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來關于晉商的研究已經碩果累累,大部分集中在票號研究、經營管理模式研究、經商理念研究、與徽商的比較研究以及晉商文化研究等等方面。關于社火可以在一些叢書里找到記載,另外學者們也研究了一些地方社火,而多數集中與一些攝影作品上。但是具體到晉商與晉中社火之間的傳承、發展關系并沒有學者進行具體的研究,這可以成為之后我們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晉商;社火;晉中社火
中圖分類號:K2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晉商作為明清時期最大的商幫之一,他們創造了太多的財富和奇跡。所以,研究晉商的學者可謂是層出不窮,研究成果也比比皆是。社火來源于秦漢百戲,現在已經成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晉中社火只是賦予了它地域的特色。對于社火的研究集中在各別地區研究、攝影以及具體社火的表演元素上。而晉商與晉中社火之間的歷史淵源多被忽略。而晉商作為當時晉中的經濟主體,對晉中社火的發展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方面的文章很少,如果有涉及也是在文中粗略的提到過,并沒有形成系統。
一、關于晉商的研究,學術界已經有了很成熟的研究,并且研究范圍很廣。
票號研究
很多學者寫關于票號的文章,對票號的起源、發展、業務活動等都有研究。在晉商研究的高潮時期馬寅初先生有許多關于晉商的文章發表。緊接著又有了兩部重要的著作,一部是陳其田的《山西票莊考略》,另一部是衛聚賢的《山西票號史》,這可能是中國學者關于山西票號最早的史料性研究著作了。60年代人民銀行山西省分行和山西財經學院在全國范圍內收集整理了大量關于山西票號的史料,后幾經充實于1990年出版發行了大型史料著作——《山西票號史料》,極大地彌補了山西票號研究中史料的不足。90年代以來,有葛賢慧、張正明的《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劉建生、劉鵬生的《山西近代經濟史》,張正明、鄧泉的《平遙票號商》等。而且一些關于晉商的資料也開始涌現,如喬志強校注的劉大鵬《退想齋日記》
在晉商的經營管理方面有張正明的《晉商興衰史》和劉建生的《晉商研究》從組織、人事、資本運營、營銷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對晉商企業經營管理進行分析,并從經營人員的選擇和企業激勵機制兩方面進行利潤重點分析。劉建生、劉鵬生和燕紅忠發表的《晉商與徽商經營管理之比較》寫到了晉商和徽商在經營管理上各自的特色、不同管理機制形成的原因以及文化傳統與管理機制。
國外對于晉商的研究,日本方面也有一些關于山西商人的論著、論文和調查資料相繼出版。佐伯富發表了《清朝的興起與山西商人》、《清代塞外的山西商人》、《清代山西商人和內蒙古》、《清代山西商人》以及《山西商人的起源和沿革》。以上論著對于山西商人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及其社會經濟與政治背景,作了系統的研究并探討了晉商的營業范圍、活動區域以及資本與獲利情況等問題。
二、關于社火的研究,它本身就是一種民間藝術,所以研究的角度可站在歷史的角度,也可站在藝術的角度上。
(一)民俗研究:
社火本身就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不同區域的民間信仰。在丁世良和趙放主編的《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就把華北、西北、東北、中南、西南的各個區域地方志中民俗資料整理起來,體現了不同地區的禮儀民俗、歲時民俗、民間文藝、民間語言、信仰民俗和生活民俗。華北卷中就提到了晉中地區的民俗風情。宋金龍《山西風物志》寫到了山西的風土人情、風俗民情、風俗習尚、歲時行事。《黑龍江風物志》、《甘肅風物志》和《新疆風物志》等也涉及到了當地民俗的內容。
涉及到山西省內地區的民俗,比如《雁同文化史話》和《忻州史話》等涉及到了當地的民俗、名產、戲曲和地方戲曲等內容,充分體現了山西各個地區的民俗風情。
臺灣出版了《臺灣通史》其中第二十三卷是風俗志,里面介紹了臺灣從隋大業元年到清光緒二十一年的歲時、宮室、衣服、飲食、冠婚、喪祭、演劇和歌謠等。何綿山先生的《臺灣民俗》論述了臺灣的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生產民俗、家族民俗、村落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民俗、民間社團組織民俗、民間信仰民俗、民間藝術民俗等,全面的反應了臺灣民俗的精華。證明臺灣民俗是中華民俗一部分的同時,也體現了它的獨特性。
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自己的民俗,美國就有民俗學,他們分文學院派、公眾民俗學和流行民俗三大分支,他們對于民俗學都有自己特有的理解。其他國家也不例外,例如《西方文化史》這本書中寫到了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文化下社會生活與習俗,《古埃及生活》(納撒尼爾·哈里斯,希望出版社)其中寫到了古埃及的社會生活、住宅講究、婚嫁禮俗和喪葬禮俗等,《中世紀生活》寫到了中世紀的婚嫁禮俗、飲食起居、喪葬習俗等。
(二)社火研究:
對于社火而言即有它的歷史性也有它的藝術性。
歷史性著作:王杰文先生的《民間社火》是關于“民間社火”的歷史起源、展演形態、地域分布、傳承狀況、社火改造、發展前景等相關內容的介紹。王瑤安先生的《陜西社火臉譜》介紹了社火文化的歷史演繹、社火與古代儺儀社火與歌舞百戲社火發展現狀、陜西社火的藝術特征、形形色色的陜西社火社火表演的內容、驅邪辟疫和納福求祥聲勢浩大的社火鼓樂儀仗社火服飾和社火臉譜溯源等,把陜西的社火的豐富多彩寫的很是到位。趙德利先生的《關隴社火藝術研究》中寫到了社火的含義、社火臉譜、社火的傳承、社火的表演形式,特別介紹了關隴社火的獨特性。
藝術性著作:關于社火的藝術性著作主要是攝影方面。趙永勝先生的《晉中社火》用文字對晉中社火的起源、發展、傳承、弘揚做了專門介紹。用相機捕捉到了晉中社火的文化內涵,把晉中社火各種形式的表演拍攝成照片,匯集于冊,讓讀者直觀的感受到了社火的多樣性。由隴縣縣委宣傳部,隴縣文化廣電局編繪的《隴州社火臉譜》也是圖文并茂的介紹了隴州的社火臉譜。唐隴利先生的《隴州社火》為全彩圖,形象的介紹了隴州的社火活動。西安美術學院的博士生田榮軍的《社火文化研究—以寶雞縣天王鎮社火為個案》以社火調查為主要方式對天王鎮社火的表演內容進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李巍的《移民社會的文化記憶—遼寧民間社火研究》寫到了社火的發展與地域表現形態,重點寫的是遼寧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與內容,之后是移民社會的文化記憶,最后是語境重構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晉商與晉中社火歷史的研究
現在習慣性的稱晉中社火為晉商社火,但是關于二者關系的書籍卻很少見。張正明先生的《明清晉商及民風》書中寫到了明清時期晉商的經營活動和商業發展,也提到了山西民俗的變化,以及晉商引起的民俗變化。但是民俗范圍很廣,沒有涉及到晉商與社火的關系。程素仁先生在中國地方志·三晉史志文化上發表的《晉商文化節日初考》,在文章中談到了中國的各個歲時,在文章中有提到晉商推動社火表演形式的發展,但是并沒由此形成系統。
參考文獻:
[1]張正明.晉商興衰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7.
[2]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M].北京:北京圖書館.1989.
[3]喬潤令.山西民俗與山西人[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
[4]郭潤生.晉商社火[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