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對多義動詞“上”做了深入的分析,發現“上”的各個義項可以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手段聯系在一起。這也表明,一詞多義現象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可以用認知的方法進行有效的研究。
關鍵詞:多義詞“上”;范疇理論;隱喻機制;轉喻機制
中圖分類號:H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1.引言
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例如“網”這個詞,在“魚網”中,它是“用繩線等結成捕捉鳥等的器具”的意思;在“網魚”中,它是“用網捕捉”的意思。雖然這兩個意義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他們之間的聯系。像“網”這種至少有兩個意義并且意義之間有聯系的詞我們叫做多義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多義詞各個意義之間的聯系都是很明顯,成系統的。例如:
1.小明上街買衣服去了。2.爸爸叫服務員趕緊上菜。
3.他往傷口上上了點藥。4.這個學生的先進事跡上了報紙。
以上這些例子中,動詞“上”所描述的動作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并不明顯。傳統的范疇理論(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認為,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可以歸為一類而形成范疇。按照這種理論,“上”的各個意義就不能歸為一類,因為他們并沒有相同的特征。可見,基于真值條件的經典理論不足以描寫語言表達式的意義。而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則認為,一個范疇通過參照一個原型(prototype)來界定,原型是對于范疇的典型實例的抽象表征。符合原型的實體被接受為范疇的中心成員,不符合范疇原型的實體如果在某些方面被認為與原型相似,也可以被看作是范疇的成員,但處于范疇的邊緣。
按照原型理論的觀點,“上”的幾個意義具有某些相似點,所以可以被歸為一類。那么它們的相似體現在哪,它們又是如何聯系起來的,這是這篇文章討論的重點。
2.“上”的意義歸類
動詞“上”的意義很多,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八百詞》,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以下幾類:
(1)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樓
(2)到,去(某個地方):上街、上教室
(3)出場:上臺、上場
(4)登載,電視上播映:上報、上電視
(5)把飯菜等端到桌子上:上飯、上菜
(6)涂,搽:上顏色、上妝
(7)到規定的時間開始工作或學習:上班、上課
(8)添補、添加:上貨
(9)把一件東西安裝在另一件東西:上螺絲
(10)擰緊:上弦、上發條
(11)達到,夠(一定的數量或程度):上年紀、上歲數
如果說動詞“上”這些意義構成一個范疇,那么意義(1)“由低處到高處” 具有范疇內大多數或全部成員的多種特性,并反映了范疇的中心傾向,也是范疇中成員屬性表現最突出、最清晰和最具代表性的成員,我們可以把意義(1)看作這個范疇的原型。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意義(1),用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來理解范疇中的其他成員,并以此來解釋動詞“上”的多義現象。
3.“上”各義項之間的認知解釋
3.1隱喻機制
隱喻(metaphor)的認知研究始于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這本書中,隱喻被明確地認為是人類用來組織其概念系統的不可缺少的認知工具,被定義為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隱喻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源域(source domain)和一個相對模糊的目的域(target domain),隱喻就是將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上,讓我們通過源域的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
原型(1)表達的概念有幾個要素:由下到上(從山下到山上),需要一段時間(上山需要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目標(要上到山頂),本身可以作為一個事件等等。從意義(1)的不同角度考慮,我們就可以理解各義項之間的關系了。
3.1.1基于“由下到上”要素的隱喻機制
義項(3)表示要從舞臺下到舞臺上,有一個從下到上的位移,但是相對于山,它在空間上壓縮了。當然,“上臺”并非都有空間上“從下到上”的位移,但在觀看者的眼中,舞臺上、賽場上的人是在上面的,所以,到舞臺、賽場去,有一個由下到上的過程。
3.1.2基于“一段時間”要素的隱喻機制
義項(11)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到達一定的高度。只是它的對象比較抽象,不是具體的山、樓等事物,而是年齡、時間這些抽象概念。
3.1.3基于“一定目標”要素的隱喻機制
義項(2)是表示到什么地方去,需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就像上山的目標是山頂。義項(5)表示的是把飯菜等事物端到桌子上,桌子是一個平面,就像上到山頂也會有一個落腳的平面一樣。
3.2轉喻
認知語言學中把轉喻(metonymy)視為另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轉喻是一種概念操作,表示一個實體可以被用來去識別另一個實體。比如我們可以用地點代替事件,用部分代替整體,用特征代替實體等等。如果說隱喻的基礎是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那么轉喻的基礎就是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同樣,轉喻也可以為我們提供觀察多義詞的角度。
由義項(2)到義項(7)可以看作是概念的轉喻。義項(2)表示要到一個具體的地點,而義項(7)中也是到一個具體地方,但是這個地方因為經常去,已經固定,它主要強調的是一個事件。通過轉喻,表示“到一個地方去”的“上”就可以表示“完成某一事件”的意思了。
3.3范疇鏈
前面的例子,我們都是以“上”中心意義作為分析的起點。但是還有一些意義并不是由原型直接隱喻或者轉喻而形成的,它們是從原型的引申義中發展而來。這樣,“上”的各個意義就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有系統的范疇鏈。比如,由(3)到(4)也是一種隱喻,舞臺是一種展示的平臺,在這個意義上電視報紙也相當于一個舞臺,只是在觀眾看來它沒有真正的舞臺那么具體實在。
義項(6)也可以說是從義項(5)中“平面”這個意思隱喻而來,不過義項(6)的平面是一個概念上的平面,為顏料、化妝品、藥等事物提供了一個可以依附在上面的實體。另外,菜飯等擺上了桌子,桌子這個平面就被東西添滿了,當有東西不滿有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上”,這樣也就有了義項(8)的意思。
由義項(8)我們可以再通過隱喻引申。把一件東西裝到另一件東西上,其中一方只有添加了這個東西,整個事物才算完備,這就是義項(9)的意義。把兩件東西裝在一起需要做一定的動作,義項(9)中就包含有“做一個動作”這個意思,義項(10)便由此而來。
3.4小結
以上分析表明,多義詞“上”的各個意義之間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們與原型的差別還是存在的。所以,當最符合原型意義的語義條件出現時候,我們就會優先選擇原型意義。可是這種情況很少,語義條件多多少少會有變化,這時就要調整原型的一些特征特性,產生一個相似但是有差別的意義。各種意義由原型意義輻射開來,不斷豐富著這個詞的意義,一詞多義就逐漸形成了。
下圖就是對“上”詞義范疇的概括(見下頁):
4.結語
語言是一種認知活動,它反映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隱喻和轉喻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也是人們用來引申詞義的兩種最常見方法。本文即對動詞“上”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表明其意義的變化源于人們對事物認識的不斷細化與深入。
參考文獻:
[1]高航(2009),《認知語法與漢語轉類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
[2]呂叔湘(1980/2010):《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北京。
[3]王寅(2007),《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
[4]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5):《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