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在近代中國,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束縛,我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都收到了列強的控制與干預。清政府在甲午戰后重新組建新式軍隊時,教官的人選收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嚴重干涉,其中沙俄派軍官加強對新式陸軍的控制為表現,積極干預清新軍的建設,企圖加以控制。
關鍵詞:清末新軍 ;俄國教官 ;干預。
中圖分類號:K2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從十九世紀開始,清朝的軍隊的戰斗力已經開始落后西方了。兩次鴉片戰爭嚴重突顯了清軍與西方近代化軍事的差異,太平天國活動時期時期清政府更是利用地方培植的“湘軍”、“淮軍”等區域性武裝和“借師助剿”一系列形式來共同鎮壓太平軍。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遭到了慘敗,武器裝備并不比日本落后而兵力又占絕對優勢的中國軍隊,在戰爭中陸海軍全線失利,充分暴露了清軍的綠營和勇營制度以及地方性武裝力量在指揮系統、營制餉章、軍官選用、訓練方法和后勤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而作為勝利者的日本軍隊則早在19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改革舊軍制,逐漸采用了西方的新軍制,建立了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近現代化軍隊。故而,在甲午戰后,從皇帝到中央和地方官員們都認識到:“倭人此次專用西法取勝”①,并更加意識到“可信西法用兵實勝中法”②,認為中國軍事出現的問題在于:“非認真仿照西法,急練勁旅,不足以為御侮之資”③。于是,一項編練新軍的計劃大張旗鼓地實施開來。
甲午戰爭以后到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開始了以編練新軍為主要內容的軍事改革,晚清軍事改革,作為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步驟,引起了正在中國進行激烈爭奪的列強各國的廣泛關注。而當時的清政府對西方近代軍事思想、軍事制度、戰略戰術和訓練方式等方面的情況,仍然所知甚少。因此,以軍事近代化為目的的軍事改革,便不得不依靠外國教習和洋顧問的幫助,列強各國特別是西方列強及日本為控制中國的軍事力量,擴大在華利益,圍繞著中國新軍的訓練權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其中俄國起到了急先鋒的作用,不斷干預新軍的教官人選問題,派遣俄國教官并不斷擴大其權利,加強對中國軍隊的控制和影響。
沙皇俄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和侵略中國的最主要的力量之一,獨霸中國東北,進而將其勢力擴大到整個中國北方,這是沙皇俄國夢寐以求的侵略目標。為此,它曾宣稱:“俄國政府認為,同俄國邊境接壤的中國諸省,必須不落入俄國之外的任何國家的影響之下。”④甲午戰爭后期。為了不使遼東半島落入日本手中,俄國帶頭發起了三國干涉還遼,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等人由此對俄國產生了很大幻想,以為與俄國人結盟,即可牽制列強。張之洞也主張聯俄制日。俄國則利用“干涉還遼”為資本,以共同抵御日本的擴張為目的,向清政府索取報酬。其中局包括控制中國的軍事力量。1896年6月,李鴻章與俄國代表簽訂的《中俄密約》就包含了軍事互助的內容。俄國即以此為根據,侵略力量開始開始滲透到中國的軍事改革中來。
1896年10月,俄國駐華公使與清廷督辦軍務處王大臣經過談判達成《中俄新約》,按照俄方要求寫入了如果今后中國東北要“仿行新法,編練軍隊,惟向俄國借請熟悉營務之武員來中國整頓一切”⑤的內容。次年8月18日,俄國代理駐華公使巴布羅夫照會總署,稱今后“直隸、滿洲、蒙古各處、新疆之伊犁、塔爾巴哈臺與俄毗連處所,除用俄人教習外,斷不用他國教習練兵。凡離乎此者,本國政府視于我兩國目下睦誼未合”⑥。1898年2月5日和11日,巴布羅夫又兩次照會總署,重申“在中國北方各軍及武備處所,自中俄交界起,至北京為止,天津一帶亦在其內,除俄官外,不準用他國教習”⑦。總署被迫聲明,對已經聘用的德國或他國教習,“現所定合同期限未滿,礙難無故辭退,將來合同限滿,再行商定俄員亦無不可”⑧。巴布羅夫則繼續頻頻向總署施加壓力,一方面迫使中方停止繼續聘用他國教習;另一方面對已經聘用者,則要求一旦合同到期立即解聘。同時還要求當時北洋各軍使用外國教習最多的聶士成所部武毅軍聘用俄國教習,因此在俄國的壓力和脅迫下,清政府被迫聘用俄國參將沃羅諾夫為聶部訓練馬隊。
圍繞著沃羅諾夫的聘用,俄國政府和巴布羅夫耍盡了手段,以達到俄國人獨占中國北方軍隊訓練權的目的。如,中國方面事先聲明只聘一官一弁為聶士成部訓練馬隊,俄方卻自行其是,擅自派出5人,并稱沃羅諾夫系作為聶士成的參議,率練全部軍隊,造成既成事實,強迫清廷接受。再如,“原議如先用有他國教習,不令與俄員同駐一處,……并未應允專用一國教習”⑨,巴布羅夫卻堅持一俟俄國教習到達,德國教習即應全部離營。北洋大臣王文韶被迫將合同尚未到期的德國教習4人全部調離聶營。又如,按照清政府制訂的《參謀教師洋員合同》的規定,洋員“應聽中國督練官節制”,巴布羅夫卻自行規定:“沃參將系大皇帝特派之員,又系俄國羽林中大員,應居為聶軍門幕友參議之位,與軍門平等往來”,“僅能歸俄國節制……斷不能歸聶軍門節制”⑩。意在分割中國將領的軍事指揮權,企圖控制中國的軍隊。另外,合同還規定期限以“三年為滿”,在合同期內,中國政府可以“特命停止教練”,令外國教習回國。巴布羅夫卻說:“沃參將隨聶軍門作參議無限期,全在本國大皇帝派駐若干時日,即駐若干。”B11這就剝奪了清政府根據自己的需要規定聘期和根據外國教習的表現來決定續聘或解聘的權力,是俄國教官綁定在了清末新軍的教官職位上,以此來達到長期控制中國軍隊的目的。
俄國人的驕橫跋扈、蠻不講理,使得清政府各級官員和統兵將領極為反感。北洋大臣王文韶曾向總署逐條駁斥了巴布羅夫的無理要求。因此,俄國雖然強行獲得了部分中國軍隊的訓練權,但其地位是很不穩固的。隨著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對俄國控制中國東北的強烈反對以及在二十世紀初日俄戰爭中俄國的失敗等原因,中國軍事改革學習的方向轉向了日本,俄國對中國清末軍事改革的影響逐漸減少,并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注解
①《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4。
②《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23。
③《張文襄公奏稿》卷25。
④菲利浦·約瑟夫《列強對華外交》,中譯本,第212頁,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⑤《清光緒朝東華錄》(四),第146頁。
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北洋練兵案》,《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輯,第25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⑦拉爾夫·爾·鮑威爾:《1895—1912年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陳澤憲,陳霞飛譯。中華書局,1978年版。
⑧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北洋練兵案》,《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輯,第26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北洋練兵案》,《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輯,第25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⑩同上,第261頁。
B11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