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青少年是伴隨網絡成長的一代,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培養他們的健康思想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要求。我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今的網絡時代還需正確定位和提升實效,擺脫“強調理論教育忽視人格實踐活動”、“強調理想人格灌輸忽視健康人格引導”兩大困境。作為“數字原生代”、“傳統文化疏離者”的90后青少年與“數字移民”“數字難民”的教育者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數字鴻溝”。本文將從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現狀、困境及在網絡時代下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傳播等方面,初試分析如何幫助90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絡,積極應對現實社會階層和社會諸要素急劇分化、重組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網絡媒體;90后青少年;傳播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網絡傳播特征
(一)網絡傳播的定義
網絡媒體與傳統的音視頻設備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原理不同,它依賴于IT設備開發商們提供的技術和設備來傳輸、存儲和處理音頻、視頻信號。其中最流行的傳統的SDI(串型數字)傳輸方式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交換特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可能利用SDI創建類似以太網和IP(因特網協議)所提供的部分網絡功能。所以,視頻行業中的網絡媒體技術就應運而生。
(二)網絡傳播的特點
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后,互聯網被稱為“第四媒體”。互聯網集三大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為一身,是跨媒體的數字化媒體。網絡媒體新聞傳播除具有三大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共性”特點之外,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主要有:即時性、互動性、全球性、海量性、多媒體性、新媒體特性。
二、網絡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負面影響
(一)易使青少年心靈受到污染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互聯網上大約有100多萬個黃色電腦文件。淫穢色情信息通過網絡對青少年造成 “精神污染”,這些網絡黃色信息嚴重摧殘著青少年的心里健康,將他們引入歧途。 當年的“艷照門”風波,就掀起了一陣自拍風潮。陳冠希的經典招式,不僅成為大街小巷的話題,香港的一些未成年學生更以此為樂,相互模仿,擺出極度淫意的動作,而且不知羞辱地將自拍艷照上傳到網上,供人瀏覽。“艷照門”風波已不單單是藝人們的八卦新聞,儼然演變成社會事件,因為它在逐漸侵蝕著青少年心里,挑戰社會道德的底線。
(二)易使青少年產生消極對待學習的心理
因為有了互聯網,很多問題直接利用網絡就能全部解決,方法很簡單,只要輸入你想知道的信息,很多相關的答復就會出現,這就造成了信息的匱乏,因為大家都如此反復,知識的更新,學術的新論就難以跟進。加之在網絡上,論文代寫,作業代寫現象愈演愈烈,有人靠幫別人寫論文、做作業賺錢,網絡上經常會出現代寫論文的各類廣告信息,甚至是小學生都會在網上發帖子找人代寫假期作業。于是,許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從網絡上下直接下載文章交給教師,甚至碩士、博士論文也從網絡上購買,這就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習質量,無益于學術研究的開拓創新。
(三)易使青少年患上“網絡上癮癥、孤獨癥”等
網絡對于思想、身心尚未成熟青少年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往往會導致青少年對網絡極度癡迷。有些青少年自身因為缺乏社會交往和與人溝通的機會,便將網絡世界視為現實生活,他們只有在網絡世界里才能找到自我,這樣他們就逐漸脫離時代,無法融入現實生活,出現孤獨不安、思維遲鈍、情緒低落、極度極端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的患者剛開始只是表現為對網絡的精神依賴,渴望上網沖浪、玩游戲、消磨時間,之后就很容易發展為身體上的依賴,出現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癥狀,甚至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等各類疾患。這無疑是青少年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我們來看一個上海聊天陷阱事例[1]:2002年2月24日晚上,上?!熬W蟲”錢某終于見到了網上聊天認識的女網友“王某”。然而,當兩人散步至一處花店附近時,突然冒出4名手持剪刀的青年男子。毫無準備的錢某不僅遭到一陣毆打,身上僅有的1部手機和300元人民幣也被搶走。3天以后,案情查清,犯罪嫌疑人汪某正是那位自稱“王某”的女網友。原來,兩人在網上搭識以后,錢某經常出言不遜,汪某萌發報復念頭,找到以前的男友搶劫錢某財物。
再來看一個案例:大學生陳英沉溺于網戀,女網友卻把這段感情視為兒戲,根本沒有理睬他的表白。陳英非但沒有從迷糊的“網戀”中清醒過來,反而在網上設下了綁架網友敲詐錢財的圈套。他將自己寫的充滿煩悶、苦痛和渴望理解的失戀日記“掛”了上去。 幾天以后,一個署名為王瑩的女孩勸說他堅強起來,相信一切都會雨過天晴。陳英當即回復“同是天涯淪落人”,要求兩人見面。
相貌端莊的王瑩如約而至,陳英頓生好感。在網上交流一段時間后,陳英給王瑩發出了求愛信,得到的卻是婉言拒絕??戳T回信,陳英惱羞成怒,決定報復。
陳英謊稱自己得了白血病,將王瑩騙到自己新租的一間不到50平方米的單元房里,用事先準備好的繩子將她反捆住雙手,并用毛巾塞住了她的嘴。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就這樣在網絡的迷魂陣中失去了自我,成為法律的階下囚。
網絡危害青少年的例子不勝枚舉。網上信息泛濫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價值觀的偏差,影響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網上暴力、色情信息的傳播,青少年道德意識會慢慢弱化、社會責任感下降;網上交流的隱藏性、無約束性,極容易使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做出一些違反常規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而我們需更加急切的找出正確的方法,在網絡這個新興媒體下,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他們把好健康上網,正確上網這一關。
三、網絡傳播中青少年思想教育策略探析
(一) 網絡傳播的社會責任意識
社會在網絡傳播中應該承擔社么責任呢?[2]首先,網絡傳播者應該承擔起正確的輿論引導責任?;ヂ摼W和其他大眾媒體一樣,在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同時,都有一個輿論導向的問題,都代表什么樣的文化發展方向的問題。這些輿論導向,對于心智未熟的青少年無疑是重要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所以無論是新聞網站還是商業網站,都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其次,網絡傳播者應承擔向受眾提供真實、快速、全面、準確信息的責任。真實、準確是新聞的生命,真實尊重知識市場的基本原則,網絡媒體應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建立起一套規范的網上新聞信息發布、把關制度,嚴格自律,遵守職業道德,為社會提供真實準確的新聞信息,樹立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會形象。最后,網絡傳播者應承擔起傳遞嚴肅文化知識和優秀文化傳統的責任。調查顯示,我國網絡媒體的受眾多數是青少年。因此網絡媒體應該承擔起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責任,發揮網絡媒體非強制性、潛移默化和特有的彈性的作用,不斷向青少年網民傳遞豐富健康的科學文化知識,引導他們塑造健康人格。
(二) 學校在網絡傳播中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對網絡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做到“三個改變”;一是改變方法,由于我們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總是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因此工作方法往往顯得死板、空洞。青少年正處在心里逆反期,有時會起到消極效果,這就要求工作的方法要從“灌輸”式轉變為“引導”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二是改變觀念,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種行政命令,它不單是靠一紙文件或口號就能達到
振臂一呼,云集響應的效果,他要求我們深入青少年群體,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心里需求,作深入細致的說服和引導工作。讓其在主觀上形成對網絡的正確認識。三是自我改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勇氣面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要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緊跟時代、增強實踐經驗,否則自己都跟不上時代,又怎么能在這么網絡新浪潮中拯救失足少年。
(三) 在溫暖陽光下的親情教育。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接觸媒介時,如果得到成年人及時正確的指導,他們就能從媒介中獲得許血多有益的幫助。為了防止網絡沉迷,家庭也應該改進教育方式。應該培養孩子多元化的興趣,只有多元化的興趣,才不會把注意力過度集中在一件事上。
第一 告訴孩子網絡首先是用來“用”的,而不是“玩”的,積極引導孩子運用網絡的而有力方面排斥不利方面。培養,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辨別能力,使之取其高雅,棄其低俗,才能使孩子受益于網絡。
第二 家長還要學習網絡,了解電腦,掌握現代社會信息交流的工具,進入孩子們的網絡世界,找到和孩子溝通的渠道,縮短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增強相互間的了解。家長提高了網絡知識水平,就可以更好的指導孩子上網,加強對孩子上網的監督。
第三 心病還需心藥醫,心藥就是溝通和引導。溝通是治療代溝的最佳辦法,也是治療網癮的好辦法。通過溝通,將“疏”與“堵”結合起來,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最愛他們的,讓孩子們知道網絡上的不健康東西可以毀滅一個人,從而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
結語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3]。今天,網絡就是個特定的環境,社會、學校、家庭是共同的教育者,我們要時刻明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種活動過程、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并且我們還須清楚地認識到對青少年使用網絡進行管理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導”而不是“堵”。當然,這一切最終的受體都是青少年本身,作為青少年自身也要不斷成長,在網絡浪潮中學會自我保護、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根本無法與網絡絕緣,掌握網絡技術的青少年一代,是我們將來立足于世界的資本,我們應有眼光、有責任、也有義務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保證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里盡情遨游而不是迷失自己。網絡時代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才會做的更好。
參考文獻
[1]青少年網絡犯罪案例(4)——找法網
[2]雷躍捷、哈艷秋.《新聞傳播學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4]《對網絡時代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周清
[5]胡湘明、馮小茹基于網絡技術上的青年心理在線咨詢[J].青年探索,
[6]高雪玉.大眾傳媒對青年社會化的負面影響及改進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6.1(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