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代表地方形象,是地方文化底蘊的象征,建筑是地域性的載體,而地域性來源于自然,是文化的體現。建筑設計的地域性指建筑能夠表現本地的特征與特色,并采用與之相適宜的建筑設計方法,使建筑與地域性完美結合,能夠與自然呼應,傳承文化,體現地域風貌。
關鍵詞:地域性,自然環境,文化,適宜技術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眾所周知,建筑是與土地緊密相連,建筑是建設在一個固定的場所,這個場所或地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經濟背景等因素都對建筑的形成有著很深的影響。在提到一個地方時,建筑設計往往代表了一個地域的特點,好的建筑與地域相輔相成,所以“地域性”的表達對于建筑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地域性”的概念表明一種結果,它不同于“地域主義”.建筑的“主義”是建筑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解決建筑問題的方式,而非建筑的結果[1]。建筑設計的地域性是文化的載體,地域性的體現主要來源于歷史文化。建筑設計的地域性就是建筑能夠具有當地特色。建筑設計的地域性從廣義上講,它首先受到地理環境和區域文化的影響。要滿足人們的多元審美要求和多樣化的功能需要,廣義地域性特征的建構應該是現代建筑發展的遠瞻性目標[2]。建筑設計的地域性還表現在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之中,一個范圍內的人們經過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決定了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筑師應該剖析當地的傳統文化,發掘可利用的因素,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建筑設計符合地域性。
一、地域性與自然環境的適應
建筑設計是在一個固定的場所,將建筑與周圍環境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環境,比如黃河流域地區,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多以土、木為主。我國是以農耕為主的文明之國,這種以農為主的經濟生活讓當地的人民對土地和植物有著很深的情感。相反,西方古建筑的代表如希臘、羅馬則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島國家,這里地勢崎嶇,缺少開闊的地面和廣闊的平原,土質稀松而石材豐富,所以那里的建筑廣泛的使用石灰巖和大理石。
就建筑設計的特點來講,地域主義的建筑設計仍然立足于當地技術發展水平。在建筑設計和空間安排上都要與當地氣候環境、地理條件等因素相關。建筑的形態特征和構造方法也普遍地反映出當地建造技術的發展水平。無論是原始的地域建筑還是當代地域主義建筑,均要在技術水平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材料、地域資源,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傳統技術進行建造,建筑設計與形式要由當地的氣候特點、地理狀況、地域風俗等因素決定。符合地域性的建筑設計,不能抄襲和照搬傳統建筑形式應用到現代的建筑當中。應提倡跨越古今時空的綜合思維,并有意識地從“跨地域”與“跨文化”的角度對廣義地域性建筑設計進行延伸和拓展[3].
二、地域性與文化延續的關系
建筑設計地域性的表達除在建筑中要體現出地域風格、氣候特征、地理條件之外,更多的是對城市文化脈絡的傳承。一個地區經過長期的社會發展,在生活的積累中形成了固定的文化表達方式以及社會思想,各類因素都使當地的建筑設計有了多彩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成為各地建筑文化的代表,有著深刻的內涵。
中國建筑較之西方建筑有明顯的不同,這是因為各地的文化不同,人的思維與意識也不同,可以總結為地域性差異。比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其民族意識的基礎為人文主義,對人的尊重和以人為本的觀念被大力倡導。這一時期影響最多的便是當地的文化發展與建筑設計風格,建筑設計風格上講究有條理有風格且不失理性,大多建筑呈現出很強的個性,層次突出。而中國古代長期的封建政治體系,將皇權推向至高無上的地位。反映在建筑設計風格上,皇帝所居的宮殿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為了表現皇權的威嚴,統治者一方面通過嚴格規范建筑的等級別君臣之尊卑,一方面又通過宮殿的內部空間與環境的設計、建筑裝修來烘托皇家的至尊與高貴。比如北京的故宮,分毫不差的嚴守中軸對稱,深刻地表達了君權至上的思想。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建筑受到地域性文化的強烈影響。
三、地域性與適宜技術的應用
建筑的建造應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可以使用地方固有的特定資源來滿足需要,減少對外來材料的選用。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更多的傾向于具有當地特色的木質材料與天然石材,天然節能型材料和可再生資源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北方建筑的造型與立面設計,強調厚重和樸實,包括用材上,會更多的選擇以磚或石為主的材料;而南方氣候濕潤,強調的是清新通透,所以南方建筑設計在立面上多以淺色為主,材料的選擇上用得更多的則是涂料、木結構、仿木結構、鋼結構等。當地建筑適用的技術是經過實踐的推敲與時間的考驗,在具體的地方條件下發展出來的,一定的技術要首先滿足于當地的地質與氣候條件等因素,符合產生這個技術的地方的需求;而一些技術和施工工藝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則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才可以實現,才能合理地運用。一些條件適用于這個地方,但并不一定適合于另外的地方。比如在北方地區,由于氣候寒冷,別墅之類的建筑半室外空間就非常少;而南方就更能凸顯其半室外空間的優勢,如可以做出各式各樣具有不同空間體驗的半室外空間,而且往往這個半室外空間能成為別墅一個亮點、賣點。又如在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技術措施,選用符合地域性的技術,根據當地自然條件來施工。如果對采光和其他一些條件合理運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減少照明和空調的負荷,提高對環境的保護,如此便提高了建筑的生態性,做到了可持續發展。運用這些帶有地域特色的技術,可以良好的體現當地的地域性,而這些對于當地的適用技術也是我們今天解決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的重要手段。
四、結論
建筑設計地域性的表達對建筑的成功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建筑造型到內飾裝修都要充分的表達出一個地區的文化、環境、風俗和生活方式。建筑設計的地域性表達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表達,好的建筑設計所具備的內涵往往超越功能本身,所以設計師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風俗文化傳統,才可以良好的表達其地域性。將思維創新與文化傳承結合得當,才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地域性的建筑設計。
參考文獻:
[1]支文軍,徐千里.體驗建筑——建筑批評與作品分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73.75.
[2]沈克寧.批判的地域主義[J].建筑師,2O04(5):45.56.
[3]曾堅.“廣義地域建筑”的創新手法探析[J].建筑學報,2003(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