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人類學是一門影視學與人類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在電影藝術中具有獨具特色的地位,在人類學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影視人類學對于人類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這門學科的發展過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這些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影視人類學;學科價值;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對象、涉及范圍十分廣泛的學科,在其眾多的分支學科與研究領域當中,有一門既年輕又古老的子學科——影視人類學。在當今社會,人類已經早已進入“讀圖時代”,電腦、手機等新的媒介已經早已普及,因為有了互聯網,信息閉塞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影視人類學則很好的適應了這種潮流,影視人類學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影視人類學發展中需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內容真實性的問題,這是所有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中都面臨的一個問題。盡管影像的真實性已經比文字的真實性要大大提高,但拍攝者畢竟是有價值判斷和個人喜好的人。雖然鏡頭中的東西是真實的,但這些內容都是拍攝者想讓觀眾看到的內容,那么鏡頭之外呢?那些內容是不是就是作者不喜歡的或者與作者想要得到的結論相違背的內容,也許只有拍攝者自己才知道。
第二是道德問題。羅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攝完著名的《北方的納努克》之后不久,納努克因為饑餓而死亡。雖然這只是納努克死亡的一種說法,還有人說是因為疾病,但既然有這種說法,肯定就有這種可能性。追求影片的真實性毋庸置疑,但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目的應當是使人類的世界更加美好,如果為了得到影片的真實性,而無視調查對象惡劣的生存狀況,不提供哪怕是人道主義的幫助。這樣的作品即使取得了豐厚的商業回報,也會一直被人們所詬病,受到道德的譴責。
第三,具體到中國的影視人類學發展,可能存在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數我們把大部分盡力都集中在了少數民族地區,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中國影視人類學的創作從最初為政治服務到八十年代以后的發展一直是以少數民族為拍攝的對象,并且以邊緣人群、即將消失的文化為對象。這不禁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并且把握不了人類學的全部內容。
第四,近半個世紀中國影視人類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拍攝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影視人類學影片,但是與此相比,我們的理論創新與發展卻顯得較為滯后。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重視實踐經驗,不重理論建設的民族。理論上的不足帶來的就是影視人類學片的內容較為單一,內容的理論深度不夠。對于也是人類學片不能僅僅停留在獵奇的層次上,更應上升到理論高度。
二、影視人類學的發展前景
正是因為影視人類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有一些不太成熟與晚上的地方,所以它是一門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的學科。作為一名人類學的學生,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個人建議,以期影視人類學的更好發展。
首先,拓寬影視人類學片的拍攝內容與視角,美國的人類學研究范圍很廣泛,從醫療、舞蹈、飲食、同性戀到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到新幾內亞的獵頭族等,幾乎無所不包。這給我們中國的人類學包括影視人類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比如去年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其實就有很濃厚的人類學味道,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個和諧主題,以及在食品安全日益嚴重的中國,人們對于健康飲食的追求以外,我看到的是一個包容的文化相對主義的中華,作者對美食的介紹僅僅是從不同大制作與類型介紹,沒有側重哪個民族,更沒有側重于所謂的發達地區或者是為了滿足大城市的人獵奇的口味而介紹偏遠地區的東西。
第二,加強自身的理論建設,形成自己的風格。我認為理論建設不僅僅是指介紹、翻譯外國關于影視人類學的著作,更應該加強同母體學科的聯系。相對來說,在人類學、出傳播學以及拍攝技術上我國的理論建設相對來說還是同西方的差距較小,并且有自己比較成熟的建制,影視人類學如果更多的吸收這些學科的理論成果,并發展出自己的影視人類學理論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途徑。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在國際上總是跟隨在人家之后的尷尬地位,成為獨樹一幟的并具有影響力的一派。
第三,放寬自己的視野,從更長的時間段里拍攝。社會文化的變遷是人類學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也是影視人類學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影像的辦法是描述變遷最為直觀和形象的方法。八十年代的紀錄片《話說長江》在當時引起了不小反響,可以被稱為是一條河流的民族志。在二十年之后2006年,央視又拍攝了《再說長江》作為其姊妹篇,通過兩部片子的對比,不僅可以看到這條河流的變遷,兩岸數以億計的百姓的變遷,更能體會到不同的年代人們所關注的事物的不同,這或許比幾本書的描述更來得直接。
影視人類學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在未來人類學以及新聞學的發展中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張江華等.影視人類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美)海德.影視民族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