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因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郁性格而備受矚目,本文主要研究造成哈姆雷憂郁性格的“前因后果”。造成他性格的原因包括外在的社會環境和內在的現實狀況。由這一憂郁性格造成的雙重后果,既包括消極的“延宕”,也包括積極的“反抗”。
關鍵詞:憂郁 延宕 反抗
中圖分類號:I10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引論
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的簡介
在伊麗莎白時期,文學迅速發展起來,呈現出繁榮的景象。而莎士比亞正是這一時期最偉大的作家,愛默生高度評價道,“莎士比亞是莎士比亞的唯一傳記作者”[1] 。這句話充分證明了莎士比亞的文學造詣之深。
《哈姆萊持》處在英國文藝復興新舊交替時代的一個轉折點,當時英國的政治烏煙瘴氣,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勞動人民更是不堪忍受封建主義以及資本原始積累的剝削和壓追,有一種“窮則思變”的傾同,但同時又感到憂郁仿徨。在這祥的社會背景思想背景下,莎士比亞塑造了哈姆萊特這一人文主義者的悲劇形象。而其中所塑造的哈姆雷特的憂郁性格最受人矚目,這充分說明其中的文學價值所在。所以本文將進一步深刻地探討哈姆雷特憂郁性格的“前因后果”。
哈姆雷特憂郁性格的“前因后果”
哈姆萊特是一位憂郁的王子。馬克思曾經在評價拿破侖帝國時說,“沒有帝國的勝利就好比設想哈姆萊特不但少掉了丹麥王子的憂郁,連王子本身都少掉了?!盵2]由此可見,“憂郁”成了哈姆雷特的全部魅力所在。我們可以通過哈姆雷特關于他自己憂郁情緒的自述,再結合對這部劇的揣測研究,試著去發現哈姆雷特憂郁的源頭及由此憂郁性格造成的后續影響。
一.追溯造成其憂郁性格的緣由
1.社會環境
哈姆雷特的憂郁同16世紀英國甚至歐洲人文主義的憂郁是一致的。如果我們看不到哈姆萊特的苦悶、憂郁,我們也就無法領會他的典型的人文主義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的: “對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所作的加工,不僅使丹麥王子的憂郁心情大為減弱,而且把丹麥王子這個人都弄得看不到了”[ 3],這說明了正是由于哈姆萊特的年輕單純、高度的道德敏銳感和對理想的“人”與社會的熱切向往,才使得他在發現黑暗的真相時,禁不住產生了強烈的幻滅感。哈姆萊特的這種絕望的心情,同當時社會環境的幽暗、悲傷、抑郁、彷徨是一致的,或者進一步也可以說哈姆雷特這個人物也就是莎士比亞本身哀傷、沉痛的化身。“ 只是我死了,要使我愛人孤單?!盵 4]莎士比亞第六十六首十四行詩的這兩句結語是一種深刻矛盾的流露,他一方面厭惡丑惡的現實,另一方面對現實卻又有所留戀向往。這同當時的社會環境一樣是充滿矛盾的。
2.殘酷的現實狀況:親情、愛情及友情的叛離
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期間得到父王駕崩的噩耗,匆匆返回丹麥,為父王奔喪,流露出優傷情緒,這是合乎情理的。但殺兄篡位娶嫂的丹麥奸王克勞狄斯卻責怪王子的“固執不變的哀傷”,把它貶斥為“逆天悖理的愚行”,要求王子接受那些雖難以接受但必須接受的殘酷現實,并且讓哈姆雷特“安于天命”。 哈姆雷特特別厭惡奸王克勞狄斯的這番指責,但最令他痛恨的是母后喬特魯德背叛了先王,并且徹底倒同奸王克勞狄斯一邊,這使他感到無比悲哀和憤滿。
波洛涅斯認為王子的憂郁是因為他患上了單相思。波洛涅斯和雷歐提斯這一對父子按照當時盛行的道德標準來極力反對和阻止哈姆萊特和奧菲利婭之間的愛情。奧菲利婭在父親與兄長的極力阻撓和施壓下放棄了他與王子之間的感情,這無疑會加重王子的痛苦與憂郁。在與奸王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哈姆萊特不但不能告訴奧菲利婭他是在裝瘋,而且在面對她時還不得不故意用瘋子的語言和行動來對待、羞辱她,這更進一步增加了他內心的痛苦。
克勞狄斯對王子的突然發瘋感到蹊蹺,所以他想收買與王子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朝臣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表面上他是出于好心要讓他們二人“陪伴”王子,“替他解解愁悶”,實質上是要他們充當奸王的奸細。哈姆萊特的兩位老同學的瞼色顯然顯示出他們是“奉命而來”,因為這兩人的臉色掩飾不了他們“良心上的慚愧”。哈姆萊特萬萬沒有想到在這場尖銳復雜的斗爭中,他的兩個老同學也變成封建勢力的幫兇和工具,致使其人文主義的理想與抱負逐漸破滅,從而使得他處于極端痛苦與憂郁之中。
由此可見哈姆萊特在進行復仇斗爭的同時,他的內心世界也在進行著巨大的斗爭,面對著親情、愛情、友情的叛離,痛苦與憂郁幾乎吞噬了他。
二.憂郁性格導致的結果
1.延宕
哈姆萊特深受殘酷現實的打擊,他思慮過重,審慎過度,表現在行為也就自然的延宕起來。在他憂郁的時候,他對很多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神圣責任并不僅僅是為父親報仇,而是要消滅一切害人蟲。黑格爾說過,“當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后,哈姆萊特固然沒有決斷,但是他所憂郁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應該怎樣去做?!盵5]黑格爾的話恰恰說明了延宕的意義所在。
哈姆萊特的猶豫不決和拖延遲緩是合情合理的,是完全符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例如,哈姆雷特曾見到克勞狄斯跪在地上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他想這雖是一個報仇的好機會,但如果此時一劍刺死奸王則會將其靈魂送上天堂,這是哈姆雷特極不愿看到的,并且他也不愿意在世上留下因爭權奪利而謀殺的惡名。于是他放棄了這個復仇的機會,他一心想著要在要在克勞狄斯進行犯罪時進行報仇,這樣才能使其靈魂完全墜入地獄。因為在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的當時信仰宗教的人確實相信天堂地獄、善惡報應之說。哈姆萊特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符合他的性格。
2.“反抗”
哈姆萊特雖然深受現實的沉重打擊,但他決非在憂郁中沉默,而是在“憂郁”中漸漸 “反抗”?!把b瘋”是他在憂郁之后的第一步行動。他可借瘋言瘋話揭露丑惡的現實。下面是哈姆萊特的一段瘋話:“誰甘心忍受人世的鞭韃和嘲弄,忍受壓迫者的虐待,傲慢者的凌辱,忍受失戀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門的橫暴,做埋頭苦干的天才,把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腳踢出去……”哈姆萊特在憂郁中認識到:在充滿恐懼、互相猜疑、敵視的宮廷內,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他的不幸并非單單只是一個王子的不幸,而是千千萬萬普通老白姓所遭遇的苦難。哈姆萊特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重大。哈姆萊特雖然失敗了,但他依然稱得上是位偉大的英雄,是位帶著憂郁面紗的英雄。他的反抗符合人民的愿望,社會意義極為深刻。
結論
《哈姆雷特》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類的精神面貌,本文對其中的原因和結果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剖析了蘊藏在其中的外在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內在的親情、愛情、友情的叛離。并進一步闡明了由此形成的結果和意義,哈姆雷特并不只是在“憂郁”中延宕,同時他也在憂郁中“反抗”。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今后研究《哈姆雷特》這部悲劇,特別是對有關哈姆雷特的性格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愛默生 ( R.W.Emerson).詩人莎士比亞 [ G ] //十九世紀英國文論選.牛津大學出版,470.
[2]卞之琳,莎士比亞悲劇論痕[M].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48.
[3]馬克思 《六月十八日的失利—增援部隊》,《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1 卷,第358 頁。
[4]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M ].屠岸,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311.
[6]文中引文均引自朱生豪翻譯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莎士比亞全集》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