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從“本源”一詞入手,從而探討了何為藝術作品的本源。在這個探討的過程中,海德格爾提出了幾個關鍵性的概念,如“物”、“器具”、“作品”等,本文試圖從“物”、“器具”、“作品”這三個關鍵性概念出發,從而進一步解讀《藝術作品的本源》這篇文章。
關鍵詞:海德格爾;物;本源;藝術作品
中圖分類號:1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藝術作品的本源》這篇文章很好地體現了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在這篇文章中,海德格爾從“本源”一詞入手,從而探討了何為藝術作品的本源。“本源”一詞是指,一個事物從何而來,通過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個東西如其所是地是什么,我們稱之為它的本質。某個東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質之源。對藝術作品之本源的追問就是追問藝術作品的本質之源。①接著,他提出了“物”的概念,從“物”之本源發問,從而探討何為藝術作品的本源。
一、“物”之為“物”
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將“物”分為“自在之物”和“顯現出來的物”,同時他提出,藝術作品所追尋的則是一種“非無”的存在,也就是“終極之物”,這里的“終極之物”則指向死亡和審判。接著他又將具有物之存在方式的存在者與具有作品之存在方式的存在者劃分開來,從而得出了“純然之物”。也只有在這種“純然之物”中,我們才可以更好地對“物之物性”作出一個合理恰當的理解。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是從三個方面來闡釋“物之物性”的。
首先,物是其特征的載體。我們先來看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所舉的例子:“這塊花崗巖石是一個純然的物。它堅硬、沉重、有長度、碩大、不規則、粗糙、有色、部分暗淡、部分光亮。我們能發覺這塊巖石的所有這些因素。我們把它們當作這塊巖石的識別特征。而這些特征其實意味著這塊巖石本身所具有的東西。它們就是這塊巖石的固有特征。”②這種解釋可以適用于任何存在者,但它無法區分物性的存在者和非物性的存在者,同時也使我們與物保持著距離,使物遠離了我們。
其次,物是感性之物,即,在感性的感官中通過感覺可以感知的東西。這種關于“物之物性”的解釋同樣是存在弊端的。我們在通過感覺感知“物”的時候,由于主體的差異性,這種被感性的感官感知到的東西就會存在差異性與多樣性。同時,我們對于物的感覺并非是藝術的感覺,而是帶有個體差異性的視覺沖擊和先天經驗的感覺。
再次,以質料——形式結構為線索的解釋方式,從而提出來物是質料和形式的結合物。這種關于“物”的解釋對于自然物和用具物都很適用,而且也回答了藝術作品中的物因素的問題。結合藝術作品來進行分析,作品中的物因素就是作品的質料,質料是藝術家進行創作活動的重要基底,而形式則規定了質料的安排、種類和選擇。這種解釋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但還是有著自己的弊端。質料與形式的區分之于藝術作品并無充足根據,質料與形式不是物之物性的原初規定性,它實現其規定性力量的存在者領域而是作為人工制品的器具。
二、器具:連接物和作品的橋梁
器具是人們為了某種有用性而被人工制定出來的東西,作為人工制品,器具與藝術作品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為藝術作品同樣需要人工制作才能存在。海德格爾認為,器具在純然物和藝術作品之間擁有一種獨特的中間地位,在這篇文章中,我把器具比作連接物和藝術作品之間的一座橋梁,因為通過尋找器具之器具因素,就可以掌握物之物因素和藝術作品之作品因素。
首先來看器具之器具因素,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以畫家凡·高所畫的一雙農鞋為例,這雙農鞋只有在它的有用性得以實現,也就是能夠被穿時,它才作為鞋而存在。因而我們也能夠得出,器具之器具存在就在于其“有用性”之中。而這種“有用性”又植根于“可靠性”中。我們只有在觀賞這幅油畫時,才會注意到這雙農鞋“是其所是的存在”,而在現實生活中,這雙農鞋在消耗的過程中則喪失了其作為本質的可靠性。因此,我們必須將物的“有用性”與“可靠性”結合起來進行思考,才可以更加深入地洞悉作品帶給我們的美感。
海德格爾通過凡·高的這幅油畫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凡·高的油畫揭開了這個器具即一雙農鞋實際上是什么。這個存在者進入它的存在之無蔽中。”這里的“無蔽”指的便是真理。仍以凡·高的這幅農鞋為例,通過上面逐層地分析真理才得以向我們顯現,而這個分析的過程正是解蔽的過程,也正是在這個解蔽的過程中藝術才得以發生。因而海德格爾在這里粗略地得出了一個結論:“藝術作品的本質或許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就這樣海德格爾將藝術作品和真理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三、真理:開啟藝術本質的一把鑰匙
海德格爾在分析凡·高的農鞋的時候,提出了一組關鍵性的概念——“世界”與“大地”。在海德格爾看來,建立一個世界和制造大地是藝術作品的兩個基本特征。藝術作品正是通過建立世界而顯示大地的,故“世界”和“大地”之間呈現出一種爭執,而作品則是這種爭執的誘因。藝術作品要建立一個世界,必須以大地為基礎,但是它所建立的世界并非對大地是完全敞開的,同時大地本身傾向于隱蔽,因此世界和大地就構成了作品內部的兩種相互運動又相互斗爭的力量。雖然這兩種力量相互斗爭,但是二者卻又不構成混亂。相反,二者在相互斗爭的過程中使得彼此超越自身并且更深入地投入自身的存在,并由此而進入了本性的自我確立。于是我們可以知道,藝術作品內部這二者的斗爭越為激烈,藝術作品就更本真地回到自身的存在。這也就更好地解釋了“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置入作品”這個概念。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得知,器具之器具因素在于它的有用性,而作品之作品因素則在于它由藝術家所賦予的被創作存在中,這種被創作存在也即真理把自身設置在作品中,它被固定于某種形態之中。于是我們發現,探討藝術作品的本質,也就是揭示存在者的真理,使存在者本身得以顯現。
但是,由于藝術作品是被創作出來的,這種被創作是一種生產,同時器具也是被創造出來的,這種被創造也是一種生產。二者同時作為生產活動又是有區別的。海德格爾認為,真理是否發生是藝術家的活動和工匠的活動的根本區別,原因在于藝術家的創造并不耗用物質材料,而是使作為材料的物自由,在這種自由中,物成為真實的自身并顯現自身。相反,在工匠的創作活動中,物是不自由的,它要受到形式的限制。由于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品得以成形,在這個創作活動中,真理得以置入和發生,于是作品最終得以敞開自身,這種敞開越根本,作品存在的獨一性也就越明朗,它帶來的沖擊力也就越強大。同時,作品這種敞開中的獨一性又改變著我們與世界和大地的聯系,從而使我么停留于作品中所發生的真理,而這種停留就是保存。
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提到,讓作品成為作品,就是作品之保存。他將作品的保存依舊追溯到了真理的敞開性中。我們也可以將作品的保存理解為我們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而這個欣賞的過程也就是真理向我們顯露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從物出發,層層遞進,從而探討了物與作品,作品與真理,真理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藝術作品的本源,同時也就是創作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也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性此在的本源,乃是藝術。”
注解
①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1.
②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7.
③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1.
參考文獻:
[1]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三聯書店.2012.
[3]張震.《藝術作品本源》中的“世界”與“大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1).
[4]鄧曉萌.什么是藝術作品本源?——海德格爾與馬克思美學思想的一個比較[J].哲學研究,2000(8).
[5]張琳.藝術作品本源中的物、器具、作品——讀《藝術作品本源》[J].學術評論,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