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末東北史料具有記載分散、內容較少等特點。近些年的研究也以論文為主,考證頗多,分布不均。
關鍵詞:金末東北 材料分布 特點
中圖分類號:K24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金朝作為由女真族建立的地處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其發源地東北地區的歷史歷來是研究的重點之一。東北地區不同于金朝的中原領地,民族眾多,歷史問題和民族問題融合互動,使這一地區的關系變化尤為復雜。相關研究雖然研究由來已久,但因其歷史記載本就分散,多年來眾多學者的大量工作集中于搜集史料、發掘整理遺址遺跡和考訂史實等工作中,研究深度和成果豐富度方面仍有發展空間。尤其是已有成果在地理和內容分布上很不均衡。本文即對以往有關金末元初東北歷史的資料分布和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歸納總結研究的特點,并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一、金末東北相關史料的分布
1、正史記載分散。正史作為后世官方對前代歷史的記錄和總結,在歷史研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歷來是史學家在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但有關金末東北的史料在相關正史中的記錄則極為分散。據不完全統計,元朝脫脫主編的《金史》中,相關材料散記在《衛紹王本紀》、《宣宗本紀》、《哀宗本紀》、《地理志》、《食貨志》和《奧屯襄傳》等約二十余篇紀、志、傳中。同為元朝脫脫主編的《元史》中,相關內容也散記在《太祖本紀》、《地理志》、《木華黎傳》和《耶律留哥傳》等篇章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兩種正史中,活躍于金末東北歷史舞臺的蒲鮮萬奴都未被立傳,耶律留哥也僅在《元史》中有傳,《金史》未予專門記載。另外,同一時期的《宋史》對此時的東北地區基本無記載。
2、多家史書有相關記載,但內容較少。雖然其它史書對金末東北地區歷史的記載也如正史般少而分散,但有所提及的史書數量尚可,總算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例如:宇文懋昭所著《大金國志》的《章宗紀》等篇、李心傳所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的《韃靼款塞》、孟洪的《蒙韃備錄》、元好問的《中州集》、劉祁的《歸潛志》和魏源的《元史新編》等近五十種史料中都有相關記載。其中曾廉所撰的《元書》、屠寄所撰的《蒙兀兒史記》和柯紹忞所撰的《新元史》中更是為蒲鮮萬奴和耶律留哥分別單獨做傳,金毓黻的《遼東文獻征略》則寫有王澮傳,對這一時期的相關歷史都是一種整理和留存。
3、后人有部分補記和整理。關于后人的補給和整理,除了之前提到的清代學者所做的記錄和所寫的傳記外,最為突出的當屬1990年12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經趙鳴岐、王慎榮匯編的《東夏史料》一書。該書被收錄在《長白叢書》第四集中,搜集了大量有關東夏國的史料,是研究東夏國及這一時期東北歷史的重要材料匯編書籍。
4、國外史料也有少量相關記載。有關這一時空中歷史記載的國外資料,首推朝鮮李朝時期鄭麟趾所著的《高麗史》。這部139卷的史書記載了上起918年,下至1392年高麗王氏王朝的史事,基本與我國宋遼金元的歷史時期相合。其中大量有關高麗與中國各政權間交往的史料極為珍貴,也保存了不少金末東北地區的相關內容。另外,1991年6月出版的同屬《長白叢書》第四集的《朝鮮文獻中的中國東北史料》一書中,也對涉及到金末東北地區的部分史料做了整理匯集。其他諸如法國雷納·格魯塞的《蒙古帝國史》、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波斯拉施特的《史集》和伊朗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等書中也有少量的相關材料。
二、已有研究成果及其特點
1、研究成果以論文為主,書籍中涉及較少較分散。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有關金末東北地區的各種論文總數已達80余篇。這其中既有專門論述金末東北歷史的文章,也有將時間和空間視野擴展開來,將金末作為其中一個部分進行論述的文章。這些文章涉及金末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歷史地理、出土文物和遺址遺跡以及金末活躍在東北地區的重要人物,范圍廣博,見解獨到。但相對的,系統論述金末東北歷史的書籍則非常之少。最引人關注的,是1990年10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慎榮、趙鳴岐寫作的《東夏史》。這本書以金末蒲鮮萬奴在東北建立的東夏政權為著眼點,分十三個篇章,詳細闡述了有關金末東北的形勢、蒲鮮萬奴的身份和仕宦經歷、東夏國建立的過程、國號、年號、都城、疆域、中央和地方管制、各經濟部門的發展情況、境內城市和長城的情況、丞相王澮的生平以及與蒙古和高麗關系等諸多問題。即是對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東夏史研究浪潮的吸納和總結,也開創了東夏史繼續研究的重要基礎。
除此以外,其他書籍中有關金末東北地區歷史情況的記載大多只是少量的,有些涉及的內容寬泛而相對淺顯,有些則是從專題研究的角度出發,在敘述的過程中涉及到了一小部分當時當地的內容。
2、成果分布不均衡。有關金末東北地區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論文成果中,大約有一半左右是以東夏國為研究對象的,這造成了論文研究分布的嚴重不均衡。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東夏史研究在東北遼金史學者中漸成熱潮,有關建立者蒲鮮萬奴的姓氏身份、任職經歷、東夏國政權國號的確定和是否變更、東夏國年號及其使用年限的劃分、東夏國亡國的具體時間等問題先后成為研究的重點和討論的熱點。學者們綜合運用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和民族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從國內記載和國外記載等多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景愛和樸真奭兩位學者在關于東夏都城的問題上進行了長達幾年的學術商討,使得有關東夏國政治和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為這一時期東北地區歷史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但這種研究的熱情所造成的不均衡在短時間內很難彌補,尤其是在史料匱乏的情況下,有關金末東北其他方面的研究便顯得薄弱許多。近年來這種狀況開始呈現扭轉趨勢,研究的范圍和內容都有擴展,但某些問題依舊薄弱,尤其是金末東北文化方面的問題,幾乎沒有涉及。
3、結合考古資料進行研究。金末東北地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有不少內容集中在東夏,這與東夏的年代更容易判定入金末有很大關系。結合考古資料的研究主要著眼點分布在出土的東夏銅印、銅鏡、銅砝碼和東夏城址方面。相關出土文物的研究不僅如以往般詳細介紹了其出土地點、保存地點、大小形制、使用材料、花紋樣式和文字內容等,諸位作者還將文物與東夏史的研究相結合,對史事進行了補充、闡釋和訂正,并將這些文物資料進一步運用到了有關東夏國的職官制度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中。東夏城址的研究也與金末東北城市發展和東夏國疆域等問題的研究進行了結合,研究視野更趨廣闊,方法更為靈活。
4、考訂性研究比例較大。由于史料的匱乏和研究內容大多集中在東夏國問題上,導致三十幾年來的研究中,相當一部分力量用在對史料、史事和遺址遺物的考訂分析方面,并明顯的體現在有關金末東北的歷史地理研究和出土文物研究方面。另外,由于記載的缺失,作為研究熱點的東夏國歷史也有許多不明之處,學者紛紛就掌握的資料進行了考證和推測。例如:東夏國國號問題,就曾有多名學者先后提出大真國號始終未變論、大真國實為東真論、東真國為大真東遷后稱號論和東夏實為東真之誤等觀點,并經過對史料的梳理和考證,漸趨傾向于蒲鮮萬奴國號初為大真,后改東夏一說。類似的考證文章還出現在關于東夏年號和都城等問題的探討中。這些考訂性的研究為后人準確把握史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也使得這一階段的相關文章在視野廣度上相對較窄,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廣泛發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