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祭祀是一種海洋民俗文化,祈禱一年四季風平浪靜,漁獲豐收。人們海祭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宗教生活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的宗教生活正是向神靈求福消災,希望得到神靈庇佑,祈禱降福免災。海洋祭祀正是由于古代人們的這種宗教思想演化而來的的。本文正是根據海洋祭祀與宗教活動的作用相似之處來探討海祭的宗教意義。
關鍵詞:海洋祭祀 宗教 意義
中圖分類號:J6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海洋祭祀概述:
海洋祭祀是一種海洋民俗文化,它完全是由漁民自發形成的一種信仰和崇拜。海洋祭祀取材于臺山漁民的拜龍王習俗和廣海的打龍船儀式。每年秋季,臺山漁民都要舉行一項隆重的祭?;顒?,他們拜大海、祭龍王,以祈禱一年四季風平浪靜,漁獲豐收。在現代海洋捕魚業中,每次出海祭祀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但祈求在出海時風平浪靜,還祈求可以滿載而歸。祭祀是人們尋求心理慰藉的主要形式。在祭祀過程中,如果出現突變,證明神靈告知此次出海不順,讓漁民們停止這次出?;顒印:<阑顒拥哪康?,是祈愿并祝福出海捕魚的部落居民能滿載漁獲,且平安的歸來。不同地區的漁民祭拜的海神各不相同,有的地區供奉龍王爺,有的供奉大海,有的則供奉祖先。但他們祭拜各路神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二)宗教的概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并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宗教的基本特征是它信仰一種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著自然和世俗社會,而這種超自然的力通過人格化而變成神靈,成為信徒?們崇拜的偶像。從時間發展來看,隨著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宗教在不斷地演變。由最初的自然崇拜,發展到神靈崇拜,由多神崇拜發展到一神崇拜。各宗教除了其崇拜的對象不同以外,還有各自的一套獨特的教義、信條以及宗教習俗。在宗教內部,有的還有獨特的組織、等級和制度。
(三)祭祀活動的起源:
中國祭祀活動的歷史很久遠,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產生是源于人類初期對自然界的變幻莫測的敬畏和無助, 由于當時人們認識水平的局限, 認為上有天神, 下有地神, 所以才有了天神與地神控制的日月星辰、 電閃雷鳴地震洪水等。他們對自然現象充滿了神秘感, 充滿了敬畏和恐懼, 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 拜天地、 祭神明, 祈求神明和古代被稱之為“ 五禮” 的賓禮、 嘉禮、兇禮、 軍禮、 吉禮中, 祭祀被稱為吉禮, 說明祭祀自產生的那天起, 就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并被認為是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祝愿和福祉的吉祥之事。中國是文明古國, 傳統的祭祀活動非常豐富。人們相信, 祭祀能保證獵物的捕獲、 季節的正常變化甚至莊稼的豐收。這種基于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動, 一旦習以成俗, 便成了傳統節日的雛形。
(四)宗教儀式的主要態度:
宗教儀式的主要態度根據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分為積極膜拜與消極膜拜。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的是積極膜拜。
涂爾干在書中提出一種儀典即“因提丘瑪”每個圖騰群體都有自己的因提丘瑪。但是大部分圖騰群體的因提丘瑪的含義相識。舉行儀式的目的就是要保證作為氏族圖騰的動植物種能夠得到繁衍。如果他們舉行了這種儀式,他們在心中就可以確信,氏族所守護的動物物種,也是他們所依賴的物種能不斷繁衍下去。通過對最基本儀式的描述中發現了構成大規模宗教制度的所以基本原則。這種宗教制度注定要成為高等宗教中積極膜拜的一塊基石,這塊基石就是祭祀制度。在大多數的社會力,共同進餐可以在出席者之間建立起認為的親屬紐帶。實際上,親屬是指那些未經加工就具有血肉的人。食物始終是可以持續再造有機體的物質。根據史密斯的說法,祭祀中供奉食物的目的就是使崇拜者與他的神通過共同的食物進行溝通,使兩者之間建立親屬關系的紐帶。在祭祀過程中,食物不是天然具有神圣性,而是人們通常使之具有神圣的性質。在因提丘瑪中,每個成員通過祭祀獲得了自己的力量和社會位置。所以,他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盡可能的維護它。但是,所有力量如果在事物正常運作中市區的能量得不到補充的話,就會隨著時間而流逝。所以維護和補充就具有一種生死攸關的必要性,而這就是積極膜拜的真正根源。祭祀之所以產生,并不是為了在人與神之間制造一條認為的親屬關系紐帶,而是要維持和更新最初就已經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天然的親屬關系。完整的祭祀制度包含了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共享行為,一是供奉行為。
(五)海洋祭祀形式與宗教的聯系
海洋祭祀的主要形式是,在出海捕魚前,村中所有的青年都會聚到會所里,由族里的長者,以及有經驗者將會知道如何網魚,以及傳授如何在大海中捕魚的技術。傳授完各種技能,再由族中的尊者查詢黃歷來挑一個好日子祭拜海神。在祭拜海神之前先要準備獻與海神的食物,酒水,和水果等。在祭拜的那天,出海的船員們沐浴更衣,在船長的帶領下,對海神進行祭拜,祭拜之后的食物由海員們共享。船長在祭拜之后也會按照黃歷挑個吉利的的日子,在那天船才會真正地使出海港。
船員們的海洋祭祀與宗教態度中積極膜拜的因提丘瑪有著相視之處。在因提丘瑪中,阿蘭達人最重要的兩個形式,其中一個是與維切提蠐螬氏族有關。當蠐螬大量成熟的時候,所有人都要盡可能多的把它帶回去,并烤熟。蠐螬收獲的時間很短,當他們數量開始減少的時候,阿拉通雅命令所有人都回去并帶上他們的蠐螬?;厝ブ蟀堰@些蠐螬磨成粉末,成員們共同分食這些粉末,但是每人只能吃一小口。這種進食的實體是食物,這其實是在崇拜者與他的神通過共同的食物進行溝通。在海洋祭祀形式中,海員們的祭祀是先用食物供奉神靈,供奉結束之后,成員共同享用被供奉了的食物,以通過食物與神靈達到聯系,溝通的目的。從祭祀的形式上來說,海洋祭祀與宗教的祭祀有著相似之處,可以說海洋祭祀的形式只是宗教的一小部分。
總結:
通過對海洋祭祀以及宗教祭祀的論述,從形式及意義上找到兩者的共同點,也可以說找到了可以證明海洋祭祀從屬于宗教,是宗教的一部分。雖然祭祀是宗教的主要部分,但是宗教并不代表祭祀。海洋祭祀同樣如此。海洋祭祀與宗教祭祀相同之處只是海洋祭祀意義的一部分。但是海洋祭祀的宗教意義則占據著海洋祭祀意義的主要部分。
參考文獻:
[1]何星亮:《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
[2]詹鄞鑫:《 神靈與祭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劉曄原、 鄭惠堅:《 中國古代的祭祀》,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年版。
[4]杜希宙、 黃濤:《 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版。
[5]傅亞庶:《 中國上古祭祀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
[7]鐘金貴:《文史鉤沉》,2012年第3期下。
[8]李欣:《文學自由談》,2008年8月
[9]郭燦輝:《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6月,第17卷第2期。
[10]余和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9月,第2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