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中,公孫龍子的學說無異于一支旁逸斜出的奇葩。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學說都被冠上“詭辯”的惡名。直至近代“西學東漸”,國人發現西方哲學中蘊含的邏輯和語言分析的思維在久遠的公孫龍子學說中得到響應。于是以陳柱、王啟湘等為代表的學者對《公孫龍子》作出了開拓性的介紹和研究,繼之以蔣維喬、馮友蘭、錢穆、龐樸等的努力,最終在當今的學術界成為一門顯學。近十年,《公孫龍子》研究持續發展,以發表論文數量更為豐富的趨勢沿著前輩所開墾的道路繼續挖掘公孫龍子的形名思想。
一、 關于《公孫龍子》的邏輯學思想的研究
2002年,由周昌忠撰寫的《公孫龍子答客問》中說道:“公孫龍的邏輯思想構成我國古代邏輯理論思維發展的重要環節。”這業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他的思想建構了知性思維的最基本原理——確定性和分析性。以《名實論》、《白馬非馬》為代表的“正名”名篇無疑確立了語言哲學里的幾個重要的范疇,即“物”、“實”、“位”、“正”、“名”。知性思維的確定性歸根結底是概念的確定性。定義是知性思維確定性的基本機制。對上述幾個范疇的探討,也就是一個確定其內涵與外延的過程。這一點在《公孫龍〈名實論〉的邏輯哲學意義》中作出了很好的思考。這篇文章以對《名實論》的析講為主,對內以墨子的邏輯學說為參照,對外同亞里斯多德等西方哲學家學說相比較,十分細致深入地探討了公孫龍子邏輯思想上的“同一律”,作者武斷地指出除了表述上的不同,三者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而《公孫龍的邏輯思想再探》則從《白馬非馬》入手,比較全面地講到了該篇強調對概念的定義、內涵與外延以及二者的反變思想、充分條件假言連鎖思想和內涵的固定性。
二、 關于《公孫龍子》的語言學思想的研究
1、語言哲學的研究
周昌忠強調《公孫龍子》中整個的語言分析哲學體系是以本體論為基礎。中國古代哲學家大多跳過本體論階段,直接進入對人的本性和人生意義的考察。但是《公孫龍子》無疑“轉向對‘名實’本身及其關系的形而上反思”,這個問題在后面的學者的文章中得到反映。曾祥云的一篇叫《論公孫龍哲學的理論貢獻》的文章中寫道:“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堅白石二’、‘二無一’ 諸論,都不過是一種‘假物取譬’的論說方式,其實質都是關于名即語詞符號問題的論述。”他同樣認為奠定該學說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名實論》和《指物論》是其論說的基礎。他認為在這兩篇文章中公孫龍子給出了“名”的經典界說,提出了“正名”和“名實一致”的重要性。在一篇《關于如何正確說話的理性反思——公孫龍語言認知思想研究》中作者重點關注了文本中“是”的語言分析,通過對于“名實”聯系的語言分析,“探討作為認識者的人對于‘此之為此’,‘彼之為彼’本身的意義的認識和把握”。
《指物論》的文體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曾祥云說:“指物論在事實上是否為客難主答式對辯體,本就是一個值得深究和需要討論審明的問題。”他駁斥了錢穆、龐樸、陳柱等學者的觀點,認為《指物論》并沒有體現對辨風格。2006年的一篇邯鄲學院學報上的文章給我們大致區分了“物”與“指”和“指”與“非指”的關系。在一篇《公孫龍的〈指物論〉篇懸解》中,作者大致述評了詮釋《公孫龍子》的觀點,他把詮釋理路分為傳統和西方兩條,又在這兩大類中細分。然后深入考辨了其中的“物”“指”意義。美國學者在浙江大學學報發表文章,從《指物論》的英文翻譯這個接受角度考察其中的邏輯和本體。這是一個新的視角,美籍華人學者擁有天然的優勢,西方理論的滲透使整篇文章浸透著理論的深度。時隔三年,一位叫江向東在《中國哲學》把《指物論》整篇附上,集中筆力對其逐句疏解,他采取的“知識理論”視角將這篇文章解讀比較透徹。
2、語言符號學、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研究
2011年陜西師范大學出來一篇碩士學位論文,文章對《公孫龍子·指物論》一篇中的“指”這一新的概念進行了語義學方面的分析,并明確提出了公孫龍哲學中的、與“語義三角”理論極為相似的“實在—思維—語言”的三因素框架;其次對《公孫龍子·堅白論》一篇進行了分析,依照西方語言哲學的觀點,解釋了表示事物特性的稱謂之間的、相互獨立存在的特性;再次對《公孫龍子·通變論》的中心論題“二無一”進行了語言符號學意義上的分析,探討了復合詞作為語言符號的能指的獨立性,并揭示了復合詞的合成規律;最后對《公孫龍子·白馬論》一篇作了全面的現代語言學分析,對前面各篇目中的經過現代語言學分析而得出的理念進行總結,用以解釋“白馬不是馬”這一長久以來無法本人們接受的理念。這是一篇詳盡探討了《公孫龍子》五篇分別體現的語言學思想。再看其它文章,大致同這篇碩士論文相符。不過一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報上的名為《好微眇之言,持無窮之辯——公孫龍學說及其在當代語言學—美學的意義》對公孫龍語言思想開辟出了新的研究格局,將美學融入語言學的研究中。作者認為公孫龍的學說和西方藝術美學理論相契合,他以“離”這個字眼為切入點,說明人類生活自有一種“離”或者“隔”的孤獨感和荒誕感。這樣的思路和分析是十分獨特的。
參考文獻:
[1]江向東.《公孫龍子·指物論》新詮[J].中國哲學史,2011,(01).
[2]曾祥云.關于《公孫龍子》研究的若干問題[J].哲學研究,2009,(10).
[3]段景蓮.公孫龍《指物論》再析簡說[J].哲學研究,2002,(03).
[4]成中英,理查德·斯萬,胡星銘.公孫龍《指物論》中的邏輯和本體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3).
[5]曾祥云.論公孫龍哲學的理論貢獻[J].學術界,2009,(05).
[6]曾祥云.《公孫龍子·指物論》非對辯體論[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9,(03).
[7]夏鵬鵬.先秦名家論辯思想探析[D].南京大學.2011.
[8]曾祥云.論公孫龍哲學的理論貢獻[J].學術界,2009,(05).
[9]牛軍.《公孫龍子》中“離”之辨析[J].理論界,2010,(10).
[10]黃克劍.公孫龍“離堅白”之辯探賾[J].哲學研究,2009,(06).
[11]陳筠泉.《公孫龍子》的邏輯正名思想[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05).
[12]陳聲柏,李巍.從“物”“實”之別看公孫龍名學的價值——以荀況為參照[J].中國哲學史,2008,(01).
[13]鄢曉玲.再論“白馬非馬”[D].華東師范大學,2010.
[14]趙炎峰.先秦名家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
[15]張長明.《公孫龍子·通變論》的現代解讀——從語詞符號的角度[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16]曾祥云.《公孫龍子》辯題求解——從語言哲學的角度[J].湖湘論壇,2009,(04).
[17]張岱年,辛冠潔.讀《公孫龍子新注》[J].哲學研究,1981,(08).
[18]朱前鴻.以符號學析公孫龍子的《指物論》[J].學術研究,1997,(02).
[19]曾祥云.《公孫龍子·指物論》疏解[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1).
[20]周昌忠.公孫龍子答客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1]譚戒甫.公孫龍子形名發微[M].中華書局,1987.
[22]夏國軍.公孫龍的邏輯思想再探[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23]景陽,張路安.公孫龍名辯思想的文化特征探析[J].人民論壇,2010,(20).
[24]牛軍.《公孫龍子》中“離”之辨析[J].理論界,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