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飛宇的小說《雨天的棉花糖》被稱為精神分析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如何在內外壓力下步步走向人格分裂的過程。本文試通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學說,從人物的自我喪失、前意識戰爭的刺激以及力比多升華的失敗三個方面來分析主人公紅豆的心理,從而闡釋作者想要喚起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精神分析;雨天的棉花糖;悲劇
中圖分類號:I20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當代作家畢飛宇雖然從未在公開場合提及自己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但是發表于1994年的小說《雨天的棉花糖》中有著很明顯的精神分析的影子。《雨天的棉花糖》講述了一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俘的悲劇。主人公紅豆在內心的糾結與矛盾中走向了分裂,直至死亡。
一、被逼殺的自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結構”說,認為心理過程是三種力量沖突的結果:本我、自我、超我。小說中的主人公紅豆就是在多重的壓力之下走向分裂的。紅豆本是一個“愛臉紅、愛忸怩的假丫頭片子”①,他不喜歡所有男孩子喜歡的玩具武器,而希望“做一個干凈的女孩,安安穩穩嬌嬌羞羞地長成姑娘”②。這樣一個內向害羞的男孩卻被有英雄情結的父親送上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在瘴氣彌漫的山洞里,他放棄了自殺的機會,求生的本能支撐他在敵人的屈辱下活了下來,但是紅豆的自我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超我的譴責與懲罰。紅豆的超我,就是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中形成的。當紅豆回到家面對的是家人的質疑時,“他一天就吃一個饅頭,他說他不配吃家里的飯”③;當“我”要把紅豆介紹去圖書館工作時,紅豆目光晃動模糊地說:“我這樣的人怎么能到那種地方工作”④;當看著弦清挺著大肚子時,紅豆說:“我怎么能要孩子呢,我這種人怎么能要孩子”⑤。紅豆的自我已經在超我的步步逼近下退縮到墻角,愧疚感和自卑感吞噬了他的內心。
自我的不斷退縮不僅是超我不斷強化的結果,周圍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當紅豆“死而復生”般的回到家之后,親人、朋友、周圍的鄰居群眾非但沒有予以安慰和理解,幫助他重塑信心開始新的生活,而是有意無意地營造“漢奸”、“叛徒”的輿論環境。當紅豆的母親看到紅豆活著回來時,她說:“豆子,媽看你活著,心像是用刀穿了,比聽你去了時還疼,豆子”⑥。從前處處護著紅豆的慈母現在也仿佛巴不得他死掉一樣。如果說母親是在擔心紅豆即將面臨社會輿論壓力的話,紅豆的父親則是徹徹底底對兒子失望了。這個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的老戰士希望兒子繼承他的傳統,八面威風。但是面對這個“被放回來”的兒子,他怒斥道:“你不是烈士。你活著干什么!”⑦。而紅豆的朋友們,除了“我”之外,基本對紅豆視而不見避而不談。這種對一個經受過創傷的生命和心靈漠視,無疑是將他推向死亡的一大助力。
外界的壓力不斷強化著紅豆內心的超我,他在愧疚和自卑中漸漸失去的自我。超我逐漸取代了自我的位置,以至于他想要重新讓人們接納他,唯一的辦法就是殺死那個自我。他就這樣一步步的走向分裂,分不清楚哪個才是真正的他。一個本該死去、完成他者英雄夢想的紅豆舉起了刀,向那個軟弱的、俘虜身份的而又想活著的紅豆走去。紅豆變成了很多個紅豆,他不斷地企圖自殺,想要“殺死紅豆”,“殺了他我就可以回家了”⑧。
二、被摧毀的意識
對于“意識”的界定,精神分析將其劃分為“意識體驗的三層結構”: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意識指的是人對外界的直接感知。前意識指的是“可以進入意識層面的無意識”⑨。龐大的無法通過前意識進入意識層的,則是無意識。
對于經歷過殘酷的戰爭的紅豆來說,那些潮濕悶熱的日日夜夜始終留在他的前意識中,形成創傷經驗。根據精神分析理論,“某種經驗如果在短時期內,給大腦提供強有力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應付或適應,從而使大腦能量的分配方式受到永久的干擾,我們把這種經驗稱為創傷經驗”。⑩戰爭之于紅豆,是無法忘卻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僅是以身體感覺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更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氐浆F實生活中的紅豆,總是經常有意無意地回憶起戰爭的場景。第一次刺激紅豆回憶起戰爭的事件是殺雞。紅豆“呆愣愣地站著”,“眼睛發出了類似于崩潰的死光”B11。紅豆本來是要殺雞,可“雞卻好好的,而紅豆的手掌卻鮮血如注”B12。紅豆面前的雞在他看來已經變成了戰場上的一條生命。紅豆被帶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做著你死我亡的選擇。伴隨著戰爭的場景,死亡、恐怖、槍聲通通沖回到紅豆的意識中,這種戰爭的創傷經驗也不斷地在紅豆心中深化。而面前的雞這一形象,也被牢牢地印在紅豆腦中,以至于最后在幻想和現實之間游離之際,他覺得那個茍活的自己就是那只雞。之后的講述都是對前意識戰爭場景的一種強化、對創傷經驗的加深。不斷爬進石洞朝他吐著信子的蛇、老鼠、死亡的恐懼不僅充斥夜晚的睡夢中,而且在他清醒的時候不定時的跳出來。這種回憶使紅豆不斷被拉回到戰場上,不斷地去懷疑自己對生命和死亡的認識。
紅豆的意識在往事與現實之間游離。在回憶與幻想交織之中,生存空間不斷縮小。思想的崩塌,足以讓紅豆走向毀滅。紅豆對戰場上生命的消逝、戰后被俘的屈辱以及對自己的失望難以釋懷,人們的議論讓紅豆陷于無限的痛苦之中,精神被一點點的摧毀。
三、被壓抑的力比多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描述,力比多是一種性的能量,和“愛”所能包括的東西有關系的本能能量,一種生命的動能。釋放或者滿足力比多有三種途徑:一是直接投射到異性身上,二是和心理醫生交談減輕性壓抑,三是將其升華或轉移。每個人身上都有力比多,紅豆也不例外。從戰場上回來的紅豆,一方面喚起了對兒時傾慕的曹美琴的情愫;另一方面,紅豆重拾二胡,通過二胡訴說無法言說的無奈和悲哀。
紅豆將力比多投射在曹美琴身上,更多的是圓兒時的一個夢。不同于曹美琴單純的欲望的滿足,紅豆企圖通過曹美琴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在曹美琴的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曹美琴也漸漸變成一個符號,是最初的情愫,是母親,是紅豆逃避現實港灣。面對曹美琴對自己的渴望,紅豆“感動得要哭了”,并“提起了自己的生命全部傾注給了她”B13。由于紅豆對于巨蟒的噩夢,于是在曹美琴的埋怨聲中,這場性愛也結束了。從此,對于曹美琴,紅豆也開始充滿了自卑感,以至于他妄想殺死自己之后,能回家面對母親,面對曹美琴。紅豆再也不能在曹美琴這里逃避現實、忘卻過去。
紅豆將其不能言說的傷痛都傾注在自小陪伴他的二胡上,將自己無法言說的痛苦通過二胡表達出來,人們聽到紅豆那凄婉如訴的二胡聲仿佛就看到了紅豆。“紅豆整日抱住他的二胡在時間里顫悠,太陽被他拉亮了又拉黑了,月亮被他拉彎了又拉圓了。后來紅豆的指尖揉出了血跡。”B14紅豆想通過二胡進行自我救贖。意識清醒的時候,紅豆拉琴,二胡訴說他的心事。在他分不清哪個才是自己的日子里,二胡是紅豆。他聽到曲子喊救命,但其實他聽到的是內心深處的紅豆的自我在喊救命。二胡對于紅豆已經不單單是伙伴,二胡的象征意義漸漸的模糊,它與蛇、戰爭、自己糾纏在一起。對于二胡的意識的模糊,訴說無望,紅豆進而轉向與自己較勁。他驅動的自己要殺死“紅豆”,企圖重獲新生。
紅豆逐漸在“殺死紅豆”的念頭中走向了死亡。社會對于“英雄主義”的崇拜,對個體心理的漠視,殺死了紅豆那個脆弱的自我,撕裂了紅豆的靈魂,同時也綁架了自己。這里分析紅豆的悲劇,是希望通過紅豆的個人悲劇展現,對盲目的“英雄主義”進行反思,闡釋作者想要喚起的人文關懷。
注釋:
①-⑧B11-B14畢飛宇:《雨天的棉花糖》,發表于《青年文學》,1994年9月,第4—23頁。
⑨朱剛編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04頁。
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4:精神分析導論》,長春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16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