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產罐頭食品始于清末民初。因其密封保存性良好且攜帶方便,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民國時期,我國罐頭食品制造業發展迅速,各種規模的罐頭食品公司紛紛設立。產品日益精美,種類日漸繁多,暢銷于各大城市。罐頭食品遂成為當時備受消費者歡迎的新型食品。
關鍵詞:民國時期 罐頭食品 公司 銷售
中圖分類號:G22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罐頭食品是將處理分選后的食品原材料充填于各種密封容器包裝內,經脫氣、密封、加熱殺菌、冷卻等過程后達到商業無菌并具有一定真空度,得以在常溫下較長時間保存的罐藏制品。根據這一定義,除用馬口鐵罐、玻璃罐、鋁合金罐外,其它如用鋁塑復合包裝材料制成的各種軟罐頭和無菌包裝;先經滅菌再包裝制成的利樂包如各種果汁、菜汁、果凍、沙司、蛋白飲料等等;可耐熱殺菌的塑料罐,塑料腸衣制成的各種火腿腸均為罐頭食品。[1]
一、罐頭食品的歷史概況
為了延長食物的保藏期限,千百年來人類研究出煙熏、日曬、鹽腌等許多辦法。現代的罐頭食品加工貯藏法,始于十九世紀,發明于法國,馬口鐵皮罐發明于英國,在美國逐步研發出工業量化生產技術,形成今日龐大的罐頭食品工業。
1804年,法國巴黎的一位糖食師傅阿培爾(Nicolas Appert)為解決普法戰爭中法國軍艦須在高溫長時間海上運輸之需要,發明了玻璃瓶罐藏食品的方法:用廣口玻璃瓶裝食物后將軟木塞輕塞瓶口,煮沸30~60分鐘后,塞緊瓶口以達到貯藏目的。經試驗后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解決了軍隊在作戰時的食物供應問題。于1810年獲法國拿破侖皇帝頒發一萬二千法朗獎金。1810年6月,阿培爾發表動植物的長期保存法。1810年,英國人杜蘭特(Peter Durand)制造出鍍錫薄鋼板金屬罐,使罐頭食品得以投入手工生產。因此取得了英國政府的專利,為馬口鐵皮罐之始祖。1821年,英國人安德伍德(William Underwood)在英國波士頓設廠,生產果實瓶裝罐頭,開啟了罐頭食品工業化的新章。1825年,美國人肯塞特(Thomas Kensett)的論著《罐頭加工法及容器》獲得美國專利許可。1864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reur)發現食物的腐敗由微生物引起,從而闡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學地制定出罐頭食品生產工藝。1877年,隨著罐頭接合機械的發明,制罐業逐漸機械化。[2] 這標志著罐頭食品已成為現代世界食品工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四季果蔬,禽肉水產,各色點心,盡集罐中。罐頭作為隨時隨地都可開罐即食的食品,以其安全性和方便性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罐頭食品生產技術成熟,多采用物理滅菌方法,不添加防腐劑即可達到商業無菌的真空狀態。密封保存攜帶方便,實乃居家旅行必備之良伴。
二、國產罐頭食品的起步與發展
我國古籍中早有關于罐頭食品的制作方法的記述。《周禮》記載“王舉則醢人共醢六十甕,以五齏、七醢、七菹、三臡實之”,此乃“罐頭食品”之濫觴。《齊民要術》提到食物的保存方法:將食物放入嶄新的白瓷瓶中,用泥密封,使風無法入內,可存放五六十日。可見我國歷代人民已經懂得使用罐藏保存食物,但由于方法簡單,一直以來由家庭自制且壇罐笨重不便攜帶,并未得到普及和推廣,與工業化的罐頭食品相去甚遠。
清朝末年,英國的餅干罐頭率先輸入,隨后日本的湯煎餅、美國的糖果以及荷蘭、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的罐頭食品源源不斷地傾銷內地。當時馳名國內的廣東蜜餞、蘇州糖果、嘉湖點心、揚州醬菜、太倉肉松等食品由于保藏密封性差、包裝不夠精美等原因,漸漸不得消費者的歡心。而外國罐頭食品一經輸入,以其制品精良、食品保存持久且便于旅行送禮等優勢風靡一時,銷量連年增長。鑒于此,國內商人相繼仿效,試圖“師夷長技以自強”,開始生產制造罐頭產品。
國內最早的罐頭食品廠出現在香港。1897年,上海泰豐罐頭食品公司和常州頤和公司先后設立。1912年,上海又成立了協貞、協和等罐頭食品廠。1914年,泰康罐頭食品公司在濟南成立。1916年,香港成立馬玉山公司。1923年,上海冠生園公司成立。自此,各地罐頭食品公司雨后春筍般紛紛設立,而舊式的食品商店也跟隨著這股潮流,逐漸采用新的方法制造罐頭食品。
三、國產罐頭食品制造概況
民國初期,我國罐頭食品制造業有七大中心,分別為廣州、汕頭、廈門、福州、上海、蘇州及揚州,產品涵蓋蔬果、禽肉、水產、糖果、餅干及醬汁幾大類。其中以上海最為發達,共有九家食品公司生產罐頭食品。[3]國產罐頭食品公司中,規模較大者如泰康罐頭公司和馬玉山罐頭餅干公司等公司均采用機器制造罐頭食品,并注重生產衛生、工廠管理等事項。通過1934年刊發于《機聯會刊》上的《泰康食品公司新廠參觀記》,可以一窺當時大型罐頭食品加工廠的狀況。
“泰康公司的創辦人,是樂先生的大哥樂汝成先生。民國三年,該公司誕生于濟南,那時是一家販賣性質的商店,入股的的有莊寶康和徐永春兩位先生,資本僅五千元。到民國七年,才開始制造罐頭,工廠也設在濟南。資本加到一萬元,改稱無限公司。十二年設第二制造廠于上海制造局路。十六年增資為十五萬元,呈請注冊,改組為有限公司。到去年(二十二年),資本增加為五十萬元,又因制造局路的工廠不敷應用,乃在楓林橋購地建屋”[4],建設新廠。
“該廠占地十八畝,內分管理、工務、事務三系,工務系又分餅干制造、機器制罐、罐頭食品制造,西點制造、中點制造、面包制造、陳皮梅制造、餅干包裝、糖果包裝,調味、焊罐、篩糖、機爐、木箱制造、及化驗等部”[4]。其罐頭食品制作的主要步驟為“制罐、焊罐、調味、裝罐、抽氣”[4]。“這廠因為是去年新造成的,所以房屋非常清潔,而且光線也很充足。各部的墻壁上,掛著醒目的標語,其中語句,以告誡工人注意衛生的為最多,如‘清潔衛生是食品界唯一信條’……工人有男的,也有女的,都穿著白色的制服,忙碌地在往來工作著”[4] 。泰康食品公司的罐頭包裝材料的生產和產品的制造形成體系,且注重產品衛生,設立化驗部以保證產品質量。說明當時的罐頭食品生產技術已然成熟,產品質量穩定。
由于罐頭食品加工工藝較為簡單,各種類型制作原理相同。除了大型罐頭工廠外,小型手工作坊亦可制造。當時常有學者將罐頭食品的制作方法刊登于報刊,建議有志從事實業及研究小工藝的人士集資將廠設于鄉村,選用地方別具特色的土特產為原材料,“譬如云南寶川祥云的黃果,產量很豐富,果實也很碩大,在當地價值很賤,國幣一元,可以買到六十多個。如果能夠制造罐頭桔醬或罐頭桔子,運銷省內外及國外,那么寶川祥云的黃果價值可以提高,而果農的生產增加經濟也可以活動了。同樣的理由也可以援用于四川的桔子。上海番茄大熟的時候每百斤僅售國幣三四角,可是當番茄造成番茄醬的時候它的價值,就不能拿三四角一百斤來量度了”[5],或將各地名產作為罐頭產品的原材料,“利用名產品制成罐頭食品,因為產品本身名譽很響亮的緣故,推銷起來,不要費多大的氣力便可以流通各處,因為名產品產量豐富,我們可以大量制造,呵護經濟原則。所以像天津雪梨,山東肥桃,奉化水蜜桃,汕頭荔枝,宣威火腿,云南大頭菜,都是理想的罐頭食品的原料”[5],并意識超前地設計了寵物罐頭,“可以搜羅多量的微小的魚,用鍋炒干,研成細末,裝入罐頭,做成罐頭貓魚,供給喂養家貓”[5],甚至建議將油條和大餅制成罐頭,“那不但是高等人士在旅途中一種很理想的食品,還可以輸送國外,讓外國人也有一嘗美味油炸檜和大餅的福氣呢”[5]。再利用鄉村低廉的人工進行生產,運送省內外銷售,以期改善農村的經濟狀況。
四、國產食品罐頭的行銷狀況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罐頭食品日益精美,種類日漸繁多。蔬果類罐頭中,汕頭各公司主要生產菠蘿、荔枝、枇杷、蜜柑等罐頭,桃子、梨、李子、沙果、蘋果、海棠、紅果、櫻桃、葡萄、香瓜、及西瓜等罐頭多由天津昌黎及北京各公司出品。禽肉類罐頭可分為牛肉、羊肉、雞肉、鴨肉等。濟南、上海的食品公司多生產牛肉罐頭,北京精業公司主要生產羊肉罐頭。水產類罐頭由于原材料地域性強,生產廠家主要分布于汕頭、上海、廈門、煙臺、福州、廣州等沿海城市。其他類型罐頭沒有明顯的地域之分。國產食品罐頭中水產罐頭每罐約四五角,蔬果罐頭每罐約兩三角,餅干罐頭根據質量的不同,單罐售價在四角至一元二角不等。[3][6]
罐頭食品用途廣泛。軍用罐頭以黃豆牛肉罐頭最為理想,民國時期戰亂時有發生,應大量制造罐頭產品供給前方需要。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中央評價委員會曾向工商省建議:限制罐頭食品在國內供無謂的消費應當輸往中國供給官兵之用”[5],可見罐頭食品在戰爭中作為軍用食品的重要性。礦工們在礦山工作時,“一罐沙丁魚和兩磅面包便可以解決一個礦工一日食料的問題了”[5]。旅行在當時是一件時髦的玩意。去郊外野餐時,“不免要帶罐頭鹵牛肉和罐頭菠蘿了。我們可以武斷地說:‘沒有了罐頭食品,便沒有了旅行。’”[5]。而在日常生活中,“一頓晚餐假如桌上沒有本地所不生產的而由遠道運來的罐頭食品,那么,這晚餐還不能算是十分豐富呢”[5],足見當時城市居民對罐頭食品的熱愛。
泰康罐頭公司的“罐頭食品有一百九十余種,中點一百余種,西點一百余種,糖果一百余種,餅干四十余種,面包十余種,果子露十余種,露酒十余種”[4]。其中,“罐頭食品,是泰康的主要出品,去年銷去十萬箱以上,每箱有四十八聽。餅干和其他食品,每天可出一萬多磅。去年該廠用去的原料,計馬口鐵六千七百五十箱,雞蛋十一萬五千二百五十磅,面粉二萬七千三百包,牛肉十五萬六千四百五十斤,魚類四十六萬五千四百斤,雞八萬五千六百斤,糖五千六百包,水果四十四萬三千二百斤,生油十一萬五千四百斤,豬油八萬九千六百斤。去年一年的營業,計一百數十萬元。銷路最好是長江一帶,近幾年來,南洋各埠也有泰康的主顧了” [4]。罐頭食品的暢銷,不但證明了產品自身品質的優秀,更體現出當時市場對罐頭食品的接受程度之高。
參考文獻:
[1]王如福,李汴生:《食品工藝學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年版。
[2]臺灣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content.edu.tw/vocation/food_production/tn_ag/can/index.htm#head。
[3]《中國制造罐頭食品之原始及其改革后工廠之設立》,《中外經濟周刊》,1924年第79期。
[4]巴玲,亦敏:《泰康食品公司新廠參觀記》,《機聯會刊》,1934年第94期。
[5]冼冠生:《罐頭食品生產合作之經營》,《合作事業》,1940年第2卷第3-4期。
[6]《國貨罐頭食品在北京行銷之現狀》,《中外經濟周刊》,1926年第1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