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以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的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了王力《古代漢語》中的注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的注釋和結合了前人的其他研究成果,發現這篇課文的注釋中存在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分為三類加以改正。
關鍵詞:課文;注釋;問題
《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入選在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中。在蘇教版的語文教材里這篇文言文共有45個注解,在對比了王力《古代漢語》中的注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的注釋和結合了前人的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蘇教版的這篇課文注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偨Y起來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注釋有誤或不準確;二是該注釋的沒有注;三是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不分。下面我就這三了類別一一來加以改正。
一、 注釋有誤或不準確:
有一個語言學家曾經說過,每一個詞語,當它用在一個新的語境中時,就是一個新詞。特別是一些多義詞,“那些近引申的義項一般只表示詞義的細微差別,即使用其中的一個義項去解釋句中的詞或句子還是說得通的,但我們不能失之于籠統,應該做到盡可能的精確”①
1、 課文的注釋五:[貳于楚]: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貳,從屬二主。
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中沒有直接注釋“貳”這個字而是引用了一段史實“鄭世家云:文公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②王力《古代漢語》,對這個語句的注釋是參見《鄭伯克段于都》“貳于己”注?!多嵅硕斡谯场分小百E于已”的注解為“一方面屬于莊公,一方面屬于自己”,也是把“貳”釋為“兩屬于”之義。③
筆者認為蘇教版課文的注釋和王力的《古代漢語》注釋都不夠確切,這里的“貳”解釋為背離一方而“歸附擁戴”另一方更為確切。《左傳》中的這句話,《新序·善謀》作“晉文公、秦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而附于楚?!边@是古人將這種“貳” 讀為“附”的例證。《國語·晉語九》:“是吾以鼓教吾邊鄙貳也。夫事君者,量力而進,不能則退,不以安賈貳?!表f昭注:“貳,二心也?!贝死校鞍病迸c“貳”詞義相反。綜觀以上各例中“貳”字,或義同于“附”、或被解為“二心”,其實,都是指背離一方而投向別一方。“貳”字本身為“攜貳”義,它所表示的行為就必須包含這兩個方面。如果簡單地釋為“兩屬”,其間的“背此親彼”的實際就揭示不出來了。而且將文中的“貳”解釋為背離晉國而投向楚國也更加符合《春秋左傳注》中“背晉助楚”的史實。
2、 課文93頁注釋十三:[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
在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都是用同來表示的,所以,如果按照教材里的解釋,那么“已”和“矣”就是古今字,異體字或者通假字中的一種。但筆者認為這里的“已”和“矣”之間并不存在這三種關系。在王力的《古代漢語》中“也矣”略等于“矣”。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已作為語氣詞。略等于“矣”?!稌ぢ逭a》:“公定,予往已。”《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雖舜禹復生,弗能改已?!边@兩個已都解釋為略等于“矣”的語氣詞。所以課文注釋中“已”同“矣”的說法是錯誤的,它們倆之間并不存在古今字,異體字或者通假字的關系。這里應該改為“已”略等于“矣”。
3、課文注釋八:[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
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中的注釋是:以繩系之垂而出城。王力的《古代漢語》中注解為用繩子吊著重東西,這里指用繩子縛住燭之武從城墻上送下來。
筆者認為,這里課文中的注釋不夠準確,縋,《說文》:“以繩有所懸也?!薄稄V韻·寘韻》:“繩懸也?!薄抖巫ⅰ罚骸耙岳K系物垂之是為縋,縋之言垂也?!薄掇o源》第2456頁:“用繩懸人或物使下墜?!雹芏n文中直接把縋的意義解釋為“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是不準確的,我們認為,應先注出其詞義,再說明其實質內容。所以課文中應解釋為“[縋]:用繩子拴著重東西使下墜,這里指用繩子縛住燭之武從城墻上送下來。”更加妥當。
4、課文注釋十[闕(jué)秦]:侵損秦國的土地。
這里的意義注釋沒有問題,但是闕的讀音注釋有誤。在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和王力的《古代漢語》均沒有注音。
筆者認為這里的闕的讀音應該是quē。《說文解字》“闕,門觀也。從門欮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的注音為“去月切”,可知此釋義中,“闕”的讀音為què。《集韻》屑韻下,“闕”亦注音為“苦穴切”,今音讀為quē?!墩f文解字》:“缺,器破也。從缶夬聲?!薄端伪緩V韻》入聲卷第五,屑韻缺小韻字下注為:“缺,少也。說文曰器破也,傾雪切。”《宋本玉篇》缶部第二百四十三:“缺,祛決切。虧也,破也,亦作垂夬?!比钡谋玖x為器破,破了,自然也就是器皿少了一塊兒,于是“缺”引申出“缺少”的意思。”傾雪切”、“祛決切”,今音均讀為quē。由上可知,缺在當缺少、虧損之意時,讀為quē。闕的本義為門觀,即“宮門左右樓觀,中間闕然為道”?!端伪緩V韻》入聲卷第五,月韻下闕小韻有:“闕,門觀也?!稄V雅》曰‘象魏闕也’。《釋名》曰‘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又失也,過不供也。又姓,出下邳漢有荊州刺史闕?去月切”。據上述材料可以知道,闕的本義為“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因為闕在門兩旁,中間自然就形成一個空道,空也就意味著缺乏、缺少,所以闕就由本義引申出缺乏、缺少之意。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表示“缺少、缺乏”之意時,“闕”與“缺”是一樣的。又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缺”字下注:“又通用作闕”,可知“闕”與“缺”存在通假關系,即“闕”通“缺”。《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在“闕”字下也注明“同缺”,讀音為quē?!端涀ⅰと龒{》:“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闕”通“缺”。因為“闕”通“缺”,通假必須讀如本字,所以“闕”讀為quē,意為缺少,缺乏。《宋本玉篇》門部第一百四十一:“闕,祛月切。象魏闕也。又失也,少也。又仇月切。左氏傳曰:‘若闕地及泉’”。仇月切,今讀為jué?!督浀溽屛摹罚骸瓣I,其月反”。其月反,今讀為jué。《集韻》:“掘,穿也?;蜃麝I”。由上可知,闕與掘通,所以“闕”可意為挖掘,讀為jué。據《漢字古音手冊》、《古今字音對照手冊》的注音,“去月切”今音有兩個:“闕”當宮闕義講時,讀為què,解作闕失義時,讀為quē。綜上所述,闕有三個讀音:què、quē、jué。讀作què 時,是“闕”的本義,意為門觀,宮闕;讀作quē 時,通“缺”,意為缺乏,缺少;讀作jué 時,通“掘”,意為挖掘?,F在再看《燭之武退秦師》中這一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在這里,闕解釋為減少與缺乏,缺少義相合。所以這里闕應該讀作,quē,而不是jué。⑤
二、 該注釋的沒有注:
1、 課文93頁的注釋六:[晉軍涵陵]:軍,駐軍。
這里的“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在后文的注釋中,凡是詞類活用的詞都一一加以注明,這里的“軍”字也應該注明是用如動詞。這樣前后文的注釋體例才能一致。
2、 課文93頁的注釋十五:[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這一句是古漢語中需要辨識學習的判斷句,這里的“是”是指示代詞,作句子的主語,指上文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課本中簡單的解釋為“這”顯然是不夠的,應該把“是”的用法,詞類都加以注釋。
3、 課文94頁的注釋二:[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課本中這個注釋并沒有注釋詞義,而是直接串講了整個句子的大意。但筆者認為這個句子里的“舍”字還是有必要注釋一下的。因為這里的舍不僅是古今字而且其意義也不是“直接舍棄”而是“不取,不滅掉”。所以這里的舍應采用王力《古代漢語》中的注釋:“捨棄,不取,不滅掉,后來寫作捨?!?/p>
4、 課文94頁的注釋四:[共其乏困]
課本中的這個注釋也解釋了“共”,串講了句義,并沒有注釋“乏困”。筆者認為這里的“乏困”和現在的意義是有區別的,在王力的《古代漢語》中就有明確的注釋“乏困,本來行而無資叫乏,居而無食叫困,這里指使者往來時館舍資糧不足。”
5、 課文94頁的注釋十八:[微夫人之力不至于此]
這句話中的“微”課本中并沒有注釋,但筆者認為,這個微是一個很典型的否定副詞,而否定副詞的學習也是高中階段古漢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這個的“微”字是應該給與解釋的。王力《古代漢語》中“微,帶有假設語氣的否定副詞,略同于“非”,等于說假如不是?!?/p>
6、 課文94頁的注釋二十三:[亦去之]
在課本的注釋中直接是解釋了整句的意思是離開鄭國。并沒有單個的解釋去的意義。而這里的去和現代的意義很不相同,所以很有解釋的必要,這里的“去”意味著離開,而不是到哪里去,是和現在意義完全相反的。所以應該加以注釋,防止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發生混淆。
三、 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不分
在蘇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中很明顯的一個不足就是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不分,都只是用一個“同”字來籠統概括。這樣的注釋是很不利于學生以后的古代漢語學習的,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這些三者混淆的所謂的“同”的關系一一辨清。
1、課文94頁注釋四:共,同“供”
在王力的《古代漢語》中注釋中明確點明了這里的“共”和“供是古今字的關系?!肮玻?,后來寫作供” 筆者也認為這里的“共”和“供”是古今字的關系?!肮病钡谋玖x為兩手同舉一重物,“供給”義是在“共”這一意義上的引申。所以“供”是“共”的后起之字,它們之間是古今字的關系。課文的注釋應該改為“共,供給,后來寫作供?!?/p>
2、課文94頁注釋十三:說,同“悅”
在王力《古代漢語》的注釋中“說”和“悅”是古今字的關系。在其他的說表示喜悅義的例子中,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薄罢f”和“悅”也注釋為古今字的關系。所以筆者認為文章中的“說”和“悅”字的確是古今字的關系。課文的注解應該改為“說:喜悅,后來寫作悅?!?/p>
3、課文94頁注釋二十:知,同“智”
在王力的《古代漢語》中認為“知”和“智”是古今字的關系。在王力的《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知”在解釋為智慧這個意義時候也是和智成為一對古今字。⑥在“知”解釋為智慧的例子《論語·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中《論語》的注釋 “知”和“智”也是古今字的關系。所以這篇課文中的“知”和“智”是古今字的關系。文章的注解應該改為“知,智慧,后來寫作智?!?/p>
通過以上對《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蘇教版入選的課文注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文言文課文的注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的,而課文注釋的正確與否對于我們的高中的語文文言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這些注釋存在的不足,并能進一步去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周大璞.訓話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中華書局.2009
[3]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9
[4]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M].商務印書館.2003
[5]王靜.簡說《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闕”字[J].文化縱橫談.2012(5)
[6]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中華書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