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來,魯迅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學問。如今對《野草》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很多研究魯迅的專家對《野草》進行了深入研究,而對于《希望》的解說也多種多樣,大多數人贊同《希望》是作者在長期希望和絕望的矛盾煎熬中,對希望進行反思之后引發的自審,也有人將整本《野草》解說為魯迅對于愛情的思考,這些都有一定的價值。而本文將從魯迅的情緒來淺析《希望》這篇文章。
關鍵詞:《野草》;希望;暗夜;青春;泣訴
中圖分類號:I210.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文章開篇便表明“我的心分外的寂寞”也很“平安”,這里的“平安”從全文來看就是麻木、平淡、無波瀾的代名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很多青年已追隨胡適奔國學而去,慘淡的現事只有魯迅孤軍奮戰,找不到與之共舞的同盟。整個社會在寂寞中行進,魯迅便感到了心的迅速衰老。孫玉石曾在《魯迅<野草>重釋》一文中說:“在《野草》里存在的‘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中,《希望》可能是把這一哲學及魯迅內心矛盾表現的最充分,也是最最直接的一篇散文詩。”
在《希望》這篇文章中“希望”、“暗夜”、“青春”等字樣頻繁出現,很多評論家根據魯迅在《<野草>的英文譯本序》中說的“因為驚異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而為“青春”定性為“年輕”或是“青年”,并將“為青年消沉而作”作為魯迅的創作目的。但是我卻并不如此認為,同樣是在《<野草>的英文譯本序》中作者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那時難于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這句話是如此明顯的暗示了魯迅當時創作的心境之壓抑。現今眾多研究《野草》的專家學者公認《野草》是魯迅關于自我解剖的作品,毫無疑問,正因為是對自我解剖,所以有些東西表達的十分含糊,正如我們所知,《野草》里面的很多文字都是晦澀難懂的,而《希望》更是這種特點表現的較為明顯的一篇,而對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至今學者對此眾說紛紜。讀《野草》難是每個讀者共有的認知,更有甚者,甚至有人說就像在讀先秦作品的錯覺,但是說《野草》難度并非我的最終目地,我只是想借此說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很多話和詞語是魯迅無法明說的,表達的自由權限和范圍也比較狹窄。如此,我們是不是可以將“青春”理解為“進步的言行”呢?如果如此理解,我將對《希望》做另一種闡釋,那么文章開頭的“老了”就不可以僅僅理解為身的遲暮,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代表當時作者的心境,也許他想他是否可以放下言語的利劍,暫時休落于舞臺,給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以機會去訴說,去揭露現實,貢獻革命。他很早以前就有過這樣的想法,他曾經說過他創辦《莽原》等雜志的原因就是為了給青年一代更高的平臺,更多的機會去表達,去奮斗,為中國革命注入新的血液,他對中國青年寄予了太大的希望,他滿以為“身外的青春還在”。但是他卻失望了,他所處的周遭是寂靜、更是寂寞的,也寂寞了他的心。以為“身外的青春也逝去了”,難道說青年也都滄桑、衰老了?
他提出的問題無人能為之解答,那么他只能與“暗夜”肉搏了。“暗夜”在文章中出現的次數有五次之多,因此,我們在讀《希望》的時候就少不了揣摩“暗夜”的步驟。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段祺瑞把持中華民國的政權,北京處于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黑暗時期。魯迅是文將,不會動刀動槍的上戰場,只善于用筆戰斗,而在這場搏斗中“青春”力量就顯得尤其重要。可是魯迅“老了”,他需要更多的戰友,否則他也只能以命相搏了,就像文中所說“與暗夜肉搏”,歷史證明他也如此做了,在他的一生當中一直處于戰斗的漩渦之中,直到逝去。未來充滿了未知,而文章最后說到“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沒有真的暗夜”,這無疑表達了魯迅對未來的信念和期盼。
魯迅在很多他的作品中都談到了希望,談對他的思考和理解,如《故鄉》最后兩段話對未來的深思,結合那里的希望來理解本文中的“希望”的所指和含義,不難發現,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些篇目中魯迅對希望的理解是經歷了一個艱澀的過程的。但是不管是在《故鄉》還是在《希望》中,魯迅都為“希望”找到了最后的暗示意和落腳點。《故鄉》中魯迅將希望看成是像閏土對神的崇拜一樣的“偶像”因子,而本文中的“希望”性質也是相似的,將它定義為自己的“偶像”給自己一份希翼,為自己尋找一份慰籍,而偶像的最大作用也是如此,給人以企盼和追逐的動力,就相當于面對痛苦是那種速效止痛藥。
單憑如此來肢解文章,本來是脫離了文學的浪漫本質的,但是有時為了探求作者想要表達的深意又不得不如此,別無他法。在這里,我們分別將“希望”、“暗夜”、“青春”所代表的“進步的言行”、“黑暗的社會環境”、“偶像”代入到文本中,仔細品味,那么《希望》就是一篇表達孤獨者憤怒的文章,抒寫了魯迅內心的苦悶,對現實的控訴以及對青年的責備和殷切的希望,明顯地反映著作者的空虛和失望的情緒以及思想上的深刻矛盾,馮雪峰也曾說過“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是作者反對青年們消沉,號召他們奮發起來同黑暗斗爭的思想根據”、“從作品思想內容及其內在邏輯上看,《希望》”特別明顯地反映著作者的空虛和失望的情緒以及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都說偉大的天才是孤獨的,魯迅無疑很偉大,所以也是孤獨的,但是我們也不能狹義的理解這里的孤獨,特別是以現代的網絡思想來闡釋,這里的孤獨主要是指魯迅的思想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產生的一種情緒。從魯迅的作品中我們看到,其實他是一個復雜的生命個體,他有著極其敏感的思想,也有別人無法企及的孤獨感,“他的這種孤獨意識在他的作品《野草》中表現的最為透明。”他所走的道路人跡罕至,不管是多么偉大的人有時難免會有一種失落的情緒,所以魯迅發出的感慨又是合情合理的。魯迅一貫鐘愛青年人,他把民族振興的希望和光明的未來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他期盼更多的人走上代民立言的革命道路上來。但是魯迅寫《希望》之時正處于革命的低潮期,越來越多的青年走向了書室,遠離時政,這對于魯迅來說是一個打擊,是一種痛苦。但是迫于現實又不能夠過于露骨的批評,只能委婉的從自身開始訴說,或者換種說法就是魯迅的泣訴,表達自己的不滿。開頭魯迅看到這樣的社會現實和青年人的反應,他感到了絕望,于是借用裴多菲的詩歌“希望是娼妓”來表達不滿,說希望是騙子、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在欺騙人的青春時光。這個時段的魯迅是絕望,而文章中也明顯的顯現了這種情緒。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現實對于青年的扼殺是殘酷的,魯迅希望喚醒青年,引領他們反抗和斗爭,自己的出路只能自己尋找。通篇都在控訴和爭扎,控訴現實環境的惡劣,青年的倒退,為了戰斗,與“暗夜”肉搏希冀尋找新的革命道路,再得與不得之間徘徊爭扎。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控訴才寫就此篇佳作也并非魯迅的風格。“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飄渺的青春,”在散文詩的最后,魯迅以希望結尾,也就就是他做的最后總結——“絕望之為希望,正與希望相同”。正如《故鄉》所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只要肯奮斗,“暗夜”也就并不真的存在。就像打官司的結案陳詞一樣,魯迅也做了他最后的陳詞,這可以看作是魯迅心的誓詞,對青年的召喚以及對未來的信念。
參考文獻:
[1]魯迅.《野草》英文譯本序[A].魯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日)丸尾常喜..恥辱與恢復——《吶喊》與《野草》.秦弓,孫麗華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