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謠原本就是時代的鏡子,而這面鏡子所印照的世間百態便是民謠的意識。新民謠以嶄新的視野復興于主流文化之中,卻并未融入典型的時代主流,而是成為非主流的一朵奇葩,以其獨特的現代意識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新民謠已成為當代民眾共同心理的真實寫照,充分展現了其現實性。
關鍵詞:民謠;新民謠;現代意識;共同心理
中圖分類號:D6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民謠的意識來源于自然生活和歷史積淀,其中包含著民眾日常生活的悲歡離合,也蘊藏著他們在特定歷史時期與時代產生的共鳴。傳統民謠是一個時代民眾的傳聲筒,它們傳遞著民眾對自然、生活、情感的質樸哲理,并且依靠親緣和地緣關系傳承下來。民謠的意識與百姓的話語權關系密切,傳統社會中,普通民眾并未掌握官方主流話語權,真實心境便通過民謠這一渠道傳遞出來,因而民謠的傳統意識就集中體現民眾日常生活的情境和愿望。
從創作上看,傳統民謠大都來源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是口頭文學的一種,民眾在日常勞作中所吟唱的勞動歌,蘊含著希望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在各種祈福儀式上演唱的儀式歌,包含著民眾祈福禳災的生活憧憬,而切中時弊的時政歌則反映了民眾對世代政治的理解和態度,這些歌謠對當時的主流意識采取不融入,不妥協的態度,形成了獨特的意識團,正是這種非主流意識團為我們還原了真實的歷史,反映了各個時代民眾的真情實感。在戰爭民謠中,民眾渴望安定生活的意識更加明顯,他們飽受戰爭的創傷,顛沛流離的生活境遇得以展現。生活歌作為傳統民謠的又一主要類別,反映民眾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控訴社會的黑暗,民眾對黑暗社會的不滿意識在官方文獻中是幾乎看不到的。民謠的意識實質上是群眾在長期勞動生活實踐中積累的情感、愿望,是一個時代的民眾共同心理。
隨著新民謠的出現,民謠的現代意識便體現出來,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校園民謠可以算是新民謠的雛形,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是傳統民謠與時代的步伐漸行漸遠,民眾已淡忘了悠揚而舒緩的曲調,取而代之的則是適應快節奏生活的流行音樂,在這種情形下,校園民謠的清新風格又使人們找回了久違的童年,然而校園民謠僅僅盛行不到三年時間就逐漸消失了,可能是這種民謠視野和內容的局限性造成的。校園民謠僅僅局限于校園生活和情感,多以學生的視角來表達情感,敘述內容也多是學生生活,無論是“池塘邊”還是“榕樹下”都與民眾的生活境況不符,校園民謠所表達的情感并不是普通民眾的心聲,因此也難以產生共鳴。時隔十年,2006年再次出現了與校園民謠風格迥異的新民謠,這一年也被稱為“民謠年”,不同于校園民謠的是再次復興的新民謠側重點更加貼近普通民眾,我所說的民謠的現代意識得到了更好的體現。從創作上看,出現了一群新民謠歌手,他們的創作更接近于原生態,以質樸的聲音展現現代城市真實的生活,其創作內容不再局限于校園生活,而是涉及到各個領域,普通市民的文化心態也盡顯其中,使新民謠具有了現代意識,傳統民謠的時代意識在當下境況內得以重構,群體文化認知通過新民謠這個具象形式表現出來。新民謠歌手的創作視野十分開闊,集中于社會焦點問題,唱出了社會變遷過程中普通民眾的歷史承擔,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他們用主流音樂無法企及的真實感與質樸性發言,成為這個時代一個強有力的音符。再從其創作形式上看,新民謠并沒有華麗的音樂制作,很多情況下,僅僅是一把吉他配上簡單的歌詞,但正是這種簡約的音樂形式感動了無數人。民眾的真實情感往往是質樸的,而新民謠簡約質樸的歌詞正來源于此。民眾真實的想法其實是一種日常態思想,因而這種想法最初是口語化的內容呈現于大腦之中的,并未經過書面加工,新民謠就算是要將民眾的真實想法直接展現出來。如小娟所唱的歌曲《我的家》,整首歌曲僅有一句完整的歌詞。當普通民眾想到家時,最初在頭腦中閃現的便是這種最樸實的念頭,新民謠的創作形式可貴之處就在于真實、直接、質樸。新民謠的現代意識來源于普通民眾真實的內心傾訴,所表現的也是現代化進程中民眾的實際生活狀態。
如果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新民謠的現代意識,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現代意識與民眾的共同心理是等同的。新民謠的創作題材都來源于生活實際,甚至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具體事件,他所唱出的并不是個人的坎坷命運,情感糾葛,而是城市生活群體的真實心態。以鐘立風《弄錯的車站》為例,在旅途之中作者渴望著車窗外的風景而誘發感慨,表現一個旅人復雜的內心情感,對現實生活既充滿感傷,有對未來有著憧憬和種種擔憂。“孤獨自由的旅人啊”正是現實生活中民眾的真實寫照,質樸的話語反映了民眾的真實心理,就是這樣一首民謠撼動了無數人的內心靈魂,民眾認可它正是因為其中包含了生活的真實,與民眾的共同心理產生了共鳴。民眾的共同心理以一種無壓迫的方式自然流露出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復雜意識——對生活的失望和憧憬通過新民謠而獲得釋放,自然,質樸,純粹。周云蓬《買房子》中始終強調要努力工作還清貸款,現實生活中的民眾也就是如此真切的心理。由于民眾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和問題,新民謠就以音樂形式來表現民眾內心那種溫和的批判,與傳統民謠不同的是,民眾的共同心理在現實生活中得以重構,增添了許多現實因素,而這種現代意識實質上就是生活的常態,是真實的生活。民眾的共同心理自然是產生于實際生活之中,他們在時代變遷中感到困惑不安,卻又渴望未來美好的生活。矛盾的共同心理也就成為一種生活常態,而新民謠敢于將他們這種高常態心理表現出來,以敏銳的現代意識承載民眾的共同心理,新民謠受到民眾的追捧便不足為奇了。
民謠具有時代意識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傳統民謠還是新民謠都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它本身就是生活積累和歷史沉淀,民謠并不是表象,由民謠所反映出的社會生活現象就像是冰山一角,其隱藏的厚重恰恰是民謠時代意識產生的根源。理論上講,意識決定于經濟基礎,新民謠現代意識的產生也不例外,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傳統民謠已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新民謠秉承了傳統民謠的精神實質,也為現實社會中的民眾找到了傾訴的媒介。新民謠歌手將民眾的共同心理變成了一種潛意識貫穿于創作之中,可以說新民謠的創作是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完成的,沒有華麗的修飾,而以自然的方式展現潛藏于民眾內心的現代意識。民眾那種復雜的心理得以展現。新民謠為民眾的現代潛意識提供了解構的平臺。經濟基礎的變動是民眾潛意識形成的原動力,也是新民謠現代意識形成的根源。另外,新民謠與現實生活的復合也是形成現代意識的原因。新民謠是一種原生態意識形態,其藝術性遜色于主流音樂,那么其藝術想象和加工就并不濃厚,因而更貼近現實生活,也就是說新民謠是一種接近于口語化的生活音樂。從內容上看,歌詞簡單明了,非常口語化,缺少藝術加工的痕跡,而創作視野也較為平民化,題材大都來源于實際生活,創作形式則呈現出簡單化的特點,新民謠回歸現實生活,具有濃重的生活氣息,而民眾作為社會生活中的群體,他們萌生的意識與情感需要一個物化的媒介,新民謠將內在的意識與情感以音樂形式外化,也就是民眾現代心理的外化物。
參考文獻:
[1]陳新漢.關于民謠的社會評價論思考[J].人文雜志,1996第6期.
[2]李野藝.新民歌現象初探[J].大眾文藝,2011第21期.
[3]鮑云峰.新民謠:老百姓的文學選擇[J].文學自由談,1995年第3期.
[4]魏小石.新民謠在中國誰的幻想[J].書城,2010年第4期.
[5]玉林、張燦毅.“新民歌”的背景及產生原因論析[J].黃河之聲,2009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