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追溯“赤”的原本義, 探求“赤”本義為“焚大火祭天,人在高處”。提出“赤子”之“赤”宜理解為“身上空凈無物”。
關(guān)鍵詞:赤子;赤;本義
中圖分類號:H1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赤子”是一個在文學(xué)作品中慣常使用的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赤子”的基礎(chǔ)義為“剛出生的男嬰,借指純潔善良,毫無邪念的人”,引申義為“對祖國和家鄉(xiāng)懷有純真感情的人”。對何謂“赤子”本源義,主要有兩說:一說遍身通紅的新生男嬰,取“赤”之顏色義——“淺朱色。亦泛指紅色。”:嬰兒出世,渾身皮膚呈紅色。執(zhí)此觀點者眾:《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漢書·賈誼傳》:“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顏師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發(fā),其色赤。”;二說尺長的新生男嬰:“赤”通“尺”,比喻孩子很小。清人李慈銘謂“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謂始生小兒僅長一尺也。古人多以尺數(shù)論長幼,如三尺之童、五尺之童,成人曰丈夫,是也。” 然而觀察體會上下文,考察“赤”詞義流變,謹提出另說“赤子”:為“身上空凈無物的新生男嬰”,取“赤”之“空盡無物”義:小孩掙脫母體來到人間時,身上空盡無物。
首先論述“赤”的本義。赤的紅顏色義雖然深入人心,但是“赤”的原始義也許并非“淺朱色。亦泛指紅色。”而是與祭祀有關(guān)。
察古文字字形:赤甲骨文,上為“大”,下為“火”,金文,小篆,到了楷體為了書寫便利“赤”上部變?yōu)椤巴痢薄!都坠俏淖衷b林》中列出赤的本義眾說紛紜,歸納共有三說:一說以孫海波、馬敘倫、黃錫金為代表的“大火”義;二說代表者白玉崢、王輝、朱岐祥等人“焚人以祭祀”義,此外也有學(xué)者著論文表達同類觀點;三說“土經(jīng)火燒色紅”為商承祚提出,第三說似乎為赤的楷體上為“土”而做了腳注——字形簡化不僅為了美觀、便利,而且可以達義。但顏色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是人們的抽象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有的產(chǎn)物,人們的抽象思維越發(fā)達,對顏色的區(qū)分就越細。遠古先民的抽象思維能力遠遜于現(xiàn)代人,即使以“什么是赤色”問現(xiàn)代人,也是個不容易下定義的問題,所以表顏色的字多是通過假借其他字來表達,而由于顏色詞的頻繁使用,假借義逐漸替代了假借字的本義,而成為這個字的基本義。黃、白等顏色字莫不如此,赤也不例外。許慎《說文·赤部》:“赤,南方色也。”是從五方對五色的角度對“赤”進行定義:南方屬火,火色赤紅。許后文“從大從火”才是關(guān)鍵——點出“赤”為會意字。會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其會意所依賴的是物象,故最初的會意字都是象形的組合: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按照一定的布局,組成一個相關(guān)聯(lián)的“畫面”來傳達信息。用現(xiàn)代的字義理解古文字的本義是不正確的。故“從大從火”解為“大火”是值得商榷的。大的甲骨文 ,許言“天大,地大,人亦大”。在甲骨文字中“大”多表示“人”。許書言此,且將“大”與“赤”同放于《說文》第十卷想必也是有其深意。因為《說文》“同類相聚”和“形近系聯(lián)”部序原則。由此“赤當屬會之以形的早期會意字。大,像成年人的形狀。赤,人在火上,故第二說觀點者認為這是“殷人火祭說”的真實寫照。然“赤”的本義是“以火焚人祭祀”有其不合理之處,人在遭受烈火焚燒時,體態(tài)竟然是舒展為“大”字形,不禁讓人質(zhì)疑。有學(xué)者認為古字上下形者,往往表示空間上的前后關(guān)系,這可能在解釋“赤”的古字時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即人并沒有被燒而是在燒火的祭壇旁處或是旁邊的高臺上舒展四肢向天神祈求。
審文例,也可知“赤”本源義雖然與人焚火有關(guān),但人不一定被焚。有學(xué)者以為古籍中頗有記載“焚人祭天求雨之事”。例如:
《文選·思玄賦》李善注引《呂氏春秋》:“湯剋夏大旱七年,乃以身禱于桑林自以為犧牲,乃使人積薪,發(fā)及爪,自潔,居柴上,將自焚以祭天,火將燃,即大雨。”①
《太平御覽》卷十引《莊子》:“宋景公時,大旱三年,卜云:‘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所求者,為人,今殺人,不可。將自當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
但是看官且留心劃線文字:“將自焚、” “將自當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將”表示還未進行,而有此趨勢。可想見古人求雨場面:燃起熊熊大火,人在火前求雨。天降大雨。現(xiàn)代科學(xué)告訴我們:下雨是暖氣流上升遇到冷空氣,發(fā)生對流而形成的。古人通過燃燒大火祭祀雨師這一迷信方式,誤打誤撞使得天空降雨。而這火也并非一般小火,而是熊熊大火。“燎祭”是古代祭祀儀式之一。把玉帛、犧牲放在柴堆上,焚燒祭天。《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南郊即皇帝位” 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登壇燎祭”再次證實之前的想法:熊熊大火,人登壇祭祀。會意字“赤”的從大(實指人),從火,恰表現(xiàn)了這一祭祀場景:焚大火祭天,人在高處。
“大”在古文字中不表示火大,而且表示“人”,但這祭祀又非大火不可——不然不足以形成足夠強的暖氣流遇冷成雨。所以,容易引起后人錯誤的認識,何況前人未曾見甲骨文,故這樣的誤讀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說文》四大家之首段氏也認為“從大者,言大明也。”現(xiàn)可知其不確也。
“赤”本義既定,詞義流變中“空盡無物”就不難解釋:大火燒盡了一切,故空盡無物。后又引申為“外表無所遮飾;裸露。”因此謹提出“赤子”第三說:“身上空盡無物的新生男嬰兒”,取“赤”之“空盡無物”義:小孩掙脫母體來到人間時,身上空盡無物。 “赤子”最早見于老子所用的比喻“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文本大意為:道德修養(yǎng)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樣,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鷹隼不搏擊他。在這樣的上下文中,讀者不難體會一個剛出生不久的男嬰,身上沒有任何遮擋:空盡無物,而由于其精氣至純至和,毒蟲、猛獸,攫鳥都不冒犯它。遮擋與冒犯可以形成一對概念。如果“赤子”指一個膚色呈紅的嬰孩,它不受毒物、猛獸、惡鳥襲擊所帶來的表現(xiàn)力則稍弱。
其次,注明“赤子”最初指的是男嬰。古時男嬰兒與女嬰兒稱謂不同:“《鹖冠子·備知》其民猷赤子也”陸佃解:“男曰赤子,女曰嬰兒”。
當然,老子此段選擇男嬰兒——赤子,作為自然、原始生命力的代表也體現(xiàn)了封建男權(quán)思想。現(xiàn)代“赤子”的解釋淡化男性概念,體現(xiàn)出破除封建,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
按:通過“赤”本義的源流考辨以及相關(guān)文獻提出“赤子”之“赤”非“赤”的“紅顏色義”,而是“空凈無物”義。“赤子”本義為“剛出生,身上空凈無物的男嬰”。
參考文獻:
[1]許嘉璐首席顧問、 李行健主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M].第 6 版.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0:178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孫星衍撰、 陳抗、 盛冬鈴 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354
[4]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6:1029
[5]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64
[6]張學(xué)城.釋“赤”[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2(28):4
[7]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王輝.殷人火祭說[J].四川大學(xué)大學(xué)學(xué)報叢刊(第十輯),2001
[9]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91下
[10]老子撰、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149
[11]宗福邦、陳世鐃、肖海波主編.《故訓(xùn)匯纂》[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2199
注解:
①[唐]李善等注,[南朝]簫統(tǒng)編.六臣注文選(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