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家的技藝》是布洛赫的最后一部作品,此書完整的名稱是《為歷史學辯護——歷史學家的技藝》,其中反映了布洛赫一生所總結的史學思想。寫這本書的最初目的在于為歷史學的合法性正位,為歷史學辯護,解決以蘭克學派代表的傳統史學的弊病引起的歷史學危機,并在此基礎上闡明以布洛赫的年鑒學派為代表的新史學的史學理論。本文將從史學本體論、史學認識論以及史學方法論三個方面來簡述從傳統史學向新史學演進過程中史學理論的變化。
關鍵詞:布洛赫,年鑒學派,新史學,蘭克學派,傳統史學
中圖分類號:K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史學本體論
史學本體論核心問題在于回答“歷史是什么”,這是進行歷史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直接關系到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以蘭克學派代表的傳統史學延續了長久以來歷史研究中政治史趨向的傳統,把政治史、事件史和杰出人物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注重精粹之輩的思想和行動。這種唯心主義的史學本體論造成了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歷史研究范圍的狹窄,研究的題材十分的陳舊,而且也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因為傳統史學始終專注于一個角度的研究,忽視了影響歷史發展的其他因素;對具有特殊性和個別性的事件和杰出人物進行研究,片面的強調了特殊性和具體性,個別性的研究同樣無法從整體上去把握總體發展的脈絡,也就無法得到歷史運動背后的普遍性的規律。
以布洛赫的年鑒學派代表的新史學把人類的全部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從整體上去把握人類歷史活動的軌跡,主張研究普通大眾的歷史,大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心態的歷史,注重普通人和處于歷史底層的力量,主張從下往上看歷史。布布洛赫認為,傳統史學把歷史歸結為以政治人物為中心的政治史是片面的,這樣只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果,歷史學應該全面研究包括經濟、文化、社會、宗教、心態等方面組成的社會總體的歷史,應當把個人行為和具體事物放在社會整體的關聯性中才能被理解,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把握歷史運動背后普遍性的發展規律。年鑒學派認為的歷史知識應該是個別包含一般,特殊蘊含普遍,從個別去發現一般,在普遍中理解特別,蘭克學派則將特殊和普遍對立起來,認為歷史知識僅是個別的、特殊的和一次性的現象,這也直接導致了兩派對歷史發展有無規律的問題理解的不同。要從總體的角度去看待歷史運動,要發掘歷史運動背后的發展規律,必然不能像蘭克學派那樣封閉孤立的去苛求特殊性和個別性,必然要采用跨學科的方法,利用其他的學科的成果和方法來協助歷史研究。
二、 史學認識論
史學認識論核心問題在于回答“歷史認識從何而來”。按照《當代西方史學流派》提到的,應該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如何看待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第二是如何認識歷史和現實的關系。
蘭克學派受到19世紀實證主義思潮的影響,其認識論重客觀主義和經驗主義,強調歷史事件“是怎樣發生的就怎樣敘述”,“讓史料本身說話”,反對缺乏實證研究的形而上學的歷史哲學。認為歷史學家在經過史料的批判考據之后就可以得到客觀的歷史事實,這樣的歷史事實是不參雜任何主觀成分的,是歷史學家認識歷史的終點,歷史研究在這里嘎然而止,至于歷史事實背后普遍性的規律和法則充耳不聞,認為這些都屬于哲學家和神學家的職責范圍,都是形而上學的,史學家沒有必要也可以安心理得的放棄剩下的工作。這就是蘭克學派代表的傳統史學的客觀主義的認識論,造成的結果就是傳統史學認為客觀的歷史事實而事實上卻參雜著濃厚主觀成分的歷史事實成為研究的終點,真正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歷史認識無從談起,歷史學家在認識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被壓抑,歷史研究完全是為了歷史而研究歷史,歷史學完全成了史料學,歷史和現實的關系被割裂開來。
年鑒學派指出蘭克學派客觀主義認識論的弊病,認為世界上并沒有客觀的和現成的歷史事實,蘭克學派唯心主義認識論正好就說明了這一點,其認識對象是杰出精英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對象本身就帶有主觀性,何況在傳統史學就史料進行考辨和描述時不可避免加入了個人的主觀思想,所以傳統史學得出的客觀的歷史事實是不存在的。年鑒學派認為歷史認識應該是史家和史料之間進行的一場永無休止的積極的、反復的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歷史學家的始終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整個過程的起點來源于現實,現實是歷史認識的源泉,具備敏銳的現實感和深沉的歷史感的歷史學家從現實中獲得探究歷史的靈感,獲得只能從歷史中才能得到答案的問題,史家帶著問題尋找與此問題相關的素材,并經過反復的選擇、考證和分析,把歷史素材提升為歷史事實,然后再歷史事實基礎之上進行綜合和比較分析研究,得出歷史事實背后的普遍性的規律用來指導現實,從而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價值。歷史學家工作的好壞同提出的問題的質量高的有直接關系,要想理解過去歷史學家首先要理解現實,從現實中得到高質量的問題,才可提高自己研究的價值;要想理解現實歷史學家就有必要理解過去,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如果在歷史認識中出現了對現實的曲解則往往源于對歷史的無知,如果出現了對歷史的曲解則往往源于對現實的漠然無視。由古至今,由今知古,這是年鑒學派史學認識論上的一個重要原則,全面闡釋了現在和過去的辯證關系。
三、史學方法論
史學方法論的核心問題在于回答“用什么方法認識歷史”,蘭克學派和年鑒學派因其對歷史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面觀點的差異也導致了方法論上的迥然不同。
在前文已經敘述了蘭克學派代表的傳統史學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和客觀主義認識論,其認識歷史的過程只是為了還原歷史,傳統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在批判的研究史實的基礎上忠實地再現過去,為此史學家只要按編年順序對歷史事實逐一進行敘述就行,因為他們認為不參雜任何主觀成分得出來的歷史事實就是客觀的。布洛赫在《歷史學家的技藝》提到,歷史學的宗旨是再現歷史還是分析歷史?再現歷史只是將歷史的本來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即將歷史通過史料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分析歷史則是在再現歷史的基礎上,對歷史中的一系列要素作出深入分析,探究歷史的因果關系和內在規律,所以再現歷史三歷史研究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歷史研究的結束,而更深的層面則是分析歷史。如何分析歷史?采用綜合和比較的分析方法,布洛赫的《封建社會》就是運用綜合和比較研究的經典之作。綜合和比較都是出于把握歷史總體的需要,只有經過廣泛的綜合比較研究,才能得多更客觀準確的普遍規律性認識。
從《歷史學家的技藝》一書中,不僅可以看到布洛赫為史學辯護的憂患意識和對年輕一代史學家的殷切期望,也可以看到其一生總結的史學思想。以布洛赫的年鑒學派為代表的新史學應時代的發展而生,取代了深處危機之中的傳統史學,對歷史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
[2]徐浩 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
[3]朱定秀《為史學辯護 馬克布洛赫的治史情懷》
[4]張和聲《馬克布洛赫及其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