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念劉和珍君》作者是魯迅,選自《華蓋集續編》。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發表在《故事會》周刊第七十四期。劉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讀于南昌女子師范學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反動軍閥宣戰,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年僅22歲[1]。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后,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隕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
關鍵詞:魯迅 劉和珍君 學生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紀念劉和珍君》寫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便向當時的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又聯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造成屠殺愛國人民的“三8226;一八”慘案在這一慘案中,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學生、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遇難了!(板書:劉和珍)[2]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蔑、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在“劉和珍”的板書前加“記念”,在后加“君”)。
二、《紀念劉和珍君》語言特色
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于世。浙江紹興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的語言像是一把刀子深深的插入敵人的胸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幸福者?”魯迅先生的語言簡短而具有力量,極具諷刺意味,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3]。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人才有得救。魯迅用自己的文筆,化成一把旗幟,為當時迷茫的人們指明前進的道路,他心中在吶喊著,吶喊聲便成了文字,文字便成了抨擊當時階級統治的子彈。
三、《紀念劉和珍君》主題思想
為什么當時的中華民族淪為“衰亡民族”,為什么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夠維持?魯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國庸人太多,他們的良知并未泯滅,慘案也曾使他們感到悲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實不過是兩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國首先要改變庸人大眾的麻木的靈魂,魯迅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療救愚弱的國民的靈魂,喚起民眾[4]。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魯迅先生的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
我們能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群眾斗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5]。他既不單純地肯定和頌揚,也不過多地否定,把慘案當做無謂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斗爭權利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斗爭者改變斗爭方式。思路從否定的一面又轉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后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參考文獻
[1]秦林芳,王耀卿.對靳極蒼《對梁錫華〈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批評的批評》的批評[J].名作欣賞.1995(06)
[2]張斌.與靳極蒼先生聊聊——兼談梁錫華《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J].名作欣賞.1995(06)
[3]吳親群.展讀名篇說是非——也談《記念劉和珍君》[J].名作欣賞.1995(06)
[4]吳朋學,李德昌.談《紀念劉和珍君》一文幾處標點符號的特殊功能[J].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
[5]秦林芳,王耀卿.對靳極蒼《對梁錫華〈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批評的批評》的批評[J].名作欣賞.19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