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以二者之為”是新編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二十七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一句話,課文編者對“或”字的注解為:“或,近于‘或許’,‘也許’的意思,表示委婉口氣。”
郭錫良等主編,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九月第一版的《古代漢語》對“或異二者之為”的“或”字注解也為:“副詞,或許”。
筆者曾不止一次懷疑對“或”字注解的準確性,于是查閱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詞典》和延邊教育出版社的《現代漢語辭海》。
《詞典》和《辭海》對“或”字有四種注解。其中一種作連詞“或者”解,如“或多或少”。一種作代詞,用于書面語,作“某人、有人、有的人”解,如“或告之曰”。另外兩種作副詞,一個表示選擇或不肯定;一種用于書面語,作程度副詞,作“稍稍”解,如“不可或緩”。
筆者通過對原文的仔細揣摩,細心研讀,認為“或”字在這里既不是副詞,不作“或許”、“也許”解,更不表委婉口氣,而應該作肯定性無定代詞講,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在這里作主語,指上文提到的“古仁人”中的“有的人”。
為什么說“或”字在這里作肯定性無定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里“有的人”呢?
其一,“或”字在《詞典》、《辭海》里沒有作委婉口氣解的義項。據筆者所知,其他文獻里也沒有例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里收錄“或”字的義項比較多,共的糾葛,沒有一個義項是作表委婉口氣解的。再說作者提及的是“古仁人”,并不涉及自身和具體某人,也沒有對話的要用委婉口氣的語言環境。如果“或”作副詞,解作“或許”、“也許”,《詞典》、《辭海》里倒是的這一義項,但它是表一種不肯定的猜測語氣的,硬要說“或”字表示委婉口氣,那只是牽強附會。
其二,我們暫且把“或”字作副詞,解作“或許”、“也許”,那么它是表一種不肯定的猜測語氣無疑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仁人之心”也許“異二者之為”。既然是在沒有肯定“是”還是“否”,“有”還是“沒有”的情況下,怎么下文會出現一個究其“異二者之為”原因的“何哉?”的問句呢?既然是在沒有肯定“是”還是“否”,“有”還是“沒有”的情況下,怎么就有了“異二者之為”的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怎么就有了“異二者之為”的“古仁人”的具體表現——“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呢?這不是矛盾嗎?
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 辦法,就是把“或”字作肯定性無定代詞,解作“有的人”,作“異二者之為”的主語。
之所以出現誤解“或”字的情況,究其原因,關鍵是對“或”字的語法功能(特別是其作為肯定性無定代詞這一用法)沒把握好。
另外,沒有正確理解“古仁人”和“異二者之為”的對象,也是造成誤解“或”字的兩個原因。
“古仁人”,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分為“感極而悲者”、“其喜洋洋者”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三種。這也是作者根據歷史客觀實際分的。正確理解了“古仁人”,也就不難理解“異二者之為”的對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也就是“古仁人”中的“有的人”,而不是所有的“古仁人”,更不是“古仁人之心”。
由此,“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就應該譯成: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之心理,有的人(卻)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理)表現。為什么呢?(為:指心理表現)。
“或”字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無定詞。“或”是肯定性無定代詞,一般指人,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有人”、“有的人”、“某人”或“有的東西”。只作主語。 例如:
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
2、或以錢幣乞之。(《傷仲永》)
3、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史記、陳涉世家》)
有時候,“或”字前面出現先行詞,“或”字指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個人。
例如:
4、宋玉或得玉。(《左傳、襄公七年》)
5、曹仁或夢眾君子立于君社宮而謀王曹。(《左傳、哀公七年》)
6、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字還常常前呼后應,表示列舉不同的情況,這時“或”仍然是無定代詞,它既可以指人(譯為“有人”),又可以(譯為“有的”)。例如:
7、或百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8、鈞是人也,或為大之,或為小人(《孟子、告子上》)
9、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或相什伯,相千萬。(《孟子、許行》)
這種用法的“或”字不是表示選擇的連詞,不能理解成“或者”,這是應當特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