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萊頓在《藝術人類學》中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藝術的本質,并且僅限于用原始藝術揭示藝術原理。原始藝術這一特殊階段仍然包含在一般藝術中,所以通過萊頓這本書的成果來研究一般藝術的原理,從特殊現象中發現藝術的普遍規律。
關鍵詞:萊頓;藝術人類學;一般藝術原理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萊頓的《藝術人類學》視野居限于史前藝術,但是全書著眼于用史前藝術回答一個基本問題:是什么構成了藝術?這與一般藝術原理需要回答的問題一樣,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藝術原理的啟示。
一、藝術的實用目的與審美目的
在萊頓研究的小型社會的藝術中,有些地區的雕刻品,或者說藝術品,只是出于實用目的制作出來的。比如入會儀式的雕刻品,在當地人看來這些是為實現對神靈的控制提供了途徑,這些雕刻品固然不能少,但是一旦某件雕刻品丟失,他們會用另外一個物品代替,只要達到實用的目的即可。這樣出于實用目的的物品可以劃在藝術品之外了,但是如果以此為標準,那么現代藝術博物館里的大量收藏品都要付之一炬。我們眼中的藝術品之所以是藝術品,不能以它是不是出于實用目的來斷定,而是看凝結在物品上的特征是否有藝術價值。有些物品的藝術價值少些,只是稍加打磨,或只有幾筆勾勒的輪廓,但我們仍然承認它的藝術貢獻。更何況萊頓也指出“盡管這些雕像沒有涉及美(創作主體沒有涉及美的概念),但是仍然存在著判斷雕像是‘好’或‘壞’的標準”[1],一件與相應的神靈不相似的崇拜物不僅沒有使用價值,而且對雕刻者來說也是一個危險物,“這些出現在儀式中的必要的實用主義的人工裝飾品是如此之精美,以至于成為‘藝術性的優秀代表’”[2],從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實用品都沒有藝術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文物既是歷史又是藝術結晶的原因。
當然,純審美的目的制作藝術品更易理解。這些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制作,并不是到人類發展相對成熟后才有,審美的目的是我們的精神所求,只要我們的精神不滅就會產生純審美。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都是產生純藝術的土壤。所以不管是實用目的還是審美目的,都有可能產生藝術,藝術是人類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產物。
二、藝術的內容與形式
藝術的定義,一種偏重于形式,認為藝術要產生和諧令人愉悅的感受;另一種偏重于內容,認為藝術要包含隱喻具有象征性。
先來看藝術的內容。對藝術內容研究的深入,自然而然地牽扯到文化傳統問題。這里的文化傳統重點不在于它的時間累積性,而在于一定范圍內群體的共同認知形成的文化推力,藝術離不開人,而人是社會性的,從社會性方面看,文化傳統對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在對藝術內容這方面的影響是直接的。萊頓在提到小規模社會中人們用樹葉與神聯系起來崇拜時說:“事實上,類似的信仰,即便有部分是出自日常經驗,但更多的是依賴文化傳統。”[3]比如貓頭鷹,不管是在東方國家還是在西方國家,它的習性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將貓頭鷹和東西方藝術聯系起來時,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傳統的力量。在中國文化中,貓頭鷹晝伏夜出,飛時像幽靈一樣飄忽無常,使人產生種種可怕的聯系,是不祥之鳥。但在西方國家中,因為古希臘神話中,貓頭鷹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愛鳥的一種,所以人們把貓頭鷹尊敬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文化傳統對藝術的影響,還可以明顯地在圖騰藝術中顯現。杜爾干研究認為澳大利亞地區的土著對于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著結構化的分類,而這種分類的標準即是文化,文化使圖騰具有了概念,而成為社會群體自己的“標志”。即使使用了相同標志的群體,因為賦予這個標志的意義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信仰。萊頓在介紹完杜爾干的研究后指出“無論杜爾干的理論存在怎樣的局限性,他還是敏銳地察覺出了藝術品在圖騰體系中的重要性”[4],即在圖騰的視覺表現上體現了群體內聚力的文化。甚至圖騰的外觀比不上圖騰內在的認知價值。貝寧的藝術家們大量使用藝術傳統來描繪制度和國王的超人性。研究埃及第一王朝的藝術,發現視覺藝術有其內在的語法,繪畫像語言一樣表達思想,而他們表達的思想就是他們貫徹的文化傳統。另外,從藝術能指的復雜性和不規則性上也能看到文化傳統對藝術的影響。由于藝術和語言都有相似性,所以藝術和語言或許也表達了不同的但是在文化的總體意義組織上的重疊的部分。藝術能指所呈現的各種形式存在于藝術所傳達的多層意義之中,而這多層意義是文化傳統賦予的。
藝術的形式,雖然也受其文化傳統的影響而有不同,但這種影響并不是藝術形式的決定因素。直接影響藝術形式的因素還是個體的創造力。從單個藝術品看,即使文化傳統會影響藝術的整體風格 ,但同樣文化傳統下,由于創作者的感受力和創造力不同也會產生形式各樣的藝術品。一個藝術品的所指不可能是一個物質對象,它必定是個心理圖形,縱使心理會受文化影響而趨同,但在個體完成藝術品的過程中,心理是有個體差異的。從群體藝術品來看,藝術的形式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刻板交流的延伸,而是通過重復及變化來達到特殊的效果。這種變化不是穩固的傳統的文化能直接帶來的,這就需要個體的創造力來推動完成。總之,藝術的內核不能抹殺個體的創造力。
分析了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似乎仍然沒有解決藝術的核心是哪一個的問題。其實對藝術內容與形式的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兩者也是相互作用的。藝術品的創造概念是從文化傳統中來,但概念必須依附形式顯現,受形式的制約。在有些時候藝術的內容較之藝術的內容有壓倒性優勢,但是不是說內容壓倒形式就是真正的藝術,有時候光注重內容而不注重形式的藝術品,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三、藝術標準的多樣性
在同樣的藝術品面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評價標準,這是文化傳統差異導致的。土著人對約魯巴雕像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如果雕像作品與一個真人形象明顯相像,就被認為是可怕的。但歐洲人對人體形象的逼真度曾經孜孜以求,如果以歐洲人的標準來看約魯巴雕像,當然不會覺得比他們自己的雕像好。當不同文化成員在觀看一件特定的藝術作品的時候,他們要根據如何最好地將它“確定”在熟悉的圖形結構中,來完成一個特殊的解釋。從自己熟悉的文化傳統出發去尋找意義,確定標準,這往往是第一反應。但是現在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作為外文化的觀賞者,不能用我們的審美標準臆測小規模社會的標準。萊加社會的藝術品不僅能給所有者或保管者帶來財富和影響力,而且使他們具有威望,自然地萊加人對藝術品的評價更側重于藝術的內容,對藝術品的贊美是因為能給他們帶來影響力和威望。所以個體的差異有可能會帶來評價標準的多樣性。
四、總結
萊頓《藝術人類學》揭示了藝術的構成和規律。如同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對文學四要素的分析,藝術也可以分為幾部分:藝術目的,對應“藝術家”;藝術內容和形式,對應“藝術品”;藝術標準,對應“鑒賞者”;當然這三者都包含在“世界”當中。藝術家創造藝術品的目的具有復雜性,有的偏重文化傳統,有的偏重個人創造。文化傳統直接影響到藝術的內容,個體創造了直接影響藝術的形式,當然藝術內容也會有個體創造力的影響,藝術形式也會受文化傳統的影響,因為文化傳統與個體創造力、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雙方是互相作用的。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藝術的評價標準就會有多樣性。
參考文獻:
[1][英]羅伯特·萊頓著,李東曄、王紅譯.藝術人類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
[2]同1:10.
[3]同1:6.
[4]同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