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有效教學的內涵可以從隱性和顯性兩方面澄清。有效語文教學,體現在師生的和諧共生,相互促進。語文有效教學的標準是:教師能力的有效體現,學生個性的充分展現,生命課堂的活力凸顯。
關鍵詞:語文有效教學;內涵;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語文學科‘有效教學’是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中,一頭是理想的、預設的課程目標,一頭是實際的、達成的課程價值。”[1]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預設目標和價值生成并不等同,有時目標未到達理想效果,就是低效;有時目標又超出了預想,就是教學高效。
語文教學過程應突出師生、生生之間平等交流、對話、合作與探究的關系,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的提高,彰顯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的提升。語文教師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教授者和組織者,地位絕不能動搖,作用絕不能減弱。但在具體教學情境中,語文教師所受干擾過多,有意無意偏離目標主線,以至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語文有效教學的內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心理學影響下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以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中。”[2]“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顯然是一種舶來品,“而作為一種理論為我國教育界了解和廣泛引用則應該是新課改以來的事情。”[3]
新課改以來,國內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和價值取向對有效教學做了涵義界定,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側重課堂教學的結果。最典型的觀點就是從教育經濟學概念入手,將有效教學定義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學,是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即合規律性的教學。[4]用最簡潔的話來說,就是投入少,產出多。投入就是師生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實施和教學后的反思,產出就是師生共同的成長和進步,包括認知水平的提高、道德素養的提升、思想情感的陶冶和內心體悟的豐盈。另一類從有效教學的內部結構入手。將有效教學解構為表層、中層和深層三個層面。表層的教學形態體現為外顯的課堂氛圍,突出表現在教學氣氛的和諧融洽,教學過程的嚴謹,師生配合的默契等;中層的教學思維集中于教師對教學進程的全面干預。
語文是具有鮮明特性的基礎學科,具體表現為:
一是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文學科強調學生能主動靈活、準確熟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人際交流,要求學生在個性閱讀和寫作中,激活和構建內在話語體系。
二是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擔負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引進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重擔和使命。語文所獨具的包容性、民族性、時代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是其他學科難以企及的。正因為語文承載了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才使得語文具有厚重的精神特色和鮮明特性。
結合語文學科的鮮明特性和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充分借鑒有效教學內涵的普適性原則,筆者認為,語文有效教學的內涵可以從隱形和顯性兩個方面加以澄清。顯性的語文有效教學是指語文教師在合理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制定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認知技能、語文素養、情感態度的發展和提高為目標,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隱性的語文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長期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師感染、文化熏陶、情感浸潤和思想沉淀,促進學生生命質量提升、健全人格完善、正確價值觀念養成的語文教學過程。
二、語文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
有效的語文教學,應體現在師生的和諧共生,相互促進。教師教得滿意,教得盡興,教學相長;學生學得投入,學得暢快,學有所得。
(一)教師能力的有效體現
語文教師個人的素質、品德、能力直接決定了課堂的品質。有效課堂教學,體現為教師的專業素質和道德境界。
一是教學理念的精當理解。科學教學理念,是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集中體現,始終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表達、敢于創造、勤于實踐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精神世界、價值追求;努力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健康成長。
二是業務能力的熟練運用。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應總體把握,突出主題,明確主線,緊扣實際,深入淺出;對教學內容應理清層次,劃撥重點,說透難點,解答疑點;對教學方法應靈活多變,自主探究,創造活力,引發激辯;對突發事件應機智謹慎,言語得體,態度懇切,嚴謹有序。
三是道德素養的充分儲備。有效語文教學,需要語文教師加強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定,不懈追求;對道德素養的熏陶感染,內化于心;對文化品位的高雅吁求,卓爾不群;對人生信仰的篤定厚實,躬身實踐;對美好生活的樂觀憧憬,充實自信。
(二)學生個性的充分展現
學生在常態化的課堂中,習得與體悟的多少是檢驗課堂是否有效的一個標準。隱性課堂的有效性,反映在學生思維和能力中,具體表現為:
一是養成獨立思考的行為習慣,主動提出個性化的觀點見解。語文教學應注重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不可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在日常訓練中,督促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個性鮮明羅列觀點,自圓其說形成見解,但不求思想凝練深刻,觀點標新立異,見解發人深省。
二是靈活運用祖國語言,形成個性化的表述方式。語言包含口頭語和心理語。學生表達是否流暢,思維是否縝密,邏輯是否連貫能在課堂中鮮明反應。語言的能力,就是其學習語文的能力。對心理語言地成熟運用,需要學生刻苦修煉,反復琢磨,持之以恒。只有廣泛閱讀,悉心品味,堅持操練才能形成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教師檢驗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是隨堂即興作文、課后作業,也可以是日記周記、考場作文,形式豐富,不一而足。
三是樹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追逐個性化的理想生活。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認識自我、社會、自然、國家的過程;就是自我提高、完善、進步、追求的過程;就是感受文明,陶冶情操,堅定理想,審美創造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中應努力感受社會正能量,傳遞文明新風,明辨善惡是非,弘揚中華美德,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結合自身專長,追逐個性夢想。
(三)生命課堂的活力凸顯
有效教學的課堂應是師生和諧共生、暢所欲言、井然有序的課堂,應是關懷成長、關心生命、關注心靈的課堂。正如葉瀾教授所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
有生命的課堂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生來平等。老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不以成績論英雄,不以智力評高低,放平姿態,同等相待,不縱容違反錯誤的行徑,不干涉合情合理的愛好。
有生命的課堂飽含了對學生的感懷與寬愛。每堂精彩的課,都傾注了教師真摯的情感,蘊藏了教師殷切的關懷。學生在信任和尊重的環境中,體會到課堂的友愛和美好,并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激活思考的潛力,挑戰創造的欲望。教師的寬容,真情的溝通,為課堂創造了和諧的氣氛,營造了魅力的青春課堂。
參考文獻
[1]屠錦紅.語文學科“有效教學”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評價標準[J].當代教育科學,2010(22):98.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1(6):46-47.
[3]唐子江.語文“有效教學”批判[J].教育學術月刊,2008(5):79.
[4]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