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的知情道德教育模式是基于西方的正義道德教育模式和關懷道德教育模式。知情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知識的學習、道德判斷和道德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大大提高道德教育效果,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主知派與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主情派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對立沖突的關系,他們的觀點都是為了建構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達到有效道德教育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主知道德教育模式和主情道德教育模式是辨證統一的關系。作為道德教育取向的知識、判斷和情感,在產生一個道德行為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無法說孰優孰劣,只是作用不同而已。要想達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就需要實現知識、判斷與情感的融通。道德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和原則的灌輸,更是教育主體情感的體驗。
關鍵詞:主知 主情 知情道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論來源
知情教育模式是基于西方的正義道德教育模式和關懷道德教育模式。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使道德教育走向了認知路徑,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使道德教育走向了情感路徑。兩個不同的流派由于觀點不同,對道德本質和教育模式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1)以正義為核心道德主知派的觀點
科爾伯格是以正義為核心價值的主知派的典型代表,科爾伯格認同蘇格拉底的知識與道德的關系,認為知識就是美德,無知者無德。主知派把道德教育和理智教育等同起來,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讓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產生積極的思維,通過激發兒童的積極道德思維,使兒童的道德思維達到更高的水平。科爾伯格把道德發展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科爾伯格認同兒童道德發展在速度上存在差異,有快有慢,但是道德發展就像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一樣,個體道德發展只能按照道德發展順序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漸提升,無逆轉,不跳躍。每一階段都以前一階段為基礎,同時也為后一階段作準備。每個兒童必定要逐步地經歷各個道德階段。因此,為了激勵學生道德的成長,教育者應促使學生的道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當然,雖然科爾伯格把促進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目的。但是,他認為道德認知的發展并不是最終的目的,發展道德判斷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個體的道德行為。因此,科爾伯格強調在促進道德判斷和推理發展的前提下,促使道德判斷向道德行為發展,達到思維與行動的統一。
(2)以關懷為核心道德主情派的觀點
在 20 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吉利根對以正義為核心的道德主知派提出批評,認為科爾伯格把道德思維的發展作為道德教育重要方面是對的,但僅此一方面還不夠。人類在日常的學習和交往過程中還可能涉及到情感因素和許多心理活動。這些情感因素和心理活動也是道德教育的內容,但是這恰恰主知派忽視的。與主知派偏重認知不同,主情派把情感因素放到了重要地位,創建了關懷倫理。關懷理論企圖從小養成兒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界的情感,成為一個有關懷之心的人。關懷理論不僅重視道德情感,還強調道德實踐。認為只有實踐關懷,才能發展關懷能力。
二、對主知派和主情派的批判,以及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
(1)對主知派和主情派的批判
以正義為道德核心的主知派注重理性,強調理大于情,寓情于理。以關懷為道德核心的主情派則特別重視道德情感,把道德情感作為關懷行為的出發點和直接原因。在關懷倫理看來,情感高于理性,理性是為情感服務的,兩者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不管是主情派還是主知派,都是片面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實踐三個方面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構成要素。道德認知包括道德知識和道德判斷兩方面。道德知識是人對社會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規范準則的認知。在獲得道德知識的后,對道德知識進行處理加工,從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識,這個由習得轉化的內部吸收和矛盾的過程就是道德判斷和評價。道德認知是一個人道德形成的基礎,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才能產生可能正確的道德行為。也就是說,這種道德判斷是基于兒童與社會的積極的能動的相互作用,基于兒童對社會情境中提出的道德問題進行審慎地思考,基于對各種選擇進行比較并根據一個最一般的正義原則做出的。正是由于把道德判斷的能力作為道德成熟的重要評價標準,科爾伯格把促進兒童個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品質的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
道德判斷能力只是道德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還包括運用這種判斷能力指導實際行動。所以,除了促進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之外,還要促進兒童把自己的道德判斷見諸于行動。也就是說,根據科爾伯格的觀點,一個道德上受過教育的人至少應該是一個不僅能掌握道德推理和判斷的過程,又能操作這一過程的人,即能夠把已經獲得的道德判斷能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人,或者說在現實世界中實際履行正義原則的人。[1]關懷倫理是在批判主知派重理性、個體性、原則性的基礎上產生的。主情派強調的是情感、關系和情境。關懷德育對于受過道德教育的人應具備什么樣的理想形象這一問題的看法,與關懷倫理學及其教育目的觀有直接關系。關懷德育試圖培養有能力的、關懷他人、懂得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的健康成長。即培養具有關懷意識、關懷能力和關懷行為的關懷型人才。與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理論不同的是,關懷理論關注的是道德情感的培養而不是道德認知的發展。在關懷理論家看來,情感高于認知、推理,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是我們對任何人和事所持的感情。認知是為情感服務的,它們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關懷理論認為一個在道德上受過教育的人不僅應該是一個具有關懷情感的人,還應該是一個把關懷的情感轉化為關懷行為的人。基于關懷之上的道德是一個具體的過程而不是抽象的過程,不是坐在屋子里空談理論,而應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在應該得到關懷的人面前對他真情實意的關懷。具體來說,關懷倫理視野下的一個受過道德教育的人,首先是一個自律的道德主體;其次是一個學會負責、有深沉的責任意識,對人類的生存問題能時時給予關懷的人;再者是一個學會關懷自己的人。[2]關懷與正義融合的道德教育正確地處理了關懷與正義的關系,認為沒有關懷的正義會帶來新的不公正,沒有正義的關懷不是真正的關懷,兩者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在任何一個道德事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這種融合的道德教育就應兼顧到兩者,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僅是防止傷害和確保正義,還應通過關懷網絡來增進擴大關懷,以減少冒犯者想傷害他人的可能性。[3]
(2)知情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實踐,即知、情、行三個方面是有效道德教育三個即對立有統一的統一整體。然而,傳統的道德教育走上了知識灌輸、行為模仿;重理論、輕實踐的不歸路。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人。在科爾伯格看來,一個在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是一個能夠作出自主判斷的人。他認為,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是他作出道德判斷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正確行為,人們的任何行動都是受到道德認識支配的。所以道德過程常常從道德認識開始,逐步提高學生識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以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為。其次,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作出判斷時而引起的內心體驗,也是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好惡態度。它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對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當人們對事物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情感,在兩者產生共鳴時,才會轉化為信念,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在思想品德的形成中,道德情感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量。在德育形成過程中,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激發他們內心的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豐富、深刻、穩定的道德情感,以推動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再次,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與調節下所表現的行動。道德行為是人的品德的外部表現,因而也是衡量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標志。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主要看他的實際行動。道德行為在人們的品德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行為中,人們才能深化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增強道德信念,從而使個體的品德得到發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因而在德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使他們成為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4]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互動式、螺旋式發展過程。知是基礎,情是動力,行是關鍵。同樣,道德教育也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過程,只有整合以正義為核心和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模式,遵循道德發展的規律,根據道德構成的各個要素來進行道德教育,才能完成有效的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戚萬學.沖突與整合[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384-385.
[2]張洪高.關懷學派的道德教育思想[J].外國教育研究,2006,33(3):72-76.
[3]Noddings,Nel. Katz,Michael S Strike,Kenneth A.Justice and Caring:The Search for Common Ground i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9.4.
[4]趙雪霞.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較:正義與關懷[D]:[博士學位論文].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8.4.