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框架理論下采用量化分析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新疆日報》關于第二屆中國—亞歐博覽會(以下簡稱“亞博會”)的報道為分析樣本,從報道的整體情況、議題設置、評價方式、報道的階段性框架進行分析,總結出《新疆日報》是以何種新聞報道框架塑造新疆形象的,通過這種報道框架的可行性分析得出某些共性規律,以期對后續重大社會活動的新聞報道提供借鑒。
關鍵詞:理論框架;議題設置;亞博會 新疆日報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框架理論是由戈夫曼首次應用于傳播情景中并發展而來的,戈夫曼將框架定義為人們用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經驗的一種認知結構,它“能夠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確定和命名那些看似無窮多的具體事實”。①吉特林發展了戈夫曼的概念,他提出“媒介框架是認知、解釋和表達的連貫模式,是篩選、強調和排除新聞報道的過程,同時也是事件操縱者組織言論的過程,不管這種言論是動態的還是視覺的。”②篩選、強調和排除新聞報道是依據某些符號元素進行的,本文選擇的符號元素包括視覺圖像、主題結構等。
本文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對新聞報道數量、報道體裁、內容、版面安排進行量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定性研究方法探討《新疆日報》的議題設置,以及亞博會各階段的新聞報道的框架建構方式。
《新疆日報》關于亞博會的報道是依據一定的框架建構起來的,對選擇新聞事實、體裁樣式、編發位置、主題等方面潛在的原因分析是探究新聞框架如何建構的重要組成因素。本文以亞博會舉辦前期、期間,這兩個階段的報道為樣本,第二屆亞博會的前期報道共搜集到19篇文章。亞博會舉辦時間為2012年9月2日—7日,對展會期間的報道,取樣時間為9月1日—8日,統計出共刊發文章192篇,這些構成文本分析的數據。
一、《新疆日報》對亞博會前期新聞報道的框架建構
“新聞文本中的框架就具有決定新聞議題的性質和為新聞事件賦予意義的重要功能” ③對《新疆日報》報道稿件進行文本分析,確定它在這一階段關于亞博會的報道主題,借此探討報道框架的建構。
與第一屆亞博會報道相比,《新疆日報》對第二屆亞博會報道主題的選擇采取了均衡策略,在并非與亞博會緊密相關的主題如市政環境、大眾和志愿者等方面未涉及,而對亞博會的中心任務如籌備情況、基礎服務、安保工作做了均衡著重報道。《新疆日報》在構建報道框架時更趨成熟,突出了首要關注點,將人們的目光聚焦于亞博會的核心工作,對市政環境、志愿者等較“軟”的新聞予以舍棄,加強了《新疆日報》關于亞博會報道的權威性。
二、對亞博會期間刊發稿件定量、定性結合分析
1、報道數量和版面選擇
經統計,《新疆日報》在第二屆亞歐亞博會期間共刊發文章192篇。頭版頭條新聞是一份報紙最突出、最重要的新聞,《新疆日報》在第二屆亞博會期間用平均每天一篇頭版頭條新聞的報道量凸顯了亞博會在新疆區內的重要作用,頭版上共刊發亞博會文章37篇,占到報道總量的19.3%,突出了作為黨的喉舌的《新疆日報》在亞博會期間對塑造新疆形象的重要作用。
亞博會特刊是詳細報道會展情況的主要陣地,刊發的文章數量占到報道總數的69.8%,特刊版面文章主要以組合報道的方式出現,如訪談、圖片新聞、服務信息、各式展品、展館見聞等,配置以張弛有度的版面空間安排節奏和流暢的色彩搭配,形成了一副色彩斑斕的亞博會影像。
2、報道體裁與報道內容
《新疆日報》關于第二屆亞博會的消息和圖片新聞占據了重要位置,消息、配圖消息和圖片新聞約占到了發稿總量的64.6%,大量的消息和新聞圖片將亞博會的各方面做了細致的報道,其中包括參展商、展館介紹、政府接待準備工作、異彩紛呈的展品、各項招商引資活動、各種主題研討會、媒體活動、大眾參與等等。亞博會通訊和配圖通訊占到了稿件總量的13.5%,《新疆日報》通過通訊的形式對亞博會相關細節進行補充式的報道,彌補了消息等體裁不能深入報道的不足。訪談對象主要為外國高官、名人,也包括國內相關方面負責人,刊發訪談錄可以起到平衡與引導作用,人們通過外國人的視角看到了不同點,從而彌補了我們“自說自話”的單一論調,這也是《新疆日報》追求權威性的報道框架引導下的結果。
3、對亞博會評價的文本分析
判斷亞博會的舉辦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不僅需要主辦方的評價,更需要采納外國參展商的聲音,這也是全方位報道的要求。本文將刊發稿件中提到的外國國名作為關鍵字,把包含這些關鍵字的稿件(評論除外)作為對亞博會評價的文本分析對象,根據文章中各方對亞博會的評價分為內評、外評、內外兼評、描述四個方面,內評稿件為國內包括新疆各方對亞博會的評價,是對亞博會帶動新疆、服務全國、輻射中亞-西歐的積極作用的描述。外評為外賓、國外參展商對亞博會作用的評價。內外兼評則表示既有國內各方也有外國客商對亞博會的評價。對沒有出現明顯評價性詞語的文章則劃為描述部分。
統計發現第二屆亞博會有內評7篇,外評15篇,內外兼評10篇,描述性文章34篇,共66篇。兩屆亞博會刊發的涉及外國國名的稿件多以描述性信息為主,如外國展商參加的各項活動,參展商品介紹等等。外評文章主要出現在了訪談稿件中,例如提到了土耳其國家廣播電視機構國際臺臺長蘇萊曼·科克索伊通過與中國人的接觸改變了以前由于對中國不了解所產生的偏見,這也從側面評價了新疆的發展與亞博會的成功。《新疆日報》以中外兼顧的視角,借助外賓對亞博會的評價來達到一種平衡,建構了客觀公正的報道框架。
三、亞博會期間新聞報道的框架建構
1.強化現場再現功能
第二屆亞博會關于展會視野議題的報道占第一位,為文章總數的28.6%。《新疆日報》用大量篇幅報道了展會情況,從籌備、開幕式、保障服務、展品介紹、展會參觀到閉幕,通過一個完整的報道鏈,形成了一個真實的、具體可感的亞博會形象。
2.黨報的政治宣傳框架
政務活動與招商簽約儀式、各種論壇開幕等硬新聞一同構成了亞博會報道的主體,占到亞博會文章總數的33.9%,新聞報道的框架建構與媒體的意識形態相關,《新疆日報》作為黨報,報道框架以關于政府活動、成果展示等社會進步發展的硬新聞為主,塑造了一個各項活動有序、緊密開展,招商成果豐碩的盛會形象。
3.服務引導功能突出
大眾參與議題報道篇數較多,其中便民服務信息其數量占到這一議題文章數量的近一半,因其篇幅短小,所占版面空間不大。群眾參觀展會則多以圖片新聞的方式呈現,占用版面空間較大,這使亞博會的形象直觀、生動多彩。
4.以數據支撐的成果報道
《新疆日報》對第二屆亞博會的報道中減少了對新聞價值含量低的各種主題論壇開幕活動及對亞博會唱贊歌式的評價稿件,增加了招商簽約成果的報道,用招商成果這一事實來強化《新疆日報》用事實說話的報道框架,為塑造新疆形象方面提供有利的數據支持。
5.“軟”“硬”結合的報道框架
《新疆日報》關于亞博會報道框架的建構趨于合理,與第一屆亞博會相比,文化交流這一議題在第二屆亞博會報道中加以突出,表現了新疆在側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注重文化軟實力的打造。亞博會不僅是一種經濟交流活動,更是展現大美新疆的平臺,從文化交流這一“軟”性新聞報道入手,使“軟”“硬”相結合,不僅符合受眾的接受心理,還為提升亞博會的影響力、塑造新疆形象方面提供了精神層面的支撐。
四、總結
本文探究了隱藏在《新疆日報》有關亞博會的新聞報道框架,新聞報道框架的形成受新聞政策的影響,與報紙定位相關,黨報的媒介屬性決定了《新疆日報》的報道框架以宏觀視角、全方位事實報道的硬新聞為主,以促進社會發展、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為使命,這一報道框架明確了事實選擇、新聞報道的目標,積極塑造和諧進步的新疆形象。
參考文獻:
[1]孫彩芹:《框架理論發展35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展11年的問題和建議》,《國際新聞界》2010年9期
[2]周巖:《7·23動車事故”報道的意識形態差異—以媒介框架理論為分析角度》,《當代傳播》,2012年4期
[3]《框架理論在傳播學研究中的運用及其發展》,《新聞傳播》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