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服飾是中華民族服飾中的一部分。彝族服飾作為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不但起到了對彝族的文化傳承、記載、表現和發揚的作用,而且反映了彝族在生活、勞動各方面的生活習慣、審美喜好、宗教信仰、傳奇經歷等,是彝族的文化瑰寶。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彝族服飾形成了其獨特的色彩搭配、制作工藝等文化內涵,楚雄彝族服飾展現出鮮明的本族風格和地域特色,大姚縣彝族服飾特點十分明顯,與其他地區的彝族服飾有顯著差異,尤其是色彩、紋樣、結構以及工藝都是很有開發研究價值。彝族服飾如何在變化中求得傳承和發展是當下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彝族 服飾 刺繡 傳承 色彩 工藝 圖案
中圖分類號:K89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等省份,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云南是彝族的主要分布區域,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主要分布于楚雄州境內的各縣的半山區和山區,大姚縣,位于云南省北部偏西,東鄰永仁、元謀縣,南與姚安、牟定縣毗鄰,西和祥云、賓川縣接壤,北臨金沙江與永勝。彝族歷經多年發展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且種類繁多、多姿多彩。能夠充分體現出彝族人民的審美意識和彝族的傳統文化。
作為彝族藝術的結晶,彝族服飾集刺繡、蠟染、挑花、織帶、織錦等多種傳統工藝于一身。在服飾不同的部位制作不同的花色裝飾,并根據不同季節更換應時的新作,在主要用一種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各種工藝手法,或挑或織、挑織相兼,織中有繡、挑中有繡、染中有繡、使服飾圖案花團錦簇,變化萬端,異彩流光,更加顯示出鮮明的彝族藝術特色,如上衣多用黑色制作,肩、袖、衣領均有花飾。從前多用繡,而繡是20世紀年代開始盛行的,成為彝族特有的刺繡方法。彝族刺繡運用的針法主要有平繡、辨繡、釘線、編繡等,平繡一般繡具象擬形圖案中的紅花綠草,色彩明麗。釘線、辨繡適合繡幾何圖案,如披風的領圈與下擺處,繡上連續形的圓圈或吉祥的圖案。彝族刺繡把彝族服飾裝飾的分外鮮艷亮麗,彝族刺繡長久以來都在表達著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彝族刺繡中我可以看出彝族人民樸實的性格和純真的情懷。婦女盛裝花飾多,為交領右枉肥大短衣,下圍長裙,并穿褲子,是裙子向褲子過渡的裝束形式,圍裙及裙之一側有花飾,穿時前擺系在裙內,后擺露在裙外, 彝族婦女日常服裝一般上身著右衽大襟上衣,衣身多有刺繡,戴黑色包頭,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短袖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由于地域不同、分支不同,彝族服飾歷經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獨特鮮明的服飾特點。
彝族服飾在大姚縣以百草嶺為主要聚居區。大姚縣三臺鄉還在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舉行賽裝節,以展現彝族精美的工藝和絢爛的色彩,由于楚雄彝族主要分布在山區,服飾有著較強的地域性,但是由于呈現出,大散居、小聚居的特點,所以大姚彝族服飾也受到漢族服飾的影響。大姚縣彝族大多屬于里頗支系,彝族服飾特點十分明顯,與其他地區的彝族服飾有顯著差異,尤其是色彩、紋樣、結構以及工藝都是很有開發研究價值。大姚彝族女裝服飾主要為右衽大襟圓領,在領口袖口和肩部都有鑲邊以及圖案精美的刺繡,花飾繁多,色彩艷麗,圖案主要是花卉為主,二方連續紋樣也多應用在刺繡上,在前襟和肩部還裝飾有傳統云紋和馬櫻花等。衣料多選用紅、黃、紫、綠等艷麗的色彩。衣料上點綴有銀光閃爍的亮片,構成了華麗多彩的裝飾效果,彝族人民多在山間勞作,勞動時動作幅度很大,這樣上裝和下裝連接部位就會裸露在外,勞作地點多為山里,氣候相對偏涼,故用圍腰可以保護腰部,起到保暖的作用,另外一般衣服的前襟部位易臟,圍腰還起到阻隔臟物的作用,且臟后更方便清洗腰部,所以彝族人系有圍腰,圍腰上有工藝精湛的刺繡,工藝以挑花、鑲補、平繡為主,有的圍腰有三層,每層色彩各不相同。用黑色包頭布蓋于頭頂上,頂中央鑲制一塊精致繡花方帕,方帕后面垂有許多用彩色毛線組成的纓穗。在大姚彝族多數人都習慣背一個繡花挎包,彝族是一個能挑善繡的民族,他們的挎包都是以挑和繡來裝飾,特點多用飄穗,硬扎,厚實,總體上講是有挑有繡,風格造型多樣。大姚彝族包的裝飾主要以花卉植物圖案為多,如馬纓花圖案,鳥獸魚蟲也比較常見,此外還有日、月、天地、田野、道路等圖案。
大姚彝族女服以桂花地區最具特色,楚雄大姚縣的桂花地區,彝族服飾特點十分明顯,與其他地區的彝族服飾有顯著的差異,不論是紋樣、色彩、結構以及工藝都是很有開發研究價值的。大姚桂花婦女,上穿前短后長對襟衣,前襟齊胸,后襟長披至腿部,有的甚至長及小腿,類似長袍,下身鑲花腿套,罩黑底花裙。上衣胸背都用彩色布料鑲嵌各種幾何圖案,裙體亦用彩布鑲數道橫向條紋,風格粗獷、古樸,為其他其他地區彝族服飾所少見。桂花服飾的典型特點是裝飾紋樣的抽象性和貼布繡的應用,與其他彝族地區的服飾不同的是,桂花彝區的服飾紋樣從具象的馬櫻花造型中脫穎而出,桂花的服飾紋樣是抽象的幾何紋樣,在桂花女服中裝飾紋樣的抽象性更是給桂花服飾平添了幾分強烈的藝術感和美學價值,此外,桂花女服的刺繡工藝與其他彝族支系有很大的不同,桂花女服中刺繡多是貼布繡,這種工藝只有在桂花女服中可以見到,貼布繡是彝族刺繡中最為特殊的一種刺繡工藝手法,貼布繡一般是先把彩色的布根據裝飾需要和位置的不同裁剪成寬窄不同的布條,然后把布條依據個人喜好剪成有規律的簡單圖案,再把剪好的布條先用手針固定在衣服上,之后用針線釘出紋樣的具體輪廓。貼布繡的圖案紋樣大多是抽象的幾何紋樣,這種繡法繡出的繡品更具現代審美價值,這種刺繡方法楚雄大姚桂花地區的女服最為多用,這種獨特的工藝結構也使桂花女服有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巨大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交流逐漸擴展,大姚地區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很多少數民族服飾都在用料和制作工藝上都有了較大變化,楚雄大姚服飾也不例外,當地的服飾觀發生了較大變化。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一、呈現出了漢化的趨勢。經過走訪調查發現,由于民族服飾制作過程復雜,難于清洗,以及穿在身上勞作不方便,彝族的少年和兒童在上學的時候則是完全穿著漢族服飾,年輕女性也多穿著漢族服飾,只有在打跳和過節時才會穿上傳統服飾,平時基本上不穿著,有些年長的彝族女性還會有選擇性的穿著民族服飾,但是有的傳統服飾中的下裝和鞋則完全被漢族日常服裝所取代,有的則完全穿著漢族服飾,只在頭上包上了帶有刺繡的頭巾;二、機器代替手工。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使大姚縣的服飾生產引入流水線,彝族服裝服飾上最能展示當地彝族服飾特點的部分,如挑花繡朵,制作布紐扣,釘制各種精巧的裝飾品等工序,也大都由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彝族婦女穿著的服飾大都是機器生產而成,在當地的集市上,機器制成的彝族服飾到處可見,然而,機器制作出的服飾根本無法與手工制作而成的相媲美;三、服裝服飾產品設計缺少創意。和那些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少數民族地區相比,大姚的服裝服飾旅游產品款式相對單一,配套飾品較少,一些生產廠家盲目的的借鑒其他彝族服飾的制作工藝,忽視了對當地彝族服飾優秀傳統工藝的繼承,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此外,當地的刺繡工藝和圖案主要是從前人那借鑒而來,沒有創新。
彝族服飾是中華民族服飾中的一部分。彝族服飾作為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不但起到了對彝族的文化傳承、記載、表現和發揚的作用,而且反映了彝族在生活、勞動各方面的生活習慣、審美喜好、宗教信仰、傳奇經歷等作為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因此,彝族服飾如何在變化中求得傳承和發展是當下的重要任務。和其他民族一樣,云南楚雄大姚彝族也需要將民族服飾向趨于產業化管理的模式中變遷,以適應新形勢下民族服飾文化的飛躍發展,與此同時,楚雄彝族服飾也必須要隨之有所改變,也要尋找新的出道路并且改變前進的方向,只有這樣,楚雄大姚彝族服飾的傳承和利用才能擁有光明的前景,古老的文明才能再次閃耀出動人的光芒。當地政府應該鼓勵和扶持大姚彝族服飾的發展,宣傳服飾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提高彝族人民對彝族服飾的重視。并且開展彝族婦女刺繡技術提高培訓班,
為廣大彝族婦女提供學習刺繡技藝的機會,為刺繡能手們提供交流切磋刺繡技藝的平臺。當今的服飾設計師可以通過了解彝族服飾元素,通過提煉歸納演繹將彝族服飾元素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彝族服飾帶有典型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風情,歷經幾千年的遷徙變革而依然保持著獨立的民族性和特點,彝族服飾文化不僅僅是華夏文明的結晶,同樣也是世界文化長河中的寶貴財富,更是現代服裝設計的創意源泉。當今中國的現代服裝設計應該以傳統、民族為支撐和根基,將彝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當今服裝設計中不僅可以豐富彝族服飾文化領域的研究,而且在當今“民族風”逐步滲透的服裝圈,具有現實意義。挖掘彝族服飾元素的精髓,可以挽救日漸消亡的苗族服飾,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另外,保留和發揚苗族傳統服飾元素并將其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之中,也增加了時裝本身的文化內涵,提高時裝產品的附加值。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要對彝族傳統服飾元素進行客觀的評價與分析,分析苗族傳統服飾元素適用于現代服裝設計的部分,對傳統苗族服飾元素進行改進或設計創新,避免設計中只停留于表面借鑒的 “拿來主義者”做法,為傳統元素的現代運用提供具體實例參考。希望本課題的研究能真正為時裝設計對傳統元素的利用提供些許借鑒之處。既豐富傳統苗族服飾藝術的現代利用,也增加了時裝本身的文化內涵,提高時裝產品的附加值。
在如何保護民族服飾遺產的傳承上,文化主體充當了傳承者的角色,也就是說文化主體決定了民族服飾遺產將以何種形式存和如何傳承的問題。首先要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生產力,其次就是要激發他們文化自覺的熱情,讓他們自覺的發自內心的傳承自己的服飾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四代,王子華.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2]陳立.刺繡藝術設計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3]鐘仕民,周文林.中國彝族服飾[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4]郝云華 楚雄彝族服飾的種類與文化內涵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