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高職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經驗的總結,結合高職教學突出職業性的鮮明特色,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方向核心是實施實用性教育教學,與專業設置、職業崗位存在著最直接的聯系,具有鮮明的職業崗位服務性特點,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提出了“工學結合”新模式,新模式針對專業、崗位的不同特點,強調體育教學重點突出實用性、針對性、終身性的原則,高職體育教學培養具有良好職業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工學結合”模式下就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幾點新想法。
關鍵詞:工學結合模式、高職體育教學、職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教育部在2006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學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課程建設和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體育教學作為高職教育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其課程目標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為目的,通過身體練習為手段,傳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能與方法,實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學生進入社會生活打下牢固基礎。教育部已明確提出高職教育應以“工學結合”的模式開展學生素質教育,這就是新形勢下高職體育體育可以考慮的新教學模式,以就業和職業為導向,讓高職體育教學與職業特色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順利完成“自然人——健康人——社會人”的角色轉變。
一、目前高職體育教學的問題。
新教學模式的變革必然伴隨著教學課程改革,課程改革必然與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相關聯,推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不少阻礙,目前高職體育教學很大程度上延續了高等本科推行的傳統教育模式,沒有突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職業特點,高職體育教學不同于普通的本科體育教學,應偏重于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倡學以致用,突出職業特點。“工學結合”模式就是以職業和就業為導向,突出體育教學實效功能,培養企業需要的具備相應職業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現就目前高職體育教學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1.高職體育教學理念落后,不符合高職教育辦學規律,特別是高職教育突出學生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相脫節。高等職業教育理念應樹立以人為本,注重發展學生興趣,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基礎,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依據學生的本位能力,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目前,許多高職體育教學理念仍然繼承傳統教育理念:教學內容為競技體育服務,培養競技人才,參加各類體育比賽,為校爭得榮譽。這種理念違背了體育課程目標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體育教師這種帶有功利性的教學理念,把體育教學服務于體育競技,脫離了突出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規律,從而造成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怪現象。
2.高職體育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新意,體育教材千篇一律,內容重復。新時期高職體育教學內容上應朝多樣化、多元化、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方向發展。就重慶市高職院校了解到體育課程內容基本上都是:50m跑、800m跑(女)、1000m跑(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籃球、排球。內容上以競技運動為主,而沒有突出高職體育教學內容上突出職業性的特點,強調從專業需求出發,開發與從事職業密切的體育教學內容,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以上項目,周而復始,自然會興趣索然,甚至逃課。另外體育教材內容上枯燥乏味,形勢單調,千篇一律,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沒有突出職業性特點和學生個性發展。
3.高職體育教學手段落后陳舊。目前重慶市高職體育教學多采用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單純的機械模仿,未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未能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自我鍛煉的良好習慣,極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創造能力。高職體育教學要突出教法的多樣化、個性化、職業化相結合,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個性發展,選擇具有職業特點的教學內容,從職業需求角度開發適應就業需要的新教學方法。例如采用情景模擬教學、課題式教學、比賽式教學等。要求學生多參與,多合作,多思考的新型教學方法。
二、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應具有特色。
工學結合模式體育教學主體仍舊是高職院校,教學內容上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職業需求,創新教學內容,將一些具有職業特色的體育項目引入課堂,使高職體育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具有職業特征和時代特征。工學結合模式下,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應不同的體育技能,并且不同的體育技能在不同的職業類型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工學結合模式有別傳統教育模式,但又依托傳統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模式的繼承與發展,工學結合模式下培養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具有較高職業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的人才,實現“教學與實踐結合,教師與學生互動,畢業與就業接軌”新型教學模式。
1.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教育理念要具有特色。樹立以人為本、以職業為依托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是任何模式下不可動搖的教育理念,需正確認識教與學,以職業為依托作為特色,必須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充分挖掘學生內在興趣,課程安排要考慮學生的職業背景,在寬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形成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從而使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終身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教學活動中將能力本位作為教學指導思想,突出高職教育職業性的特點,設計若干融合“教、學、練”為一體的項目,通過體育課不僅傳授運動技能而且提升學生的本位能力,從而具備職業體育技能。
2.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教學內容要具有特色。課程內容改革勢在必行,應設置職業性強、實用性高的教學內容。體育課程內容應以專業為背景,從事職業為方向,以培養職業所需要的身體技能為目標,使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與職業技能和職業體能保持同步,引入一些適應性強、增強體能、提高學生生存能力的教學內容,突破原有課程的束縛,改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調整教學內容,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職業需求。當前的體育教學內容是各項目均衡發展,針對性不強,結果容易導致教學內容脫離社會需求和實踐要求。高職教育生源的層次多樣化、專業設置市場化、目標需求多元化,決定了課程內容應多樣化,課程設置應根據學生興趣、崗位需求和場地器材三因素綜合考慮。
3.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教學手段要具有特色。結合新模式突出職業性的特點,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比例,也可以借助學生社團成立體育俱樂部,例如:單車俱樂部肯定會吸引車輛、機械專業的學生參與,在娛樂中潛移默化的突出了職業性的特點,將娛樂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體育有機結合,構成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鍛煉平臺;利用現代網絡科技,開設特色體育網絡課程、體育講座,新興體育運動介紹、體育鍛煉咨詢、運動處方制定等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技術動作的再現,實現慢動作播放,甚至引入心理學數據庫分析體育中的心理活動;開辟新的體育資源,走出校門與社會企業多接觸,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率;創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技能比賽,引導學生開展體育鍛煉,以點帶面,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不同個體差異學生的需要。教材可以采用自編教材的形式,內容更加突出職業性特點,注重發展學生個性,坐到因材施教,給予學生充分的靈活度和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