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文化有密切關系,語言表現(xiàn)形態(tài)多樣化,反映和表現(xiàn)民俗文化途徑豐富。思南境內多民族聚居,其婚娶環(huán)節(jié)專用詞匯隱含獨特的民俗文化,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土家民族語言文化的高級形式哭嫁。
關鍵詞:思南;語言文化;婚俗;哭嫁詞
中圖分類號:K89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 [1]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這段話揭示語言與文化間的密切關系,此處文化即民俗文化。用來反映和表現(xiàn)民俗文化的語言多種,方言就是其中一種。方言作為一大語言變體,與共同語在語音、詞匯甚至語法上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才使方言在表現(xiàn)民俗文化時各具特色。本文以考察方言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為出發(fā)點,通過家鄉(xiāng)婚俗及其哭嫁詞來開展這個課題。
思南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由漢、苗、土家等18個民族聚居縣城。縣境內通行西南官話,生活習俗基本相同,但偏遠鄉(xiāng)村年輕女子的婚嫁儀式中仍沿襲哭嫁傳統(tǒng),這傳統(tǒng)將方言與當地婚俗結合,成為城鄉(xiāng)婚俗差別的重要特征。
一、當地婚俗
思南境內多民族共同的婚俗有相親、看家、取同意等九個環(huán)節(jié),近年來社會發(fā)展和新式婚姻影響,這些環(huán)節(jié)呈簡化趨勢,但討庚等環(huán)節(jié)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簡化的。旅游結婚現(xiàn)象雖存在但所占比例極少,多為男女情意相投但由于家庭因素不得已為之。
1、相親老派沿襲媒人介紹雙方認識的傳統(tǒng)模式。相親女方會送男方繡有花紋或漢字等圖案的手帕、布鞋和鞋墊等定情物,常見圖案有心形、玫瑰花、龍鳳、雙喜字等等,用彩線縫制。男方如果中意,則收下定情物并以紅包回贈。如今隨著打工、讀書、電話和網絡等環(huán)境影響,相親模式呈現(xiàn)多樣化。據調查,80后夫妻中非傳統(tǒng)相親的約占85%以上,且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同。
2、看家男女互相中意后,女方請嬸娘嫂子等幾個直親到男方家看家,實際是認識男方父母直親。看家人打道回府,男方則要打發(fā)禮物,如給小孩錢,給女方衣物或質好的布匹。如果女方家不中意這門親事,兩家姻親關系中止,這些禮物要送還男方,叫“還禮”,也可協(xié)商后折算成錢。調研發(fā)規(guī),如果女方中意而父母阻止的話,就會發(fā)生私奔情形。
3、取同意男方去女方家征求是否同意婚事。如女方家同意,則會開出禮單給男方。禮單是女方根據直親尊位數量和輕重來派送。舊派禮數繁雜但禮單較輕,新派禮數簡化但禮單較重。目前趨勢是男方應送的禮品折算成錢由女方家打理,有的會附加彩金。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雙方姻親關系中止,女方退還此前所收彩禮。
4、下書舊派分頭書和二書,新派簡化。男方根據禮單備辦所需禮品:豬腿,條封(不帶骨的豬肉,上用紅紙條環(huán)貼),糯米花,衣物是必需的,糖果等根據需要來添加。肉類用扁擔挑著,其余東西用懶書室(供兩人雙肩抬的木制大器皿,長方形,內放十二個小木盤來盛放糖果、糕點等小吃)盛裝。一般小吃放一個懶書室,衣物等物品放一個懶書室,糯米花(二十四朵)放一個懶書室。如有干爹干媽要享用一個懶書室的糯米花和豬腿一只。
5、討庚(討年庚)男方求討女方生庚八字,便于擇取婚娶吉日。這是整個婚娶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新派將下書和討庚合并,但所備辦的禮品應是雙份,稱為雙茶。男方先提供寫著自己出生日期的庚書(用紅紙制作,放入紅紙袋內),其次必備福紙(祭奠已故直系親人,用土紙折疊做成,十二個為一架,用紅紙條封好,上書討庚日期和已故的直親輩稱呼,背面寫上“今日火化”字樣)。焚香每三支為一爐,用紅紙條上下環(huán)封好。還要白酒、鞭炮和一對花燭,不用龍鳳燭[2]。除此之外,衣服、糯米花和小吃、條封都跟下書一樣,用懶書室盛裝。禮畢,女方儀式的主持則在男方庚書上注明女方的生庚八字。
調研發(fā)現(xiàn),男方如果找了別的女人,或有不良行為,即男方自毀婚約等情況,女方不返此前的彩禮,這些行為給女方帶來傷害并受人指責,“敘男不敘女”,由女方直接解除婚約的很少。
6、過禮/哭嫁根據男女雙方情感的發(fā)展情況,雙方協(xié)商后根據庚書擇取準備嫁娶吉日。婚期確定,就通知自己的親朋好友。近年興起電話或發(fā)短信方式通知賓客逐步取代傳統(tǒng)請客模式,但較重要的親戚則要親自帶上禮物登門通知到位。調研發(fā)現(xiàn),縣城單位的婚禮興送請?zhí)埧停r村暫沒發(fā)現(xiàn)。
過禮這天是女方的酒席日,男方沿用討庚時的禮數送到女方家并由女方家安排食宿。
7、過門男方第二天清晨派接親隊伍前往女方家。所需的儀式完畢,飯后將女子及其嫁妝迎回男方家。女方派直親(后家)隨同,到男方家后另外招待。
女子進入男方家,先進堂屋跪拜祖宗后再入洞房,換下嫁衣,點上花燭,是為“洞房花燭”,由專人主持此儀式,床上撒些棗子、花生、核桃等等,開門由男孩去爭搶,意寓早生貴子。這天主要是男方家的節(jié)日。新婚夫婦要在堂屋燃著龍鳳燭禮桌前以跪拜方式回謝前來慶賀的男方親戚。
8、謝媒婚禮第二天,男方備禮感謝媒人。如今談婚論嫁時臨時安排某人來完成必要的程序,這就是“安媒人”。謝媒要豬頭一個,是主禮,糯米花一朵,還要煙酒焚香紙等等。媒人通常只象征收一點小禮,大禮則回送男方。
9、回門女方嫁到男方家第三天,娘家派人接回娘家探望,男方則要陪同,但不得在娘家借宿。
從思南境內各民族婚娶過程詞語我們可以了解其所蘊涵的婚娶文化。誠如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中所闡述:“在我國各地豐富的方言詞中,積累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現(xiàn)象,……可以為我們反映出頗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風貌和文化史上被掩蓋的一些事實。”[3]
二、哭嫁形式遺留
中國大多數民族都有哭嫁的習俗。在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偏僻山區(qū)的漢族,一些少數民族如土家族、苗族等還保留著這習俗。特別是土家族,不僅保留著這傳統(tǒng),而且較為隆重和典型,使它成了土家族婚禮中必不可少的禮儀與程序,哭嫁歌也就成為獨特的藝術形式。
思南境內,哭嫁習俗在土家族人口數量較多的偏遠鄉(xiāng)鎮(zhèn)遺留,如楓蕓、亭子壩、甕溪、鸚鵡溪、大同等。女子出嫁前一天即花圓酒(意為花好月圓)給一些重要的人物以哭謝恩。所要哭嫁的人物很多,但講究哭的順序,一般先哭關笄婆(為自己梳頭修眉的中老年婦女),再哭自己父母,依次是兄嫂姐妹、叔伯、媒人,最后是另外一些親友。
女子出嫁請關笄婆來梳頭、凈臉、盤發(fā),即開身以示成年,這是嚴肅莊重程序,所以女子哭嫁時首先由關笄婆哭起。
哭關笄婆詞:白楊開花白又白,梳頭關笄學不得。一把指拇尖又尖,眉毛把住苦毛拈。撤了眉毛變了相,十個出來說九樣。
其次是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教誨之恩。
哭娘詞:天上只見金雞叫,正是娘母開身到;地下只見仔雞啼,正是娘母開身時。
哭兄弟詞:黑漆茶盤烏木頭,姐姐離娘弟不留。留到姐姐吃你飯,留到姐姐穿你衣。兄弟當家掙家忙,嫁了姐姐買地方。上頭買到思南府,下頭買到潮砥寨。
出嫁難舍之情還通過哭罵媒人來表述。
哭罵媒婆詞:媒人說話無信用,花言巧語無句真,害得女子嫁錯人,媒人是只松毛蟲。
女子早飯后就坐在堂屋哭,由姐妹或嬸嫂相陪,重要親友來送禮,女子便以哭謝恩。哭嫁詞多為口耳相傳,有的是哭嫁女和相陪姐妹即興創(chuàng)作,內容為感謝長輩養(yǎng)育之恩和親人關懷之情。
三、結語
當今多數男女崇尚婚戀自由,簡約了傳統(tǒng)婚俗環(huán)節(jié),但有些環(huán)節(jié)是必需的。那些負載獨特民族文化婚娶的專屬詞匯,會隨著時間流逝成為歷史。哭嫁這最能表現(xiàn)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古老習俗,正從歷史長河中成了歷史符號。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薩不爾.語言論[M].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央視.遠方的家北緯30度中國行:第95集烏江畔土家人思南[EB/OL].
[3]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