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虛詞在漢語語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了”作為一個重要的虛詞是外國留學生的一個學習難點,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法點。本文利用多年教學累積下來的語言資料,對“了”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考察分析,主要從虛詞“了”的語法意義、學習者的偏誤以及對偏誤原因的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了”;語法;偏誤分析;
中圖分類號:H1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了”的語法意義
在現代漢語中,“了”是一個助詞。它既可以作動態助詞也可以作為語氣助詞。它通常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也可以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變化或出現新的情況;還可以表示主張認識想法有所變動等。“了”的用法是很復雜的,不少留學生都覺得對“了”的學習是很難的,下面我列舉一下“了”在句子中的主要的集中用法來說明“了”的語法意義。
(一)“了”作為時態助詞
“了”作為時態助詞,用于動詞后面,動詞后面有賓語。表示動作的完成。例如:1.我看了一集電視劇。2.小紅唱了一首歌。
(二)“了”作為語氣詞
“了”作為語氣詞,通常用于句末,表示出現一種新的情況。例如:1.快上課了。2.春天了。
二、留學生使用“了”的偏誤類型
依照以上的各種類型句式與“了”結合后的語法意義,并結合第二語言學習的特點進行教學后,學習者可以初步建立起來語言規則系統,即中間語言,但由于“了”的語法意義比較復雜,所以留學生在使用時出現的偏誤比較多,而其造成偏誤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為了能夠清楚的分析留學生在使用“了”的時候所出現的偏誤,我以北京語言大學的中介語語料庫為搜索范圍,隨機搜索了100個錯句,并進行了數據統計,總結出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偏誤類型,見下表:
(一)“了”的誤加
誤加也稱多余,是指在不應該使用某一詞語或某種句法成分的時候使用該詞語或者成分。以下是虛詞“了”誤加的情況:
1.否定句中“了”的誤加
漢語“動詞+了”有否定形式,即“沒+動詞/形容詞”,如“來了”的否定形式是“沒來”,而不說“沒來了”。[1]而留學生經常會把漢語的“了”和外語當中的過去時相混淆,如果要說明過去的某個時間沒有發生某事,動詞是一定要用過去時的,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在否定句中的動詞后加上“了”。
*昨天他沒去了學校。(加*的是有偏誤的句子)
昨天他沒去學。
2.包含經常性狀語的句子中“了”的誤加
在有“了”字的句子中如果有表達經常性的詞語,即使要說明的是已經完成的動作,動詞后面不應該加“了”。這里的經常性和完成性是相矛盾的,不能同時存在于一個句子當中。這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重復性的副詞或時間詞主要有:經常、時常、常常、不斷、不時、每時、每天、每星期、每年,等等。
*在國內學習的時候,她常常看了中國電影。;在國內學習的時候,她常常看中國電影。
(二)“了”的缺漏
缺漏,也稱缺失或者缺省,是指在詞語或者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該用的成分。這里面主要談的就是虛詞(了)的缺失。
“動詞+了”表示預計完成,不獨立成句,往往有后續小句,表示前一動作完成后再發生后一情況,如:*你吃飯再去上學。你吃了飯再去上學。
這類句中“了”放在第一個動詞后, 這里的“了”用在動詞之后表示動作的完成。
(三)“了”的 誤用
由于對“動詞+了”研究成果的限制,“了”的使用條件比較復雜。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缺乏足夠的語料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時間內建立關于“了”的語言系統。學習者把“動詞+了”的格式理解為“完成”,并在實踐中大量使用,出現偏誤是難以避免的。
下邊句子中,前邊的動詞都表示后一個動詞的行為方式,并不表示前邊作結束后再出現后邊的動作。不是說“媽媽”“笑”的動作結束以后再“說”;不是“小林”“端”的動作完結或發生以后,再接著“走”。實際上,前邊的動詞表示的是一種伴隨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不用“了”,而是用“著”。
*媽媽笑了說,跟你開玩笑呢。
*小林端了茶走過來。
(四)“了”的錯序
錯序,又稱錯位,是指句中的詞語或者成分位置不當。語序和虛詞是漢語中重要的語法手段,也是漢語與其他語言有較大差異之所在,因此學習者的錯序偏誤非常普遍,尤其是虛詞“了”。如結果補語句中“了”的位置錯誤。
謂語動詞后帶結果補語,并且賓語為一般名詞時,結果補語在結構上同中心語結合得很緊,動詞和結果補語之間不能加別的成分。所以,在動詞后不能加“了”,“了”應放在補語后,即“V+結果補語+了+賓語”的格式。
*我們寫了完作業。
我們寫完了作業。
三、留學生使用“了”的偏誤原因分析
(一)留學生母語的干擾
漢語作為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留學生的學習對象,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生的母語將影響他們學習漢語,這是語言學的傳遞效應。母語由于其與外語的相似成分而對外語習得產生的有益的、積極的影響叫做正遷移,它能促進學習者對外語的掌握與運用;反之,母語由于其與外語的相異成分而對外語習得產生的不利的、消極的影響叫做負遷移。例如英語是有形態變化的語言,往往依賴于形態
變化來表示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但是,由于漢語是缺乏形態的語言,所以留學生學習、使用起來會受母語的干擾。
(二)留學生的個體差異
我們常常發現,在學習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之間的相同類的母語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有的高,有的低,一些人語言交際能力還是不錯,有些測試能力強,而這些都是由于學習者的年齡,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不同。留學生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容易受到一些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由于個體因素的差異,難免會影響學生的對“了” 的理解,導致不同程度的對于“了”的錯誤使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因材施教。應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克服缺點,從而使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四、總結
現代漢語“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虛詞,初級階段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虛詞“了”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多種偏誤。本文在前人對“了”的本體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語料收集,分析偏誤類型,找出產生偏誤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學學習以及教材編排方面的相關建議。希望可以使留學生能夠真正了解“了”的用法,從而在以后的學習和交際中減少錯誤率。
參考文獻
[1]丁迪蒙.對外漢語的課堂教學技巧[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2]劉勛寧.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解說[J].世界漢語教學,2002,(3).
[3]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3.
[4]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6]陸儉明,馬真.現代漢語虛詞散論[C].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7]田善繼.非對性偏誤淺析[J].漢語學習,1995,(6).
[8]葉步青.“了”的語法功能及其真實含義[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0]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1]朱慶明.現代漢語使用語法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