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蕭伯納的《賣花女》,一直以來,讀者都會從賣花女伊莉莎的成長中 領悟到呼喚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本文側重分析劇本中不同階層的五個女性及其特點,進而探究《賣花女》中隱含的另一主題,對虛偽的上層社會辛辣的批判。
關鍵詞:賣花女; 階層;女性;虛偽
中圖分類號:I20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蕭伯納,是公認的繼莎士比亞之后英國最杰出的戲劇家、諷刺作家和批評家。他通過犀利的筆鋒和辛辣的諷刺,毫不客氣地揭露英國紳士淑女們的偽裝,從而充分暴露貴族資產階級爾虞我詐、自私自利的腐朽本質和丑惡面孔。作為他的代表作之一,《賣花女》也充分展示了蕭伯納獨特的寫作風格。
該劇借用一個神話故事,講述了一個賣花女在舉止言行上,從下層貧苦階級華麗蛻變為優雅的公主的過程。本文,筆者將從三個階級的五位女性對比入手,探究該劇的另一主題——抨擊上層社會的虛偽和自私。
一.上層階級——息金斯女士
作為息金斯教授的母親,息金斯女士直到第三幕才出現。在她出場前,劇作家對屋子擺設,結構等的詳細介紹,無疑都表現了息金斯女士高貴的品味。在對待希爾母女的態度和為伊莉莎提供幫助等事情上,觀眾也能了解息金斯女士良好的言談舉止。然而從“無可奈何地”,“責備他”(43)等詞中,面對自己兒子時,息金斯女士的優雅賢良便蕩然無存。對于她來說,“招待客人日”(139)比自己的兒子更為重要,所以她并不希望兒子來破壞它。身為教授的息金斯,博學多識,專業精通,他能憑借一個人的口音,斷定其出生地,“誤差在六英里以內”;對倫敦一帶居民的判斷“不出二英里,有時甚至不出兩條街?!保?3)但在生活中,他既不關心別人,也不愿承擔責任——建立新的家庭;個人衛生邋遢,不修邊幅,這些問題都應該是作為母親的息金斯女士幫助解決的問題。而她對兒子關心甚少,這也許正是息金斯不懂得表達自己情感的原因。
她將息金斯教授的幼稚和冷漠特點看在眼里,卻更關注于自己的社交,而不愿花時間與兒子溝通感情。作為一名優雅的社交女性,息金斯女士是一位成功的典范;而作為一名母親,她卻是一個失敗的典型。
二.中上層階層——希爾太太和希爾小姐
希爾太太和希爾小姐出現的場景集中在第一幕和第三幕。
在第一幕中,母女倆就將自私自利的特點表現地淋漓盡致。大雨不期而至,母女倆在教堂下面避雨,佛萊第,作為兒子和哥哥,卻冒雨前去尋找出租車。站在雨中等待的母女倆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自己的煩躁和憤怒強加于旁人。當佛萊第無功而返時,母女倆給予他的只有滿腔的責罵和抱怨,而無絲毫關切之意。她們視其為“廢物”,并要求他“你再去;找不到車,別回來。”(7)而當希爾太太不顧自己女兒的勸阻給賣花女錢幣的時候,她卻是想知道為什么賣花女知道她兒子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她對賣花女的生活毫無興趣,她害怕的是賣花女會給她兒子乃正整個家族蒙羞。在此,母親的虛偽嘴臉完形畢露。
第三幕的背景是伊莉莎接受教育改造后的第一次登臺,但她還有待雕琢,她說出本不該出口的詞“bloody”(172),而這個詞卻展現了希爾小姐的品行。在她的思想里,伊莉莎是受過息金斯教授調教的人,那從她說的詞也就代表著上層社會的觀點。為了顯示自己也跟得上上層社會時尚的潮流,希爾小姐不假思索地褪去自己苦心經營的淑女形象,自信滿滿地說出實際上粗魯的這個詞“bloody”(172)。姜是老的辣。希爾太太及時出面挽救了女兒的失誤:“我們太窮了!可憐的孩子,很少有人請她參加宴會!她不大懂得規矩。”(179)
蕭伯納對兩段場景的形象刻畫,使得這對虛偽自私的母女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并給讀者和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下層階級—— 別斯太太和伊莉莎
作為息金斯管家的別斯太太,她從不計較息金斯的壞脾氣和習慣,不辭勞苦地在各個方面照顧著他。她對息金斯有的是一份責任感,她將這種善良關心同樣毫無保留地給予了伊莉莎。她是真心實意地心疼伊莉莎的人。第二幕中,當伊莉莎接受了息金斯的賭注時,深知息金斯玩世不恭秉性的別斯太太就出面勸阻了兩位。“別說了,息金斯先生,我不許你這樣說。你這樣子很不好。姑娘,回家找你爸爸媽媽去吧,讓他們多照管你一些?!保?5)
當別斯太太意識到,事情已經無力挽回時,她鄭重地和息金斯談到,“先生。往往你找東西找不著或者有些急躁的時候,你說話就很不檢點。在我面前那沒有什么關系,我聽慣了??墒悄阋欢ú灰谶@女孩子面前說粗話.?!保?3)別斯太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善良的人,她憐愛著沒有父母關心的伊莉莎。她不僅在外在著裝上改變著伊莉莎,也給予了她作為獨立女人的自信和勇氣。她是伊莉莎最終成功改變的精神支柱。
最后,我們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登場了。開場中,操著一口不標準英語的賣花女伊莉莎是個非常粗魯和沒有教養的形象。為了滿足酒鬼爸爸,伊莉莎不得不依靠賣花來維持整個家庭。她硬頂著頭皮地跟隨著路人,懇求他們買她的花,以期多得到些錢。被生活壓迫的她卻從未失去其內在的簡單純真。她曾不止一次地強調“咱可是個正經人家的女孩子?!保?7)
作為一個賣花女,她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同時她仍然懷揣著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要在花鋪里做個店員”(57),正是這樣才有了故事的發展。經過六個月辛苦的學習,本來說話大大咧咧的她,憑借高貴的舉止和優雅的談吐,成功地吸引了舞會上所有人的注意并得到了賞識,被認為是“匈牙利家的公主”(198)。然而隨著伊莉莎知識的積累,久藏于內心的自我意識也被喚醒了。她不想成為任人擺布和支配的提線木偶,當她“抓起拖鞋向他(息金斯)扔去,扔完一個又一個,其勢甚猛?!保?07)這是伊莉莎內心的一個轉折點。她想成為有自己意識的獨立分子。當她得不到息金斯教授愛的回應時,雖然對自己未來仍然感到迷茫,但她仍然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最后一幕中的她,不再慌亂,不再歇斯底里,她“和和氣氣的,態度從容”(259)。劇作家也借伊莉莎的口說出來自己的愿望:“我需要點溫情……我做這個不是為了漂亮衣服和汽車……我只要求彼此能夠有愛一些?!保?96)希望下層階級的人也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得到尊重,并在精神上可以與上層階級的人保持平等。重拾獨立意識的伊莉莎可以“不再依賴于你(息金斯),我的爸爸和世界上的任何人”(301),而自己生活的很好。至此戲劇達到了高潮,也來到了尾聲。
結語
縱觀整部劇,通過對劇中五位不同階級的女性形象生動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劇作家對上層社會虛偽狡詐、自私自利形象的鞭笞和嘲諷,和對下層階級淳樸自然、勇敢善良品行的歌頌和表揚。這也正是劇作家創作作品的另一目的吧。
參考文獻:
[1][英]蕭伯納著,楊憲益譯.《賣花女英漢對照》.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杜瑞清:蕭伯納和他的《賣花女》,外語教學,1982(02)
[3]張燕:不熄的理想之光——評蕭伯納的戲劇《賣花女》,四川戲劇,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