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銜接手段是英漢語中都有的語言現象,但也存在著異同。對照應、省略現象的把握是有助于理解英漢兩語的異同性。本文以《荷塘月色》和朱純生的譯本為語料分析照應、省略在英漢語中的使用差異。
關鍵詞:照應;省略;英漢語
Abstract: Cohension is universal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but different in usage.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using the cohesion of reference and ellipsi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wo languages better.
中圖分類號:H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引言
銜接手段在Halliday和Hasan看來可以分為五大類: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連接(conjunction)及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類屬于語法銜接,詞匯銜接屬于詞匯銜接手段。韓禮德和哈森認為,銜接和語義連貫是區分非語篇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期中銜接是根本因素。①照應和省略都是語篇銜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從這兩個銜接手段出發,以《荷塘月色》及朱純深譯本為文本進行分析。
二、照應
“照應指的是語篇中一個成分作為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胡壯麟,1989:151)。Halliday和Hasan將英語中的照應關系分為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和比較照應。原文中照應手段共36處;譯文中則有162處,遠多于原文。
1.人稱照應
人稱照應是通過人稱代詞(如:I,they,him,等)、所屬限定詞(如:his,her,your等)和所屬代詞(如:his,hers,yours等)、反身代詞(如:oneself,myself,themselves等)來實現的。漢語中對應的人稱代詞是“你(們),我(們),他/她/它(們)”等,相對應的所屬限定詞 和所屬代詞“我/你/她/他的”等;對應的反身代詞“你/他/她/自己”等。
英語和漢語都會“采用語言的人稱系統來指稱事物。”②例如:
(1)原: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2)譯:The most lively creatures here,for the moment,must b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in the pond.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I have nothing.
從這兩個例句可以看出,英漢語中只有第三人稱代詞能起到語篇銜接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三人稱代詞主要用在回指中,而第一、二人稱所指代的是發話者和聽話者,多用于外指,一般不具有銜接功能。”(王淑華,于秀華:2003)
英語大部分人稱代詞有“性”、“數”、“格”等形態變化,漢語形態變化不如英語的豐富。在表示復數時,漢語一般是在人稱代詞單數形式的后面加綴“們”。在表示“格”時,英語人稱代詞有主格、賓格、所有格的變化,而漢語沒有這些變化,只在表所有格意義的時通過在人稱代詞后加“的”來體現。例如:
(1)原: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2)譯: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I have nothing.
其次,英漢語里都有反生代詞,漢語中的反生代詞如“自己”有獨立的指稱功能,但英語中反身代詞要與相應的人稱代詞一起出現才能起指稱作用。如:
(1)原: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1)譯:I myself seem to have been uplifted from my ordinary self into another world.
另外,英語中的關系代詞在語篇中有回指功能,漢語則沒有關系代詞,因此漢語中的人稱代詞在英譯文中用關系代詞表示。如:
原: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
譯:It was young girls who went gathering lotuses,in sampans and singing love songs
2.指示照應
指示照應指的是用指示代詞或相應的限定詞、指示副詞以及冠詞所表示的照應關系。在英語指示照應系統中,this和these通常做近指,that和those通常做遠指,它們表達的距離概念較接近實際的時空遠近距離;而在漢語中,盡管“這”、“那”也有相似的用法,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時空距離 往往受心理或視覺的影響,即受到說話人主觀感受的影響。因此,在有些情況下,this和these與“這(些)”、that和those與“那(些)”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例如:
(1)原:這是獨處的妙處。
(2)譯:That is the beauty of being alone.
英語和漢語在指示照應方面最明顯的差別是英語有一個漢語里沒有的定冠詞“the”。在譯文中,定冠詞the的出現多大78次,足以見得其在英語指稱照應中的頻繁使用。例如:
(1) 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 譯文: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另外,在漢語語篇中,“這”、“那”表示特定的對像時,在英語中,常常也會采用人稱指稱詞。例如:
(1) 原文: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
(2) 譯文:It was a lively season,brimming with vitality,and romance.
3.比較照應
比較照應是指通過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等級形式以及其他有比較意義的詞語來表示比較關系。總體來說,漢英兩種語言的比較照應系統差別不顯著。通過語料對比,原文比較照應有11次,譯文里有13次,總體來看還是相對應的。例:“......,總該另有番樣子吧。”/“今晚卻很好.....”/“...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了”/“......,夜晚更加寂寞。”。在譯文中對應表現為:“...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a moonlight.”/“The foliage,...,looks very nice tonight”/“and I myself seem to have been uplifted from my ordinary self into another world”/“it looks more solitary”/
英漢比較照應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語除了用詞法和句法的手段外,還通過改變形容詞和副詞的形態來表達比較意義。例如:
(1)原: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2)譯:Although it is a full moon,shining through a film of clouds,the light is not at its brightest。
三、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語言結構中的某個成分省去不提,避免了重復,使表達簡練、緊湊、清晰的一種修辭方式。原文中出現省略63次,譯文則是27次,原文多于譯文。
1.主語省略
英漢均存在省略主語或省略主語加謂語(或謂語一部分)的現象。英語中主語省略不太多見,通常僅限于上下文語境中,屬親密語體,通常為口頭語體范圍;而漢語中主語省略最為常見,無論口語、書面語運用都很普遍,占比重較重。③原文所涉及的主語省略情況頗多,多大60處,這里僅舉幾例:
“這幾天(我)心里頗不寧靜。”/“......(我)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這是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這條路)夜晚更加寂寞”。
在譯文中,主語省略出現了將近20處,主要出現在句中的分句獨立結構,當分詞的邏輯主語與句子的主語一致時,分詞的邏輯主語省略不用。例如:
“……,my wife was patting the son,Run-er,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Shrugging on an overcoat,...,I made my way out,closing the door behind me.”
很顯然,英語中的主語省略的是限于句子結構內的,而漢語中的主語省略是超越句子范疇的,處于語篇之內。
2.其他省略
名詞性省略把名詞詞組內表示事物的中心詞的省略,以至整個名詞詞組的省略。例:
(1) 原: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譯: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
(2)原: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
譯:Needless to say,there were a great number of them doing the gathering,apart from those who were watching.
例(1)原文是使用替代的方法來避免語義的重復,而譯文中將“白花”(white lotus blossoms)這個中心詞省略掉,將修飾白花的狀態成分突顯,避免了重復。例(2)中譯文英譯文中省略了watching的對象“girls who were doing the gathering”。
動詞性省略是指發生在動詞詞組內的動詞省略或整個動詞詞組的省略。如:
(1)原: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譯Far and near,high and low around the pool were trees,most of them willows.)
(2)原:路上只我一個人(譯:I am on my own.)
四、小結
英漢文本中照應和銜接手段的使用差異體現了漢語重“以意統形”,顯性的連接手段不多,常省略代詞;而英語重形合,注重形式上的照應,銜接嚴謹。英漢文本的對比分析,也對英漢翻譯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BrownYule.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1983:194.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唐靜.漢英雙語中語篇銜接手段的對比[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84.
注解:
①BrownYule.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1983:194.
②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③唐靜.漢英雙語中語篇銜接手段的對比[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