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體制日益完善的情況下,基礎教育中的違法事件卻屢見不鮮,各種針對學生的教師暴力行為時有發生,這給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然而,我們在關注教師暴力行為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語言暴力帶給學生們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教師 語言暴力 心理傷害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教師“語言暴力”的概念
教師語言暴力,即教師在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使用謾罵、底毀、蔑視、嘲笑等侮辱岐視性的語言,致使學生的人格尊嚴、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語言暴力,大多后果一時難以為人們所察覺,且容易為人們所忽視。教師把語言暴力“賜予”學生,從近期后果看,它會使學生終日神經緊張,提心吊膽,其后果只能是挫傷孩子的進取心,養成怯弱無能、膽小自卑的性格;從長期影響看,它將烙印于學生的心靈深處,傷害學生純潔的心靈,對學生的人格尊嚴、心理健康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喪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從而導致心理問題。
二、教師“語言暴力”的產生的原因:
1、教師素質存在嚴重問題。很多可能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但這確實是客觀存在的。素質是一個人綜合性的東西,對教師這個群體來講,你有了學科背景,僅表明你有了掌握教授這門學科的專業知識;你明白了如何“育人”的知識和道理,也并不表明你身體力行地付諸于實踐,真正地作到“為人師表”,總之一句話,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2、教育觀念陳舊。
應該說存在“語言暴力”的教師的主觀愿望還是好的,都是希望學生學有所成,但是對“嚴師出高徒”理解的太偏頗,認為打罵、惡語譏諷才能取得效果,意識不到對學生身心所造成的摧殘,忽視了學生是未成年人,接受不了老師這一教育方法的現實。
3、法律意識淡薄。
教師在實施“語言暴力”的時候,恐怕只想到的是在教育,而沒有想到自己正在實施違法行為。新修訂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兩部法律都嚴令禁止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
4、教師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
國外調查表明,教師職業所帶來的公眾壓力多于其他行業的人。香港曾將教師職業壓力列為第二位,僅次于警察職業。我國一個進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課題組曾對某省14個地市、168所城鄉中小學2292名教師進行檢測,結果顯示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檢測教師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焦慮水平偏高。
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偉分析,教師心理壓力主要有三個來源:第一,教育體制當中引進的激烈的競爭,比如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等,學校片面強調升學率、平均分,使每位教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第二,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常常扮演的是為人師表的角色,他們接受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種職業,就不得不盡量滿足人們對這個神圣職業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蓋和壓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從而造成心理狀況的失調。第三,教師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持續緊張的腦力勞動,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易形成孤獨、乖僻和感情抑郁,進而會導致心理問題。
三、教師“語言暴力”的防范
1、加強教師的培訓,扎實有效地開展繼續教育工作。“職業倦怠”是制約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瓶頸,長時間的教學工作,非常容易使人沉溺于舊的方法方式,拒絕接受新鮮事物,有時甚至明知不對但卻故意為之。通過開展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增強教師的法律意識,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
2、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的心理健康雖然已經開始得到關注,但還沒有從實踐層面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必須認真調研教師心理問題的現狀、原因和危害,弄清癥結,找出辦法,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的培訓,建立相應的心理干預機制,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減輕教師承擔的心理壓力,杜絕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保證教師健康的心理。
3、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
首先要加強立法工作,作到有法可依。立法應明確“語言暴力”的概念,同時規定禁止性條款及有效的懲戒方式,以減少和杜絕校園這種不文明的現象。據了解,在立法遏制教師語言暴力方面,地方法規已先行了一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23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不得有侮辱、誹謗、歧視、恐嚇、貶損等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學校應當明確受理學生投訴的部門與投訴程序,建立有效的投訴機制。還應當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從制度上杜絕教師語言暴力,并將語言暴力納入對教師的考核范圍。
其次增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法律意識。在教師中開展“案例教學”普法活動,在家長中通過家長學校開展法律知識講授,在學生中開展主題班會等活動,全方位提高法律意識。作到教師要不違法,不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學生和家長要會用法,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合法維權,并且這本身就是對教師濫用權利的監督和制約。都有了法律意識,就會為杜絕“語言暴力”的產生設置了一道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