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謙是明朝正統、景泰年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土木之變”發生后,于謙臨危受命,組織北京保衛戰,打退瓦剌軍的入侵,使京師轉危為安。但在后來的“奪門之變”中,于謙卻慘遭殺害并被抄家,本文試圖就于謙之死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探尋其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關鍵詞:于謙;皇權爭奪;奸臣;忠君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于謙(1398-1457年),字延益,號節庵,浙江錢塘縣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是明代正統和景泰年間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忠君愛國、清正廉明?!睹魇珐q于謙傳》記載說“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又說:“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社稷,功偉矣”。[1]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的“土木之變”發生后,于謙挺身而出,制止南遷,組織北京保衛戰,打退了瓦剌軍的入侵,最終化解了這場關乎明朝存亡的危機。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志存社稷”的有功之臣。卻在景泰八年(1457年)的“奪門之變”中,慘遭殺害并被抄家。為此,人們不禁要問:既然于謙有功于社稷,有功于明朝,為什么會在這次政變中成為犧牲品呢?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于謙悲劇命運形成的原因。
一、身陷皇權爭奪之中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土木之變”發生,明英宗被瓦剌軍擄走,淪為瓦剌的人質。消息傳至京城,一時群龍無首,朝廷上下一片混亂。臨危受命的兵部尚書于謙排眾議,挽狂瀾,嚴斥逃亡南遷說,穩定君心民心,加強京師的防御力量,最終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也先并不死心,常恃手中有英宗這張牌,以為奇貨可居,時而大兵壓境,威以兵戎;時而派人議和,索取錢物。于謙為了擊碎瓦刺軍首領也先以英宗為人質要挾明朝的陰謀,極力擁立郕王朱祁鈺。此舉第一使英宗朱祁鎮成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第二使朱祁鎮失去了人質的價值,南返的希望變得渺茫。瓦刺挾持朱祁鎮至大同城下,威脅明軍打開城門,大同守將郭登對瓦刺軍大喊:“賴天地祖宗之靈,國有君矣?!盵2]拒絕打開城門。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二日,也先進攻北京受挫,聽從在“土木之變”中投降瓦刺的太監喜寧的唆使,以講和為名,要求明廷派遣大臣出關迎回英宗,并索要數以萬計的金銀財物,于謙拒絕講和之議,并且說:“今日止知有軍旅,他非所敢聞?!盵3]這又一次使朱祁鎮失去了早日南返的機會。后來也先幾次對朱祁鎮說:“中朝若遣使來,皇帝歸矣。”[4]又揚言欲送其歸明廷,這時,朝廷大臣多數主張議和,迎回英宗,惟于謙力排眾議,稱“社稷為重,君為輕”[5],在古代皇權至上的社會,于謙的話無論在哪個皇帝聽來都會心存芥蒂,于謙的禍根也就由此種下。
英宗被俘一年后,也先迫于形勢,不得已送還英宗,在奉迎英宗回朝的禮儀上,明廷內部意見不一,最后將迎駕之禮一再從簡,這自然也是景泰帝所愿意看到的。實際上于謙是贊成奉迎英宗回朝的,在朝中議論之時,“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本暗郾緛韺Ψ钣⒆谝崖恫粣傊娪谥t如此,遂“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薄痆6]所以《明史》上說:“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7]于謙認為,景帝即位和奉迎英宗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只是于謙“始終不主和議,雖上皇實以是得還,不快也?!盵8]黃宗羲說:“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貴利害,伐性喪恩”。[9]由此可見,皇位之爭就是如此的殘酷,身陷這種政治漩渦之中的于謙,難逃悲劇命運的下場。
二、奸臣的誣蔑和排擠
明英宗復辟成功后,立即下旨將于謙處死,《明史》上說:“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與(曹)吉祥、(徐)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10]這其中的原因除了英宗對于謙心懷不滿外,“奪門之變”中的“有功之臣”的誣蔑和排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首當其沖的是徐有貞(徐珵)。在發動“奪門之變”的人當中,徐有貞可以說是最痛恨于謙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瓦剌軍大舉進犯京城,身為侍講的徐珵力主南遷,認為“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盵11]這遭到于謙的嚴厲呵斥,并說“言南遷者,可斬也?!盵12]徐珵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在朝廷上丟足了面子,以致很長時間內無法升遷。景泰初年,徐有貞看到景泰帝“用人多決于少保于謙”,就請于謙的門下游說,求國子監祭酒一職。于謙不計曾提議南遷之錯,將徐珵所請轉告景帝,可是被景帝拒絕,說:“此議南遷徐理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13]徐珵卻以為這是于謙阻撓,從此與于謙結下深怨,并改名為有貞。葉盛的《水東日記》還記載一件事:景泰年間,徐珵治黃河不成,于謙嘗笑謂同官:“徐先生五墨匠耳,奈何令脫土墼也!”[14]于是徐有貞對于謙的仇恨便愈積愈深。
其次是石亨。大將石亨本以于謙舉薦而獲得重用,對其充滿感激之情。于謙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一日受命為兵部尚書,二十四日就奏請起用大將石亨,令其總管京營兵馬。后也先犯京師,于謙令石亨守德勝門,因為于謙正確的指揮調度,石亨伏兵誘敵,殺死敵兵數眾,論功封武清伯,繼而進侯。石亨對于謙心存感激,他覺得于謙的功勞在他之上而沒有封侯,心里感到不安,于是就向朝廷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但遭到于謙的拒絕,于謙還上書景帝斥責石亨:“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于公議得乎?” [15]石亨對于謙的仇恨由此而來?!睹魇芳o事本末》載:“石亨侄子石彪貪暴,于謙奏請出之大同,石亨更加銜恨于謙,故有奪門之誣”。
英宗復辟成功后,徐、石等人積極羅織于謙罪名,最終定以謀逆罪處死,但英宗尚在顧念于謙保國有功而有所猶豫之時,徐有貞即密日:“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边@牽涉到南宮復辟的正名,促使英宗馬上下令處死于謙。
三、濃厚的忠君思想
作為兵部尚書的于謙,手握兵權,可以左右政局,但在他思想深處仍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忠君觀念。萬歷五年進士屠隆官至吏部主事,他對于謙之死有一個獨到的分析。他認為,徐、石密謀“奪門”之事,于謙并非不知。于謙當時手握兵權,要想調兵反抗簡直易如反掌。但于謙卻認為如果以武力相抗,身家可保,則英宗、景帝則勢不俱全。因此,當他知道徐、石兵夜入南城時,聽之任之,坐以待斃,寧愿以一死保全宗社。史學家談遷也指出于謙坐失時機,鑄成大錯:“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才四布,若奪門之變,惜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時景帝瞽廢,設上變,事未必即下,須便宜制之,少有舉動,則石亨一李多作,而上皇不復自由矣。危哉此一瞬也!”[18]這一瞬間的錯誤選擇實際上是長期形成的忠君思想的必然結果,正是這一愚忠思想使于謙賠上了身家性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于謙悲劇命運的形成有其復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場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之中。面對英宗、景帝兄弟的爭斗,他難以抉擇,而以他剛毅、正直的性格和他所受的教育,也不可能拋棄君父、社稷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終成為令人惋惜的政治犧牲品。
參考文獻:
[1][6][7][8][10][12][15](清)張廷玉.明史卷一百七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3][5](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三三[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4]明英宗實錄卷一八五[M].臺灣:臺灣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9](清)黃宗羲.南雷文約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13](清)張廷玉.明史卷一百七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明)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三五[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18](明)談遷.國榷卷三十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