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任何一種繪畫語言的精神,如果一幅畫中沒有了情感,其也就失去了意義。一幅好的美術作品除了視覺形象、色彩之外還必須與讀者的心靈產生共鳴。本文從繪畫創作與生活、繪畫創作的情感虔誠、繪畫創作需要傳承與創新,三個方面談了一些自己對西方繪畫創作中情感表達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西方繪畫;創作;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論藝術》中說:“人們用語言相互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傳達感情” 。一幅好的美術作品除了視覺形象、色彩之外還必須與觀者的心靈產生共鳴。米勒曾說:“要追求真正的作品,關鍵不在作品的主題而在于他們究竟把自己放了多少到畫中去。”所以說情感是繪畫要表現的主要內容,也是繪畫存在靈魂。只有繪畫中有豐富而真實的情感和獨特的表現形式才能算是好的藝術作品。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過程,主要是在情感和想象的領域展開,因此情感是藝術作品必須具備的價值,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包含一個時代、 一個畫者所代表的情感。在西方繪畫方繪畫發展歷程中,會感到那些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是任何東西不可比的,因為藝術創作需要作者以感性開始,但不以此結束。一旦藝術家進入構思過程,那么他們活動就在情感和想象領域展開,賦予畫面新的生命力。無論是阿爾塔米拉巖洞的壁畫還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他們的創作都包含著創作者的情感,是情感將我們與作者聯系在了一起,正是情感打動了我們的心靈。
一、繪畫創作與生活
從遠古巖畫受傷的野牛,還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幅幅畫面栩栩如生。“最打動人心的藝術創作題材往往都是那些最平凡的,與生活最切近的事物, 并且這些被藝術家拿來表現的題材并非是特定的,而是這些事物發生了一系列有感情的行為后,才會在對生活有感受的藝術家面前脫穎而出,與此同時這種情感也是最先被那些對生活有感悟的人所發現的。”[1]因此,對生活的感悟積累的越深厚 的藝術家,越能創作出感動觀眾的有生命力的作品。繪畫作品是在不斷的摸索中創造而不是制作產品。產品是制作的,但是作品是創造的。 重復的東西永遠是產品,是沒有生命力。因此我們在繪畫創作中要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
例如《格爾尼卡》的創作者畢加索,他的作品就與他的民族受到法西斯侵略息息相關。熱里柯的《艾普色姆的賽馬》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征。他們的藝術作品評都和時代、生活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用繪畫創作的語言記錄著這些事,也將自己本身的情感融入畫面之中。
二、 創作需要情感真實
藝術,它對于我們更多的是情感寄托,精神上的追求。每一筆,每一畫,都是畫家的情感表達,對畫面的布局安排,對關注點的選取,都透著畫家的所思所想。偉大的藝術家能夠通過有限的畫面來表達,給我們展現一個無限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思考,這就是藝術的魅力。“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能夠吸引無數的人為其微笑駐足,格列柯的基督與圣母是那樣的空靈和神圣,拉斐爾一系列圣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2]每幅畫都能讓我們感到生活的平實與貼切。我們說,藝術真實來源于生活真實,但又不等同于生活真實;同樣,創作情感來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但又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實際生活中的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都還不是藝術創作所必須的自然情感。蘇珊.朗格強調說:“一個藝術家表現的情感,但并不是像一個大發牢騷的政治家或 是像一個正在大哭大笑的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為什么自然情感不能自動成為創作情感呢?這主要是因為自然形態的情感往往只帶有刺激人、折磨人的特征,而不帶有可供享受的特征。政治家大發牢騷,可以刺激人,激起人的同感或者反感,但不能給人以享受的快樂。那么自然形態的情感要經歷怎 樣的轉換、移置才能變成可供享受的情感。在這里最關鍵的是回憶與沉思,或者說是“再度體驗”[3]。人們談到英國18世紀著名詩人渥茲渥斯的藝術見解時,無不提到他的“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話,甚至把他的話加以曲 解,認為他主張的是人的豐盛情感的自然的流溢。那么作為繪畫藝術的創作 者也必須具備這樣的情感,一種起源于平靜回憶中的情感。只有經歷了這一 平靜回憶的情感,才是真正創作與自然情感的結合。
繪畫屬于精神文明范疇,其主要功用在于釋放和洗滌人類的精神,傳達人類的情感。情感是繪畫要表現的主要內容,是繪畫存在的根本。繪畫創作情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達繪畫者內心的想法,傳達一種奇特的藝術美。隨著視覺藝術在現當代的巨大變化,藝術作品更注重畫面帶給讀者和欣賞者感官的感受尤其是心靈的感受。創作情感以一種獨特的姿態進入到藝術當中,為藝術帶來了形式語言的深刻變化,使畫面更具有新的生命力。“繪畫藝術不能像鏡子那樣平面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反映客觀存在的事物,它必須經過畫家感情的濾化,就是說藝術作品要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才具生命力。否則,繪畫藝術就失去了它活的靈魂,即便這樣的藝術作品茍且生存,那它也很快會被時代的浪沙所淘汰。”[4]繪畫藝術家的作品當然并非完全描繪可見的事物,它還能把不可見的事物創造出來,這種不可見的東西常常只有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去尋找。因此繪畫藝術作品一方 面呈現畫家對主題的主動認識或被動認識,另一方面不能不反映畫家的情感,包括藝術家向往和預感到的無限的可能性。情感與繪畫是緊密結合的,這是由藝術作為一種審美活動的本質所決定的。任何視覺形象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必須構成一定的情感意義,才能達到作品的內在涵義。我們往往很多人喜歡摹仿他人的畫風,這樣就使得自己墮入抄襲他人繪畫語言的窘境。作為一個畫家借鑒是必要的,從古到今不乏這樣的先例。例如米勒的《拾穗者》描寫農村秋季收獲后,人們從地里揀拾剩余麥穗的情景,是現實主義美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他們的藝術作品都在詮釋畫面的靈魂”[5]。
三、繪畫創作情感的研究意義
美術可以表現主觀情感,但繪畫情感不同于日常情感。繪畫情感是審美的情感,它是對日常情感的提煉和升華,是對現實、對表現對象持特定審美態度的一種情感體驗。審美情感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體驗到的。繪畫情感既是藝術家自我的情感,又是人類的情感;既是內容的情感,又是形式的情感,是對象情感與自我情感的神秘統一。 藝術家們以個人意識形態來關注現實生活,在真實的生活中品位生活、品位天地間的萬般風情。繪畫情感應多強調其畫面帶給讀者的內心變化,善于從客觀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得到感受,然后去理性分析、判斷,喚醒作畫的感受,從而表現和提示客觀事物所包含的深刻內容和內在的本質,賦予對象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傅雷.傅雷談藝錄[M].新知三聯書店.2010
[2]《藝術美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1
[3]王斌.淺談繪畫創作中的情感認識[J].美術大觀.2008年02期
[4]蔣弘燁.論繪畫中的色彩情感表現[J].美術之友.2007年05期
[5]錦江.論繪畫創作中的情感表達[J].青年文學家.2012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