工人壓迫剝削的殘酷手段為例
周樸園已經得知大海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卻不相認,因為凡是威脅到周樸園自身利益的人和事都是他的敵人,這個封建資產階級的捍衛者在利益面前是沒有人情可言的。周樸園對魯大海的父子之情在利益面前蕩然無存,唯有壓迫的欲望和階級的仇恨。“你叫警察殺了礦上許多工人!”“你故意淹死了兩千兩百個小工!”[4] 從魯大海的控訴中,周樸園手段的毒辣便一目了然。利益至上,正是周樸園人性中最可怕的陰暗面。
(3)專橫、冷酷——以維護家庭秩序的手段為例
周樸園在家庭中儼然是一個專制冷酷的封建暴君。繁漪的拒絕吃藥,使他覺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他不僅命令周萍跪下勸繁漪服藥,并且嚴厲冷峻地說:“繁漪,當了母親的人,處處應當替孩子著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體,也應當替孩子做個服從的榜樣。”[5]
二、周樸園人性中的善良因子
曹禺曾說:“現在回憶起三年前提筆的光景,我以為我不應該用欺騙來炫耀自己的見地。我并沒有顯明地意識著我是要匡正,諷刺或攻擊些什么。”[6]作者筆下的人物并沒有“臉譜化”,而是通過話劇去探索人性、表現人性,這才是其創作的初衷與最終目的。周樸園人性中也有著潛在的善良因子。
(1)對侍萍的思念之情
周樸園一直處在對侍萍的懺悔和思念中,甚至三十年后還對侍萍關窗的動作記憶猶新。他所表現的一種懺悔,說明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具有一些感情力量的。他也曾試圖為了愛情掙扎過,留著永久的對侍萍的美好的念想。
(2)對繁漪的柔情、對兒子的關懷
盡管周樸園和繁漪之間的愛情已蕩然無存,但依然可以看出周樸園對繁漪那柔情的一面。周樸園某種程度上是可憐可悲的,他對妻子的背叛毫不知情,對她也是有著溫柔體諒的。關于“吃藥”事件,也顯示了他作為丈夫應有的關心和體貼。在無愛的狀況下,周樸園仍沒有背棄一個丈夫的責任。除此之外,周樸園對周萍的諄諄教導,對周沖發自內心的關懷,也都滲透著為人父親的慈愛和關心。
曹禺在開始自己文學生涯時,就是以探索、開掘和表現人性為標準來定位自己的,“人性論很有意思,人性很復雜。不要把人性看得那么窄小,不要用政治把人性扣住。”[7]如作者所言,人性難以一言以蔽之。在周樸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陰暗與那微弱善良的交織掙扎。
三、周樸園人性扭曲的悲劇根源
周樸園扭曲的人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其悲劇根源,來自社會家庭、來自自身角色的沖突、來自他所生存的環境。
(1)封建社會的壓制
三十年前,周樸園勇敢地突破了封建禮教的厚繭,可看出他待侍萍是曾不顧一切的。[8]愛情因沒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則而被迫放棄。他終于在家族的贊許中社會的承認中成長起來了,而一同成長的正是那愈加扭曲的人性,他的內心生命之愿與外在世俗價值追求發生了絕對對立。
(2)作為父親、丈夫與作為工廠主的角色沖突
封建家長的專橫與資本家的自私虛偽在周樸園體內相互交織。當他回到家庭,面向妻兒依然如此,他并沒有把作為父親、丈夫和作為工廠主的角色區分開來,周樸園就是在這種身份的錯位中,人性發生嚴重的扭曲變態,使矛盾一步一步升級,最終釀成悲劇。
(3)生存本身的無奈
蕓蕓眾生,苦海無邊,社會所強加于人的,往往是人性的壓抑。[9]生存往往給人性強加上層層的枷鎖,人生一世,周樸園人性扭曲的悲劇根源也許就是生存本身吧。在《雷雨》序中,曹禺寫道:“我念起人類是怎樣可憐的動物,帶著躊躇滿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來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時常不是自己來主宰著。”[10]如曹禺所言,人性就這樣在無可奈何中改變著扭曲著。
結語
這就是周樸園沖突與悖論中的扭曲人性,他心中有善良的因子,但卻沒有生根發芽,但這種子并沒有死去。他的人性扭曲,反映了社會環境、自身對角色的認知能力、以及生存本身給他帶來的生存困境,人性正是在這種沖突與悖論的泥沼中不斷掙扎而逐漸扭曲變態的。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雷雨》的主人公是誰?——北大中文系學生試卷的觀點舉要[J].名作欣賞:鑒賞版,2004,(04):12.
[2][10]曹禺.《雷雨》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81,181.
[3][4][5]曹禺.曹禺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90,97,97,54,91.
[6]曹禺.曹禺自述[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60.
[7]田本相、劉一軍.曹禺訪談錄[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58.
[8]陳曉濤.人性的生存悲劇——重新解讀《雷雨》[J].安康師專學報:2004,(01):3.
[9]陳華興.論吉登斯生活政治的本質[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