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圣經》中“契約”一詞為核心概念,指上帝與人立約來規范人的行為,并給予人以世俗的利益,形成一種互動關系。本文從神與人訂立的四個重要契約,即“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西奈之約”、“大衛之約”來探討《圣經》中的契約精神。
關鍵詞:《圣經》;契約精神
中圖分類號:DF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在《圣經》中,“約”(covenant)一詞經常出現。“約”為“約法”或“契約”,最早的原意似與古代中東地區的經濟交往活動有關,即交易行為的雙方所達成和奉行的相互間的承諾原則。[1]希伯來圣經將上述契約形式運用到上帝與人之間,使雙方承擔相應的義務,使上帝與人之間建立一個牢固的聯系和溝通機制。[2]契約的本質是一種雙向的聯系和規范,以立約方式確定人與神的關系表明猶太人不再把人神之間的關系看成一種傳統的宿命安排,而是一種互動關系。通過神和人的立約,神給予人以世俗的利益,以換取人在精神上的服從;人通過承諾精神上的服從,敬奉上帝,從而得到上帝許諾的世俗的利益。上帝與人之間的立約,主要有四個:“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西奈之約”以及“大衛之約”。
“挪亞之約”是由于上帝見人間滿是罪惡,決定要懲罰人類,用大洪水毀滅敗壞了行為的舊世界,從而創造以挪亞為始祖的新世界。神與挪亞立約,“我與你并你們這里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我使云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出現在,我便記住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不再泛濫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3] 神期望他能謹守契約,順服神的旨意。盡管人類本應因犯罪而被滅絕,但上帝收回了使其滅絕的成命。人類雖罪惡累累,但仍可活在世上,在有生之年尋求與世界的造物主建立更密切的關系。“挪亞之約”被看作耶和華與全人類、全世界的生靈之間普世性的契約。
“亞伯拉罕之約”的內容更具體,如肉塊之約“你為我取一只三年的母牛,一只三年的母山羊,一只三年的公綿羊,一只斑鳩,一只雛鴿”;[4]割禮之約“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們立約的證據。”[5]等。亞伯拉罕得到神的揀選,成為神的選民,與神訂立了契約。但不管是肉塊之約或割禮之約,都使用了一種象征性的標志表示亞伯拉罕借著和上帝立約,將上帝的權威性傳遞給了自己。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關系著目前與未來。這約在亞伯拉罕和造物主之間建立了一層永恒的關系,這關系更影響他的后代子孫。神與亞伯拉罕所訂立的契約,在以色列人和基督徒眼里乃是生命之基。族長亞伯拉罕代表的是一種遵守契約的精神。
“西奈之約”是耶和華和出埃及的以色列先民通過摩西在西奈山上訂立的契約,是六百年前他與亞伯拉罕及其子孫所立其契約的發展及其延伸,是舊約信仰的核心,也是延續至今的猶太教、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奠基石。在古猶太文化中,“約”這一術語尤其是指上帝與以色列人在西奈的立約。[6] “西奈之約”中的“摩西十誡”則為最重要的契約。《圣經·舊約·出埃及記》第二十章記載如下:1.除了耶和華之外,不能信仰其他神。2.不可崇拜任何偶像。3.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字。4.當守安息日為圣日。5.當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盜。9.不可作偽證陷害人。10.不可貪婪他人的財物和其他一切。[7]前四誡主要是指向人與神的關系,端正人與神的關系是首要的倫理義務;后六誡則主要是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些誡條涵蓋人類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準則。“摩西十誡”通過上帝與人立約,使神與人之間的關系維系仰賴于人對神絕對的順服。“西奈之約”反映了上帝與其選民—以色列民—所建立的正式關系。在神與以色列之約中,神永遠是主動的,而以色列則被動地接受約。因此,以色列的全部歷史可以被歸納為:當她忘記、毀棄、褻瀆約的時候,就遭受詛咒中的民族災難、戰爭、疾病與死亡;而她信守這個約時,就得到約的福祉。“西奈之約”就是一套將流亡途中的以色列先民規范起來的行為標準。
“大衛之約”在《撒母耳記》有關經文中,上帝的信息是通過先知拿單傳達給大衛的。上帝與大衛立約不只是個人或一個小家庭的事,而范圍則涉及全民族。大衛在年青時代作牧人時,就蒙上帝揀選作王。上帝一再重申立約的應許:“我常與你同在”。耶和華承諾會讓他的后裔接續他作王,他兒子的國位必永遠堅立。上帝要作大衛的父,大衛要作他的子。“大衛之約”涉及的內容較細致,“我家在上帝面前并非如此,上帝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嗎?”[8]上帝通過與大衛的立約與以色列人的命運和利益密不可分。
契約精神貫穿國整個以色列民族興衰史。圣殿被毀與巴比倫之囚被看作是神對于以色列人背棄與神之約的懲罰,但同時將神對以色列的懲罰轉化為救贖和復興的希望,即指向一種新的意義上的約,一種作為個人而非整個民族意義上的與神所立之約。而神的意志,它高于人的權威,以其祝福和詛咒建立以色列人的生活準則。保守派學者克萊恩認為整部希伯來圣經的主題是:神與以色列的關系是以“約”的建立為基礎的。而整部希伯來圣經可以被看為一部條約的文獻。“所有從宗教信仰而來;或與該信仰有關的啟示文學,都描繪舊約如何被實踐,且無可避免地打上約的印記。”[9]
楊以德曾說:“舊約神學所關注的課題,就是神為著人的救恩而與人所立的約”。因為契約記述了上帝與猶太人相交的諸多事實,契約成為了理解神與人之間關系的關鍵所在,從而成為整個圣經歷史觀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海丁氏:《圣經辭典》。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少年歸主社,1985年。
[2]劉洪一:“圣經的敘事話語”,《外國文學研究》6(2006):142。
[3][4][5][7][8]《圣經》(中英對照和合本)。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0年。
[6]Jacob Neusner,Alan J.Avery-Peck,William Scott Green.The Encyclopaedia of Judaism.Netherlands,2000.
[9]威廉·端力斯:《認識舊約神學主題》,馮美昌譯。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