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注小升初過程中作文教學的“銜接”,努力促進中學生的作文能力持續發展,提高學生作文素養,推進中學作文教學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作文;銜接;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我們一般把小學升初中的這個階段稱為中小學銜接段,指 的就是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一的互相連接和過渡。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作文在小升初的銜接教學中更是難上加難。由于小學和初中老師的教學分離,教學目標不同,評價方式不同,許多學生在進入初中后,面對作文無所適從。而初中的老師在作文教學上也是困難重重。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告訴我們,必須加強小升初的作文銜接教學,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有利于推進我們的中學作文教學發展。
一、中小學作文銜接出現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分離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教學的總目標是這樣規定的:“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而對于五六年級和初中的階段目標是:五六年級是進一步“習作”,初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始訓練“寫作”。五六年級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的自信心。而初中階段則開始文體訓練以及加強個性的、創意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思考。從課程標準來看,盡管小學高年級到初中的寫作教學是有很強的連貫性的,強化了兩個階段的銜接和持續發展,不僅注重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也考慮到了學生本身轉換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但是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上并不能很快適應。并且兩個學段的老師都忽略了銜接的過程,五六年級老師仍然對習作簡單要求,沒有進行提高訓練。他們在教學中,缺乏銜接意識,甚至還用低學段的作文要求來評判,這樣就導致很多學生的作文要么是流水賬一般,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和想象力。而初一的老師在面對新生時,也缺乏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無法適應新的教學方式和寫作要求,寫出來的作文和小學水平無異,有些學生甚至無法完成作文。
2、 學生的學情差異
小學生在心理上基本處于幼稚和成熟,獨立和依賴相互交錯的狀態,小學的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全方位的幫扶,不懂的不會的都給予詳細的解答。而且小學作文大多不需要當堂完成,學生可以回家后慢慢寫完,并且很多學生會在作文書和網上查找相似的作文照搬照抄,有些家長也會幫助孩子完成作文,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而初中老師更多的只是給予指點,讓學生通過自學、查找資料、學生互助等方法解決困難。初入中學,陌生的環境、繁重的功課、老師不同的教學風格以及升學壓力導致的激烈競爭,都讓很多學生對于學習無所適從。對于寫作,不僅寫作速度慢、字數少,很難當堂完成作文,而且內容也是千篇一律,用詞單一。
3、 評價方式不同
中小學老師在作文的評價上有很大的差異,小學老師在批改作文時,缺乏統一的標準,基本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作文進行整體評判。在這種評判方法下,學生的分數相差不大,作文水平差異表現不明顯。而中學老師有標準的評判方法,對錯字、語病、結構、修辭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在這種要求下,學生的作文分數很容易拉開差距,作文水平也容易分出高低。很多小學時期作文還不錯的學生在這種嚴格標準下,一時無法適應,很難獲得一個滿意的分數,使得很多學生會懷疑自己的作文水平,甚至懷疑老師打分的主觀性,對作文失去信心或是對語文產生抵觸情緒。
二、 中小學作文銜接策略
小學和初中階段的作文教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必須強化銜接意識,從培養學生全面語文素養出發,分學段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產生有效的語文教學效果。
1、加強教學銜接
通過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小學五六年級)和第四學段(初中)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關于作文教學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別。如五六年級的要求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觀察周圍事物,積累寫作素材。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語句通順,書寫規范、整潔。”可以看出小學階段主要是鼓勵學生寫作,培養基本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只要文從字順,對結構框架和文體沒有太高要求。再看初中的要求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達力求有創意。寫記敘、說明、議論與應用文。注重‘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可以看出初中階段的寫作要求更注重文體訓練和結構要求,鼓勵學生在表達的同時更自由、個性、創意的去表達。所以初中老師在習作指導上,針對內容、情感、文體、立意等層面,要更系統和詳細地講授寫作知識和技巧。在閱讀課時,可以有意識的引領學生欣賞相關文體。在教學方法上,可以穿插一些小學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學習上多“扶”一下,再慢慢的過渡到初中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的適應不同的教學方法,也能讓學生更快的進入中學的學習狀態。
2、 了解學情,循序漸進
很多學生在剛進入初中時,對于突然提高的作文要求并不適應,還是按照小學的寫作方法和習慣來完成作文。而我們的初中老師必須先了解學生的學情,確定學生現有的寫作發展水平,還要確定通過自己的指導后,學生可能達到的的水平。不要急于去改正學生的寫作習慣,而是在之后的教學中逐漸滲透一些寫作方法。雖然初一學生剛進校有諸多的不適應,但是我們還是要抓住他們對初中陌生環境的新鮮感,這會讓他們容易接受老師對他們提出的一些基本的學習要求。教師要積極的利用第一印象,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激發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在課堂上,針對他們習作速度慢等問題,可以制定嚴格的寫作要求,并且要求當堂完成。同時抓住平時一些突發的情況,例如班上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令人煩惱的事等等進行片段訓練,使他們學會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抓住一些小事來寫作。平時要加強學生的素材積累,進入初中以后,課程的增多讓學生相對缺少很多課外活動時間,所以老師要更注重引領他們主動積累寫作素材,使他們逐漸養成主動觀察、主動寫作的習慣,并且對收集的資料要指導學生整理、歸類、對比和提煉。同時對一些小學階段寫過的話題也可以進一步創新。比如寫秋季,小學生可以寫,初中生也可以寫,只是初中生的觀察角度可以更多,寫得更深,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詞語都更多更豐富。在習作訓練中,可以要求學生先模仿,后批判,再創新。在作文評講中,抓住反饋和修改的機會,做出示范性修改指導,幫助他們在修改過程中了解更多的寫作方法。
對于他們的一些獨特的想法給予積極肯定,鼓勵他們寫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盡情的展現他們的想象力,追求與別人的與眾不同,拋棄千篇一律的寫作套路。
3、 小學作文評改標準化
小學教師要養成標準的評分習慣,盡量減少評分的隨意性和主觀性。通過客觀、標準的評分要求,不僅可以更好的體現學生真實的作文水平,也能更好的幫助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不足,更具體地指導學生以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培養起來的,我們必須把小學至高中的作文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一切指向最終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循序漸進、逐步提升,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在一個系統的作文教學中,逐步的發展成長起來。所以在小升初的銜接過程中,我們更要關注學生的銜接過程,針對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學生的作文能力順利的過渡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包尊林.《小學生高年級作文心理障礙分析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1(07).
[4]韋安勤.《淺談“中小學銜接”問題》[J].基礎教育研究,2009(04).
[5]魏書香.《關于中小學作文銜接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