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格賴斯的合作原則為框架,以美國著名鄉土作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之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為文本,從語用文體學的角度分析了小說中人物對話。結果發現,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只適用于理想會話,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大多時候不是遵循合作原則的,作者有意安排他們破壞一些準則,產生一些特定的文體價值,塑造相應的人物形象。
關鍵詞:合作原則 違反 語用文體學 人物塑造
中圖分類號:I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引言:在界面研究的興盛下,各學科相互交融,文學語用學應時而生。文學語用學既關心文學文體的選擇,又顧及文學語言與語境的關系以及文學語篇的交流性。它涉及文學語言、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整個文學與語言兩個學科的一系列問題[1]。語言研究不能棄精煉的文學與不顧,而文學作品研究,也不能不考慮文本中的語言表現,所以,語用學和文體學是可以相互指導,共同促進的。
一、 理論背景
合作原則作為語用學當中典型理論是由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年在在他的《邏輯與會話》[2](49)(Logic and Conversation,1967)中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因此,格賴斯(H.P.Grice)提出了會話中的“合作原則”,分四個準則。同時,人們在現實交際中,并不是完全遵守這些準則,而是刻意地去違反其中一些,格賴斯在《邏輯與會話》中也指出了4種違反CP的情況。1、隱性破壞;2、被迫選擇;3、準則間沖突;4、顯性破壞:話人公然地不執行某一條準則,也就是說話人知道自己違反了一條準則,同時他還想讓聽話人知道他違反了一條準則,在此情況下產生會話含義(Implicature)。會話含義需要聽話人去結合語境揣測,如果聽話人的回答出乎預料,超出了說話人的預期,便會產生諸如幽默、諷刺等效果。在文學作品中,作者有意圖地在人物對話中破壞合作原則,達到所需的文體效果。下面,我們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為例,從敘述者——讀者層面出發,來分析作者破壞合作原則的真正意圖。
二、 實例分析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著,海明威曾這樣評價這本書“所有現代美國文學,都起自馬克·吐溫的一本叫做《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書。這是我們中間最好的一本書”[3]。海明威之所以給予這部作品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小說從語言文體,描寫對象到主題內容都顯示了馬克·吐溫藝術寫作水平和思想發展的新高度[3]。《哈》中有大量的人物對話,特別是兒童語言和黑人語言,有很大的文體研究價值。下文將從合作原則下各個準則的違反來研究作者寫作意圖。
1、 數量準則的違反
數量準則是說話人為達到實現交際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凡是對方期待你說的,說話人知道多少就應該說多少,但是同時,也不能超出對方所期待的話語數量。在《哈》中,作者有意安排說話人違反這一原則,達到了一下幾種效果:
1) 表示說話人的心理上的緊張、意外,感情激烈,口齒伶俐等。
‘Say-who is you?Whar is you?Dog my cats ef I didn hear sumfn.Well,I knows what Is gwyne to do.Is gwyne to set down here and listen tell I hears it agin.’[4](172)
這是小說的第二章,哈克和湯姆趁著夜色偷偷出去開“幫會”,驚動了吉姆,吉姆是黑奴,滿腦子的迷信思想,十分害怕,邊自言自語了起來,消除內心恐懼。這里吉姆違反了數量原則,但作者卻活靈活現地將黑人吉姆的膽小、恐懼形象塑造了起來。
2、 質量準則的違反
質量準則要求不要說自己認為不是真實的話,不要說自己缺乏證據的話。質量準則規定了說話的真實性,也就是要求說話人說真話,不說假話,不說沒有根據的話。質量準則的違反可以塑造說話人機靈,能隨機應變的正面形象。
‘What you doin’ with this gun?
I judged he didnt know nothing about what he had been doing,so I says:
‘Somebody tried to get in,so I was laying for him.’[4](190)
哈克的角色塑造很大部分體現在了他的言談舉止中。他寄養于寡家中,沒有接受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正統教育,他極其反感家長們的說教,總是在外面東游西逛,追求自由。這也培養了他機智靈活的一面,不被所謂的文明社會繁文縟節所束縛,在小說中經常說些謊話,瞞天過海,逃過一劫又一難,為讀者帶了了諸多樂趣。這段對話發生在哈父酒后毆打哈克的第二天早上。小哈克那天晚上差點喪命于其父親之手,拼死掙扎,終于堅持到父親醉倒在地,然后拿著槍對著父親,準備逃跑。可誰知,自己也睡著了,面對父親醒來的質問,他靈機一動,編了一個謊話,逃過一劫。文中有多次類似場景,如與農婦、國王和伯爵、湯姆阿姨等的對話等。這些質量準則的違反成功地把小哈克塑造成了一位機靈、能隨機應變的小男孩,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幽默感。
3、 關系準則的違反
關聯準則要求說話要有關聯性。即,話語內容要與當前語境相關,如若不然,則會前后脫節,風馬牛不相及,讓人摸不著頭腦。這一準則的違反可以在《哈》中塑造人物緊張、激動的精神狀態。
‘Hallo,Jim!’ and skipped out.
He bounced up and stared at me wild.Then he drops down on his knees,and puts his hands together and says:
‘Doant hurt me –dont! I haint ever done no harm to a ghos’.…[5](199)
這段對話發生在杰克遜島上,哈克離家出走多日后,在孤島上巧遇吉姆,心潮澎湃,跳出來跟吉姆打招呼,其實大家都已為哈克已經死了,吉姆嚇的魂飛魄散,一下子跪了下來,求饒不要傷害他。其回答跟哈克的寒暄毫無關系,但是作者將黑奴吉姆遇鬼的緊張心理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是遵守合作原則所不能及的。
4、 方式準則的違反
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要求說話者簡練、清楚、有序,這樣可以是得交流更加順暢。《哈》中,方式準則的違反可以表明兒童語言的不完整性以及兒童性格的天真。
Well,anyway,‘I says,’whats some of it?What;s a fess?
A fess- a fess is – you dont need to know what a fess is.Ill show him how to make it when he gets to it.[4]364
這里,哈克問湯姆什么是自白書,湯姆只是在冒險小說上看到這個詞語,自己壓根不知道是什么,他重復著自己說的話的,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其實是答不上問題,在爭取時間思考。該段對話幽默地將兩兩位兒童的天真無邪表現的淋漓盡致,體現了兒童主題作品的獨特之處。
三、 小結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合作原則的違反產生了一定的文體價值。馬克吐溫在該篇小說人物對話中,有意地去安排其中人物違背相關準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達到了所需要的文體價值。所以,合作原則的違反在文學作品中有很大的用處,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封宗信.語用學、文體學與文學研究[J].國外文學,1997(3).
[2]H.P.Grice.(1975).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rts(pp.41-58).California.:Cole and J.Morgan(Eds.).
[3]百度百科.
[4]Mark Twain(1992).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