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有關教育的見解,多見于《論語》中。基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地位,他的教育目的主要為“培養君子”和“學而優則仕”。結合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觀點能夠看出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具有“內圣外王”的教育理想和人文教育與個性人格的和諧發展思想。
關鍵詞:孔子 ;《論語》; 教育目的
中圖分類號:G40.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教育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于精熟前代的文化遺產,并致力于傳授后學,通過50 年的教育實踐,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曾發表過許多有關教育的見解,多見于《論語》中。《論語》內容豐富,“主張孝悌等家族倫理,又強調仁義忠信等社會道德,堅持以正名整頓社會秩序,實行德政,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既重人的內在忠信之質,又重外在的禮義的修飾。”此外,還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獨特的教育哲學也在《論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孔子的教育目的觀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規定教育“為誰培養人”;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于教育任務的確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全部教育過程的組織,都起著主導作用。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基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地位,他的教育的基本目的為以下幾點。
1.1 培養君子
孔子的教育目的之一是為國家是培養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的一生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并極力尋找弘道的機會。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學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可見,教道和學道是孔門師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的,因為這種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許多有才干的學生來。
對于君子,孔子要求他們的品格具備兩方面的條件:對己要能“修己”,對人要能“安人”,以至“安百姓”。“修己”講的是德,是從政治人的先決條件,“安人”講的是“才”。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德才兼備,并以德為主。在德方面,孔子尤其把握貴賤之禮,泛愛眾之仁和推己及人的恕道。泛愛眾之仁要落實在禮上,禮要貫徹仁的精神。在仁與禮互為表里、各有功用的關系中,正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充當了中介角色。孔子認為君子只有把握這三點,才能忠于自己崇高的理想。”“在才的方面,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有治國安民之術,能治‘千乘之國’,能掌‘千室之邑’,能‘使于四方,不辱使命’。”
1.2 學而優則仕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學而優則仕”,從理論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包容多層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學習而成績不優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孔子對提倡“學而優則仕”的態度非常明確,他認為先學習禮樂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學習禮樂的是貴族子弟。如果要選用人才,孔子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學習與做官有了密切的聯系,他鼓勵學生們“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即他認為,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具有雄才偉略,并且做官從政。但必須明確一點的是,孔子教育學生做官的目的不是像普通老百姓意義上的升官發財,衣食無憂,而是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并且,圍繞這一明確的教育目的,孔子還制定了近乎全面的教學內容:禮、樂、射、御、書、數。同時,孔子對學生將來從政治國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則、方略和具體要求,包括:施仁政、行德治、舉賢人、正已身、講忠信、戒貪欲、慎言行、定名分。與此同時,孔子積極向當權者推薦有才能的學生去擔任政治事務,但他在輸送人才時也堅持一些原則:首先,學不優則不能出來做官;其次,國家政治開明才能出來做官,否則寧可隱退。孔子培養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遲地參加政治活動,他們“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學而優則仕”的提出,對于世襲世祿制度來說,顯然是一個大批判、大沖擊,成為當時知識分子積極學習的巨大推動力,對后來的科舉選士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和孔子倡導的“舉賢才”是一致的,確定了培養統治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把學優與仕優聯系起來,以學優保證仕優,有利于推行賢人政治,改良社會政治,它反映封建制興起時的社會需要,反對了不學而仕的世襲制,為平民開拓了從政的道路,成為積極學習的巨大推動力量。
2.孔子與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觀
先秦儒家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人物,同其他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一樣,都有自己遠大的教育理想,并將教育理想具體化為教育目的,作為推動教育實踐的指導綱領和行為指南。由于教育的對象是人,所以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先秦儒學大師們首先關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體現其教育思想的《論語》談及到的教育目的觀與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觀具有很大聯系。
2.1 內圣外王的教育理想
通俗的講,“內圣”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論中表現的最充分。孔子的人生實踐,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體現于《論語》、《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大同》、《學記》諸篇。
作為儒學的創立者,孔子雖然從未說過他的思想學說是“內圣外王之道”,但他所開創的“仁”學實際上就暗含此種精神。在“內圣”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于自己。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最終目的。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其實就是以獨特而平實的話語在闡釋儒家的內圣外王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才能成為“君子”,才能達到內圣,而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只有達到外王的目地內圣才有意義,只有外王實現了,內圣才最終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立身,通達了,也不要忘記使別人也能立身,通達。也就是說,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要滿足他人的需要,兩者都滿足了,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內圣外王之道”。
“內圣外王”的教育目的論的形成,是使儒家哲學成為教育哲學的重要標志,“內圣外王”的教育目的論對中國歷代知識分子人格的塑造,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2.2.人文教育與個性人格的和諧發展
“仁”是孔子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觀念,是孔子的主導思想。“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以“仁”為教育目的的出發點和歸宿,他所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仁”,他要培養與造就的理想人格就是“仁者”“仁人”,他認為受教育者“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就是希望通過德,群,智,美,體,來促成教育者個性人格的全部發展,
成為具有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品格的“仁人”。孔子以“仁”為人生目的與教育目的,集中體現了春秋時代人文精神的精粹。在孔子之后,中國的知識分子始終以人文精神作為指導的核心,中國的文化也始終以人文思想為主要內涵,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現的就是人文精神。
仁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的境界,但孔子認為,這種自由是經過一個學習、努力的過程才能達到的。儒家主張在社會倫理關系中培養德行,通過道德實踐和修養而獲取自由。此論對于我們理解先秦儒家教育中的“自由觀”是有啟發的,從教育哲學方面分析,孔子以“仁”為教育目的,實際上就是要造就個體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仁學”的基本精神是一種個體與社會、理智與情感、天與人、知與行和諧統一的人生境界。
孔子是一位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成熟的道德理性與強烈的入世精神的教育家,他生于動蕩的年代,周游列國謀求平治天下又在政治上受到種種挫折,仍然置身于高遠的文化理想,毅然以承擔華夏民族的文化傳統自許,這種追求人生質量的提高,著眼于人的尊嚴,人的價值的崇高性,充分體現了人的主體性自由。先秦儒家教育在本質上是社會本位的。儒者相信“人生不能無群”,孔子將個人對社會群體的責任認為是先天所有的義務,是必須完成的。因此,先秦儒家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這個失去人文文化制約的社會群體中建立起合乎“人道”的和諧秩序,即歷代儒家學者所倡導的“明人倫”的教育宗旨,這也決定了儒家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因此,先秦儒家教育又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特色,孔子所謂的“成人之教”、“為仁由己”均體現出一種發展個體人格、弘揚主體精神、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本主義精神特色。
3.孔子教育目的觀的局限性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孔子論士思想中也有其過失和不足之處。其中主要的一點是:由于孔子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他把教育目標局限于培養務政治國的管理人才,而忽視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勞動者,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他主張的實踐也僅僅局限于政治、教育、文藝等方面。他反對士去從事農業和商業的實踐,對一切生產勞動也都是抱極端輕視的態度。顯然,這種思想上的缺陷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使其后中國長期的社會發展受到不利的影響。
但是,我們應當明白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標是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歷史產物,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當代高等教育教育,應當繼承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同時也應根據當代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確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目標。
小結
由于各個思想家和教育家具有不同的哲學觀點,對教育本質問題和教育價值問題又有著不同的理解,因而對于教育目的問題也就有著各自不同的回答。孔子作為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目的是以培養以天下為己任、恪守道德準則、具有淵博學識和出色實際工作能力的君子。他以“學而優則仕”作為標準推舉賢才,步入政界以實現復禮之大業。結合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觀點能夠看出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具有“內圣外王”的教育理想和人文教育與個性人格的和諧發展思想。這些思想打破了自殷周以來形成的仕途貴族世襲制,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成為漢代以降官吏選拔的主要標準。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傳統的教育哲學思想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仲聯,傅璇琮,王運熙等.中國文學大辭典,上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9.
[2]周生春編.論語[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朝暉李自平.從《論語》看孔子的教育哲學[J].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
[4]黃濟著.教育哲學通論[M].陜西教育出版社,1998-11.
[5]趙躍紅.孔子的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教育哲學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