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使得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相互銜接,不僅提升了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還使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能夠更快地進入企業,適應社會生產需求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推行“雙證并重”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從存在的問題著手,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資格;對策
中圖分類號:C9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高職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狀態,高職院校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國家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現如今,高職院校開始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將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相互銜接,在組織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以職業資格和職業能力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力求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和工藝,并將其貫穿于學歷教育之中,實現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在高職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中取得的成績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視,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已經成為規范專業人才和勞動者技能的重要標準,也是規范與評價高職教育是否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近幾年政府等有關部門加大了各項政策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力度,各級職業院校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促進專業教學改革,并且取得顯著效果。職業院校為了適應社會人才的需求,加大了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力度,對在校學生進行職業資格培訓,使之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增強就業競爭力。[1]由于相關法律和政策保障,高職院校對培養學生的職業資格提供了更多的培訓指導和訓練,更多的高職學生也認識到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并且能夠積極的參與進來。
二、高職院校在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家考試制度。它是指按照國家制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評價和鑒定,并根據評定結果,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職業能力認證制度。[2]雖然人們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思想認識上已日漸統一,各項政策法規也有所保證,但高職院校在實施“雙證書”的進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自身難以解決的矛盾。
1、對于實施“雙證并重”制度認識不清
長期以來,由單一文憑制度所形成的“重學歷證書、輕職業資格證書”的思想在我國根深蒂固,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家長對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識乃至高職院校對實施“雙證并重”制度的決心和自覺性。[3]高職院校的學生和家長把未來的職業目標定位白領階層,認為再去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盡管有一些高職院校已經要求學生畢業需要獲取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也存在許多問題:一是對于職業資格的級別要求不高,有些職業資格相當于職業技校的畢業生;二是對于獲取職業資格的種類要求寬泛,沒有針對具體專業做出要求,往往就會出現一個專業的學生會有許多其他專業的資格證書,沒有體現出核心競爭力;三是在學生獲取職業資格的過程過分注重理論部分的培訓,而沒有掌握具體的操作流程。
2、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標準之間缺乏有效銜接
這兩者之間的不銜接主要表現在,在部分專業理論教學計劃未能涵蓋在職業資格證書標準中應該掌握的知識,實踐教學部分也沒有為職業資格證書要求那部分的內容提供相應的操作技能訓練。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起源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工人技術等級制度,現行國家資格等級仍然是以技術工程領域的初、中、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進行劃分的。這種劃分方法不適應管理、服務、藝術等職業,也不適應職業資格認證向高新技術領域和高層次發展的需要。由于職業資格標準滯后于生產技術的發展,內容陳舊,使許多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過于狹窄,與實際生產技術崗位的要求不適應[4]。
3、辦學條件不成熟,缺乏“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缺乏“雙師型”教師已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專業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和機會進到企業一線實踐,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高級技能人員也不可能長期脫離一線進入學校擔任教學指導工作。因此,高職教師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由于資金和場地的限制,許多高職院校根本無法購買先進的機械設備,只能使用一些被企業淘汰的一些設備進行實踐操作,使得學生所掌握的技能還是不能和先進的技術掛鉤,也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雖然目前國家也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實訓基地的建設,對于一些落后地區的建設還不能有效達到目的,對于區域內實訓基地的使用也存在許多復雜的流程。
4、職業標準覆蓋面小,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首先,現行的國家職業標準覆蓋面小,且主要側重操作性崗位,尚未包括服務、技術和管理的復合型職業崗位。所以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及職業院校學生取證的需要,致使某些專業無證可考。其次,有關規定為高職學生考取與自己學歷層次相適應的高級資格證設置了障礙。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為二至三年,職業技能鑒定不能越級報考的規定,導致學生不得不經歷兩次報考才能取得的高級資格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高職院校推行“雙證書”制度的積極性。再者,有的職業標準滯后于實踐,跟不上職業變化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種教育有機結合的效度[5]。
三、在高職有效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對策
1、大力宣傳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認識
高職院校應當樹立全球人才戰略的思想,加快與國際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接軌步伐,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研究,參與相關法律的制定與研究,建立起覆蓋面廣、層次齊全、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職業資格法律保障體系。通過各種途徑宣傳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并重的制度,要讓學生明白其意義,鼓勵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并根據學生的專業和畢業后的職業愿望,選擇適合的職業資格證書,加強自身的職業技能訓練,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大力宣傳職業資格證書的實施情況,突出其優勢。加大高職院校對教師及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實施職業資格證書意義的教育,尤其對于新近教師要在這個環節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明確教師的職責。
2、專業設置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
職業資格證書是高職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和勞動就業的連接橋梁,也是檢驗高職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需要,參照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職業資格和職業能力標準進行專業設置,按所學專業參加相關的職業資格鑒定,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增強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在開設專業時要考慮本地區市場需求和產業定位,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行業的聯系、建立有企業代表參加的專業管理委員會,使其對學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提供幫助和指導,形成學校與企業之間互惠互利的良性辦學機制。
3、教學計劃的制定要以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為依據
以高職畢業生的職業能為基礎所搭建的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進一步成為構建高職教育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成為高職院校制定教學計劃的前提條件。若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為藍本來確定高職畢業生所應該具備的知識、素質、能力來建立教學計劃,組織編寫教學大綱和專業教材,就有利于規范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縮短學生在就業時的試用期,使畢業生能較快地適應市場需求,受到企業歡迎。這樣還有利于打破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課程設計模式,使培養突出技能人才成為高職院校的特色。
4、構建一批“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教師隊伍的特殊性,即不但要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高職專業教師也要了解其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熟悉相應的鑒定標準內容和程序。由于高職院校逐漸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對高職院校師資中構成“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作為長遠發展的高職教育,要構建一批有質量的師資隊伍,應該多鼓勵教師成為職業資格考核人員,能更深入地了解行業職業資格需求,在專業教學中能夠有的放矢,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職業素養。重視考核人員隊伍的建設,才能做好“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更好地服務于高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結合。
5、根據需要增加職業資格證書種類,擴大職業標準的覆蓋范圍
建議職業技能鑒定部門根據職業分類,加快對各工種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考核大綱的制訂工作。有關部門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完善確立工種的流程,使其規范化、合理化,并根據市場需求增加職業資格證書的種類,盡快完善各專業類別的職業資格證書,尤其是技術類、復合技能型類和面向第三產業類職業資格證書,使高等職業教育能根據職業分類、市場需求來設置專業,確定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并能夠確定不同專業學生應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各類技術人才的不同需求,改變一些專業的學生無證可考的狀況[6],從而擴大職業標準的覆蓋范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時 蔓.高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結合的研究[D].天津大學 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2005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韓云鵬.職業學校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著力點[J].教育與職業,2003,1:38-39.
[4]盧小珠.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支持高職教育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2,4:23-24.
[5]李紅衛.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關系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2,07
[6]黃曹華.高等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銜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