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是列寧同志揭露考茨基與馬克思主義決裂的叛徒行為,精辟論述無產階級民主的重要著作。本文力圖在該書的理論基礎上,批判考茨基的“純粹民主”觀點,分析資產階級民主的歷史根源,并通過對資產階級民主與無產階級民主的比較,以求更深刻地認識資產階級民主的局限性。
關鍵詞:資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民主;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A8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①自近代以來,不論是資產階級革命者抑或是無產階級革命者,民主都是這些仁人志士所奔走相告的口號,所熱血拼搏的目標。然而,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②民主這一概念,在不同階級的嘴里,無疑具有著不同的內涵。列寧就深刻地指出:“只要有不同的階級存在,就不能說‘純粹民主’。”③
但是,第二國際最有威望的人物考茨基卻在他的《無產階級專政》中,可笑地提出了他的“純粹民主”概念。考茨基所謂的“純粹民主”,是非階級的,或者說是超階級的,其本質是自由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
為了能更深刻地認識列寧對考茨基的批判,加深對民主概念的認識,首先我們來考察一下民主的發展歷程。
一、民主的發展
民主一詞,源于古代希臘,是指一種由自由民掌握國家主權,實行公民直接選舉國家官吏和直接進行民主決策的國家形態。④承認公民權利平等,承認公民具有自由,承認全體公民是國家統治權力的最高和最后控制者,是民主國家的特征。對全體公民是國家統治權力的最高和最后控制者的承認,是以多數人意志作為國家政權基礎的形式來體現的。所以,雅典城邦民主派著名政治領袖伯利克里是這樣解釋民主的:“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人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⑤
古代希臘的民主,其范圍僅僅局限于奴隸主和自由民這一范圍,其形式僅僅只是個較為簡陋的框架,仍然只能說是民主的萌芽。經過漫長的中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生產方式的發展,封建的、反動的地主階級專政的統治已經無法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舊的上層建筑在資本主義經濟爆炸式的發展中搖搖欲墜。資產階級借著經濟勢力的推力,向封建勢力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而民主作為資本主義精神:自由、平等、博愛的代表,成為資產階級手中的利劍,將舊社會的代表封建主斬落馬下,建立起了一個個嶄新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資產階級時代,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⑥資產階級利用國家這個統治工具,不斷輸出普世價值的觀念,將資產階級民主描述成為超階級的,多數決定,少數服從的國家制度,以求隱藏自己階級統治的實質,繼續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加深對無產階級的統治。而這,也正是考茨基所標榜的“純粹民主”的實質。那么,讓我們揭開資本主義“純粹民主”的外衣,從經濟角度來看看資本主義民主發展的根源。
二、資產階級民主的經濟根源
民主的提出,無疑具有跨時代的進步意義。同中世紀的制度相比較,資產階級民主在歷史上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斯賓諾莎就將民主認為是一種最美好最合理的政治制度。而這一制度的提出,除了沿襲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之外,又有著其深刻的歷史根源。
眾所周知,民主國家具有兩個極為重要的特征,即承認公民權利平等,承認公民具有自由。自由和平等無疑是民主的基石,是民主的實質。而恰恰也是自由、平等,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前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于是,資本主義和民主,就在自由與平等的基礎上,完美地結合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平等,這個資本主義所提倡的精神。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而商品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己的性質所產生的從屬關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從屬關系。⑦商品交換至始至終,遵循著等價交換的原則。于是,勞動力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相遇,彼此只有作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發生關系,才能實現商品的交換,使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繼續下去。在這一商品交換中,所不同的僅僅只是一個是買者,一個是賣者,因此交換雙方必須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人。這就是資本主義所不斷提倡的平等精神的經濟實質,這就是民主實質的體現。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自由,這資本主義所標榜的精神。勞動力所有者同貨幣所有者的交換關系只有一直保持下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能夠繼續。在此前提下,勞動力所有者出賣自己勞動力商品的情況只能是暫時的。如果勞動力所有者一次性將自己的勞動力賣完了,他就由商品所有者變成了商品,由自由人變成了奴隸,失去了對自己的所有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將難以為繼。但是,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是在沒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沒有能夠實現自己勞動力所必須的東西的時候,沒有出賣有自己的勞動物化在內的商品的可能,才會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于是,自由這個精神,在資本主義下的經濟本質就暴露出來了: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⑧
平等和自由,這兩個民主的基石,當他們以經濟本質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撕下了資本主義“純粹民主”的外衣,顯示出民主制度的發展不過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時代的產物,而不是考茨基口中的超階級的東西。
三、資產階級民主的批判
(一)無產階級的民主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具有階級性的。民主這一觀念所指的雖然是人民權力,然而人民是被劃分為不同階級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的含義和范圍是不同的,因而民主的階級性質也是不同的。⑨諸如,在奴隸社會,人民的范圍僅僅是奴隸主和自由民;在封建社會,人民的范圍僅僅是地主階級和貴族;在資本主義社會,人民的范圍僅僅是資產階級,換句話說,人民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民主不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民主。
正因為民主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者將民主同專政相結合,說明民主和專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民主是統治階級的民主,專政是對被統治階級的專政。古代的奴隸制國家,中世紀的封建國家,現代的代議制國家,都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工具,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工具。無產階級之所以要實行專政,其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獲得勝利的政黨迫于必要,不得不憑借它的武器對反對派造成的恐懼,來維持自己的統治。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對付資產階級的武裝人民這個權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嗎?反過來說,難道我們沒有理由責備公社把這個權威用得太少了嗎?”⑩
但是,第二國際的領袖考茨基卻在《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小冊子里所提出的,“兩種根本不同的方法的對立,即民主方法和專政方法的對立”B11,這說明了考茨基對馬克思主義的背棄。考茨基將民主同專政對立起來,其本質是將和平變革和暴力變革相對立,表明了其已經墮落到自由主義者的地步。考茨基幻想通過“和平地,即用民主方法”來幫助無產階級取得政權,這恰恰抹殺了民主的階級性,不過是經不起歷史檢驗的空想罷了。無產階級不粉碎資產階級的反抗,不用暴力鎮壓自己的敵人,就不能獲得勝利。B12考茨基所宣揚的“純粹民主”,不過就是資產階級所標榜的民主。那么,讓我們來看看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
(二)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其民主主要建立在多數
決定,少數服從的基礎上,通過三個形式來實現,即:普選制、多黨競爭、三權分立。
首先來看看多數決定,少數服從這個民主基礎。考茨基曾按自由主義觀點來推論,多數決定,少數服從,不服從者受處罰,再沒有別的了。B13然而,列寧指出了問題的本質:被剝削者同剝削者能平等嗎?要知道,剝削者是國家的統治階級,其必將通過暴力將被剝削者排除在“民主”之外。考茨基抹去了剝削者同被剝削者之間的區別,而單純地討論多數,少數,甚至指出無產階級是一個國家中的多數,一個如此牢固扎根于群眾中的制度是不會損害無產階級利益的,可笑至極。
下面再讓我們逐一來認識這些民主形式的資產階級本質。
1、普選制
普選制是資產階級民主實現的重要方式。考茨基就曾幻想通過普選制,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然而,普選制其本質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形式,對參加選舉者存在諸如財產、居住時間、文化程度等等的限制。此外,今天的普選制,由于高額的選舉費用,已經近乎完全地將窮人排斥和推出了政治生活之外,恩格斯就曾鮮明地指出:普選制是測量工人階級成熟型的標尺。在現今的國家里,普選制不能而且永遠不會提供更多的東西。B14
2、多黨競爭
多黨競爭是當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兩個大黨,或者多個政黨輪流執政,這表面上是代表不同利益的人民選擇的民主制度。但仔細推敲,卻不過是具有不同利益的資本主義財團影響進而控制公共權益的手段。多黨競爭的結果,不過是每隔一定時期,統治階級中的不同利益集團輪流坐莊,在議會里代表和鎮壓人民,從而實現自己本身的利益,而不顧人民的利益。
3、三權分立
司法、行政、立法分權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制度的創舉。表面上看,既然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三權分立有利于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分權學說越來越走向它的反面,帶有反動性和欺騙性。三權分立的致命弱點,在于其沒有觸及到國家的階級本質,而只是建立在自然法和人類理性的假設之上。因此,其實行起來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在具有代表性的美國的政治實踐中有深刻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
[4]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5]陳征.《資本論》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賀培育.資產階級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再認識[J].學術論壇,1989(3)
[7]程思進.“純粹民主”的實質是反對無產階級專政—重讀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J].四川師院學報,1981(1)
[8]李炬.論社會主義民主[J].泰安師專學報,1995(1)
注解
①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86
②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
③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15
④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86
⑤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⑥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
⑦陳征.《資本論》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4
⑧陳征.《資本論》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4
⑨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86
⑩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24
B11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4
B12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30
B13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23
B14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