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以林先生新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為讀者細致勾勒了國民黨派系政治的由來、演變及相關人物的活動和作用,使我們了解蔣介石的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起來的。本書史料豐富,敘事詳實,論證有據,又在人物心理刻畫方面見長。同時,讀完此書,能讓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更接近真實。
關鍵詞:國民黨;派系政治;歷史真實
中圖分類號:K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統治22年期間,其內部派系沖突貫穿始終。辯證地、動態地觀察中國國民黨史,就能看出中國國民黨史是一部派系斗爭史,其派系活動,影響著民國政治全局的發展。因此,國民黨派系斗爭史構成了民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史學界關于國民黨派系斗爭研究,國內外學者已經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國內學者郭緒印主編的《國民黨派系斗爭史》一書,是第一部致力于解開國民黨派系斗爭之謎的學術專著,其開拓性研究在相當程度上填補了國內研究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但此書及大部分論著一樣,都是從宏觀層面對國民黨的派系活動進行論述,在細節描寫、人物行為心理刻畫等方面卻有所忽略。
最近閱讀金以林先生所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1月版。)一書,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觀研究和細致地分析,將一幕幕歷史場景還原,使每一個歷史事件更接近真實性。通過此書,自己對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各派系間的斗爭和蔣介石領袖地位的確立過程有了較之前更深入的認識。
該書主要論述了孫中山逝世以后,就由誰來繼承他在國民黨內領導地位這一問題,國民黨內以蔣介石、胡漢民及汪精衛為中心的主要三大派系,圍繞“黨權”和“軍權”的較量,展開了復雜的斗爭,演繹了一幕幕蔣、胡、汪三方分分合合、上臺下臺的歷史故事。作者要研究的是,在這一幕幕激烈復雜而又時時充滿戲劇性的黨內派系政治斗爭之中,蔣介石是如何一步步取得國民黨內“最高領袖”地位的。金以林先生這一力作,對我們深入理解南京政府最初十年的統治脈絡和國民黨內的權力轉移,是非常有幫助的。但對我個人而言,本書細致入微的論述,使自己能更真實地了解歷史、感悟歷史。
讀完此書,作者的著述讓自己感觸最深和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作者運用的史料豐富,論證有據,使復雜的歷史事件得以清晰再現。在作者所運用的眾多史料(如檔案、報紙、期刊、文集、日記、回憶錄、口述史、外文資料等)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大量珍貴檔案資料的利用。這其中有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所藏的“蔣介石日記”,臺北“國使館”所藏的蔣中正、閻錫山檔案等等。而且諸多電文稿件、個人日記、會議記錄、報刊等等歷史資料在文章中絕不是簡單堆砌或雜亂無章,而是靈活自如的貫穿于作者的敘述之中,有條有理,合乎史實,論據得當。閱讀之后,能使讀者很好地了解當時事件的來龍去脈,理解各方人物的心理狀態,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更接近歷史的真實。由此可見,掌握豐富翔實的史料對史學著述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層層解讀史料之后,才能考察到真實的歷史。
第二,作者見長于細節刻畫,在充分利用豐富的史料的基礎上,把國民黨諸多派系各方人物的心理活動、行為等展現的淋漓盡致,生動而真實。作者細致的論述,讓我們了解在復雜的歷史背景下,各方人物所處的立場和所持態度,以及在行動過程中其心理狀況的轉變。通過考察每一個人物具體心理狀況,我們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原有認知的“神”或“惡人”在此都還原為了有血有肉的“人”。如通過作者所使用的“蔣介石日記”,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到蔣介石喜怒哀樂心情的變化。例如在北伐期間,當武漢方面限制蔣權力時,他曾無奈地表示:“漢口此次中央執行會之決議案,令人難堪,壓迫侮辱至矣,惟有服從耳。”①當蔣和胡因“黨權”和“軍權”之爭鬧的不可開交時,蔣面對胡的咄咄逼人的氣勢,在其日記中留下了對胡的諸多“控訴”,其中一例:“胡專欲人為其傀儡,而自出主張,私心自用,欺妄民眾,圖謀不軌,危害黨國,投機取巧,妄知廉恥,誠小人也。惟余心暴躁發憤,幾忘在身矣,戒之。”②“蔣介石日記”內容豐富,但僅就以上兩例,我們多少可以窺見蔣介石為人性格的一個側面,這與之前僅認為他就是一個獨裁專橫的軍閥頭子的形象形成著強烈的反差。除蔣介石之外,作者對胡漢民待人的嚴苛、汪精衛在政治上的反復無常的特征,及對每次斗爭中各方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都作了細致入微的論述,這就使我們更接近真實的歷史人物,使我們的歷史認識更具真實性。
此外,在本書最后一章,金以林先生重點分析了國民黨派系糾葛中存在的“地域觀念”。作者認為國民黨黨員地域觀念在國民黨派系沖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進一步指出隱藏在地域觀念之后的另一重要因素,正是粵籍國民黨人內在的革命正統意識。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民黨發跡于廣東,造就了一批粵籍黨國領袖,他們認為只有他們自己能代表革命的正統,有資格談“黨紀”、爭“黨統”、護“黨權”。因此,當黨內“新進”浙江籍蔣介石欲以軍事力量控制整個國民黨,挑戰“黨權”時,自然會引起黨內粵籍元老們的強烈“不滿”和“不服”,這種“不滿”和“不服”即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這也是最終釀成寧漢分裂和寧粵對峙的重要因素,并兩度逼蔣下野。在國民黨內,蔣是無法代替汪精衛、胡漢民等粵籍元老的領袖地位的,而且在南京中央支持蔣的黨國元老,也主要是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等幾個江浙籍要人。這也能很好的解釋,蔣介石在每次斗爭中只有選擇與汪或胡一方合作,樹起黨正統的旗幟,爭取到“黨權”的支持,來打擊敵對派,才會獲勝。
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強烈,不論現在還是在當時環境下的中國,這一現象都普遍存在。孫中山就中國人鄉土觀念強而國家觀念弱曾說到:“中國有很堅固的家族和宗族團體,中國人對于家族和宗族觀念是很深的。譬如中國人在路上遇見了,交談之后,請問尊姓大名,只要彼此知道是同宗,便非常之親熱,便認為同姓的伯叔兄弟……此外還有家鄉基礎,中國人的家鄉觀念也是很深的。如果是同省同縣同鄉村的人,總是特別容易聯絡。”明于此,就能更好地看清楚國民黨的各派系之間的沖突爭斗,也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過去發生的歷史現象,復雜的歷史事件和各色歷史人物也就不再顯的那樣神秘,從而使我們的歷史認知更具有真實性。
讀完這本書,自己也得到了一些重要收獲,對原有的或錯誤的歷史認識有所糾正,就以往我們的學習重點“廖案”、“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等這三大歷史事件為例。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遇刺身亡。因廖仲愷堅持孫中山提出的容共政策,而被視為國民黨左派領袖,我們對該事件的認識也一直認為它是國民黨右派打擊左派,破壞國共合作的陰謀事件。通過考察該事件前后的情況,我們會發現事實不僅如此。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誰來繼承他在黨內領導地位之爭,馬上浮出水面。汪精衛和胡漢民都是重要人選,而廖仲愷當時在黨內的地位僅次于汪、胡,且擔任諸多要職,他的態度對汪、胡二人的當選是非常重要的。而廖仲愷是偏向汪精衛的,汪也因有廖的支持最后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由此對汪和廖非常不滿。“廖案”發生后,經過調查暗殺廖仲愷的主謀之一胡毅生(胡毅生是胡漢民的堂弟),人們自然認為胡與廖案難脫關系,胡漢民從此威望大損,在汪的打擊下,胡被迫以考察為名遠赴蘇聯,實則是被汪派逐出廣州。同時資歷尚淺的蔣介石也借此事件打擊自己的頂頭上司——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逼其辭職出走,此后蔣成為黨內真正的軍事領袖。
“廖案”是國民黨改組后黨內的第一次大分裂,通過該事件,汪精衛、蔣介石分別排擠掉胡漢民和許崇智,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和權力,這一過程中帶有強烈的爭奪權力的色彩,最后也實現了權力的重組。因此,廖案的發生,應該是黨內各派系之間權力分配引起的沖突極端化的表現,而不僅僅是所謂“左派”、“右派”之紛爭。
之前,我一貫認為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兩事件是蔣介石壓制共產黨,篡奪革命領導,走向其獨裁事業的重要步驟。史實僅僅是這樣簡單嗎?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金以林先生在書中對其經過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地改變了自己以前的認知。這兩事件同廖案一樣,重要的還是蔣、汪、胡三派之間的權力之爭。最終在這一回合的斗爭中,以蔣的全面勝利告終,而汪、胡兩人均離粵赴港,暫時離開了權力的中心。其中“整理黨務案”中應該注意的是,以往研究者大多關注該案對中共所加的種種限制,而忽視了另一個事實,即國民黨首次以大會決議的形式確認“兩黨合作”關系,會議不僅在提法上用“兩黨合作”來表述,而且決議組織兩黨聯席會議。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對《整理黨務案》攻擊最有力的不是中共而是西山會議派。③因為它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黨從“容共”到“聯共”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獨立的黨組織,得到了國民黨的承認。對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共肯定不會采取攻擊批判的態度和行為,只能是與國民黨通力合作。
由于歷史基礎知識不扎實,我對許多歷史事件的認識還處在粗線條的、膚淺的層次,金先生的著作,向我展示了更全面的歷史,更真實的歷史,讓我真正體會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歷史魅力。因此,要進行歷史學研究,需要足夠的毅力、耐心、勤奮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在不斷加強自身從事歷史學研究所應具備的基礎能力上,廣泛地搜集并解讀史料,以及汲取其他優秀歷史學論著的“營養”,致力于歷史最真實的詮釋,將歷史的真實性還給歷史。而對于非專業性的讀者來說,這樣的著作也可以增強他們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興趣。
金以林先生的《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這本書,以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逐步確立為主線,全面詳細地描寫了國民黨內復雜而矛盾重重的黨派權力之爭和國民黨脆弱而破碎的組織形態。以上僅僅就金先生的著作談了一點淺易體會,若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金以林.有質有文 新意迭見——評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J].近代史研究,2004(4).
[3]楊天石.“約法”之爭與蔣介石軟禁胡漢民事件[J].中國社會科學,2000,(1).
[4]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謎[J].歷史研究,1988,(2).
注解
①蔣介石日記,1927年3月18日。轉引自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37頁。
②蔣介石日記,1931年2月10日。轉引自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04頁。
③見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27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第55-57頁。轉引自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